论《春天花会开》在高校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作用

2023-05-30 11:19陈雪涵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受众高校

陈雪涵

摘 要:《春天花会开》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竞唱节目,以民歌或民歌改编歌曲为演唱内容,受众范围较为广泛。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概述,分析在高校中《春天花会开》对艺术歌曲的传播作用,并针对如何利用该类节目在高校中传播艺术歌曲提出分类传播、分群传播、分层传播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春天花会开》;艺术歌曲;受众;高校

一、中国艺术歌曲概述

近些年来,有不少人士包括专业学者提出,在中国的特定国情下,对艺术歌曲的界定还是宽泛一些为好。这是指艺术歌曲在写法上应尽可能地让更多人喜爱和接受,不断地吸纳和融入兄弟体裁乃至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元素和某些长处,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笔者认为,中国艺术歌曲在尊重和遵循艺术歌曲的基本原则外,还需带有一定的“中国标签”,打破西方以往对艺术歌曲固执的枷锁,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中绽放美丽。中国标签即中国民族风味,而中国的民族风味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且每个民族都独具一格。

艺术歌曲的艺术性除了体现在其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外,还体现在其承载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品质。而这种文化特性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多角度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状态。藝术歌曲能够帮助人把自己从兽性的本性和野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教会人懂得优雅、得体、高贵和尊严的意义。这也正是艺术歌曲的灵魂之所在。或许在一定的时间里看不到如此伟大的影响,或许作为一个专业的歌者看不到如此深奥的角度,但艺术歌曲的影响是细水长流的,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呢?

二、在高校中《春天花会开》对艺术歌曲的

传播作用

艺术歌曲目前在我国国内的传播大多属于内层传播,即较多在专业领域内传播,主要是专业音乐院校及部分设有音乐专业的综合院校通过教学、专业比赛、大师课、音乐沙龙等手段进行曲目交换、技术交流、情感互鉴等。而其他音乐爱好者和普通百姓极少有机会和平台接触到艺术歌曲。而对于如何改变艺术歌曲的此种传播现象,《春天花会开》这个节目无疑是一大助力。

如将被传播者的范围缩小到高校内,则艺术歌曲的受众可划分为专业群体、业余群体、普通师生。因此,《春天花会开》作为一个受众范围极大的综艺节目,需要满足这三类群体的共同需求和个性需求。

就宏观方面的传播作用而言,第一,拓宽艺术歌曲的受众面。此前,艺术歌曲一直以一个高居象牙塔的高冷形象出现,在无形之中与受众产生了较大的距离感。再加上普通师生对艺术歌曲的了解甚少,会因为其神秘感与距离感而产生胆怯、躲避等心理。而综艺节目的重要目的是给受众减压,所以以综艺节目的形式传播艺术歌曲会极大地减轻受众的心理压力,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更多的受众愿意并主动接触艺术歌曲,至少对艺术歌曲没有抵触心理。此外,湖南卫视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影视集团,位居亚洲品牌500强电视行业第二名。而高校师生对综艺节目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这会极大地扩大艺术歌曲的受众面。

第二,扩大受众有关艺术歌曲的知识面。对于从未接触过艺术歌曲的群体来说,《春天花会开》无疑是一档极好的科普节目。在伯乐团点评环节,嘉宾会时常以分享、对话的形式向受众普及一些相对专业化的知识点。舒适且轻松的节目氛围极大地缓解了节目的科普性质,使得观众愿意接受科普,从而扩大有关艺术歌曲的知识面。

第三,提高艺术歌曲的传唱度。在传播过程中虽有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但二者间是相互作用的。《春天花会开》中由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被融入了更为时尚的音乐元素,以符合当下的艺术审美。而被接受和认可是第一步,在有了认可度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模仿、学习、二度创作等循序渐进的程序。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点击量、播放量可以代表歌曲的热度、传唱度、影响力,但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对称,只有经过思考—接收—模仿—学习—二度创作等一系列程序的实践,歌曲的热度、传唱度、影响力才有可能实打实地上升。

从具体演出歌曲的传播作用而言,由于每一首中国艺术歌曲都有其所代表的音乐内涵,节目的传播作用会体现到每一首歌上,不仅会提升该曲的传唱度,还会使得同种类型、同个作曲家的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

《春天花会开》这一节目不仅扩大了艺术歌曲的传播范围,增加了广大受众知晓的曲目量,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民族文化、文化自信等的大力宣传。

三、利用该类节目在高校中传播

中国艺术歌曲的建议

由于中国艺术歌曲这种体裁具有特殊性,不应采用“一刀切”这种笼统的低效传播方式。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按照分层传播的原则、分类传播的策略、分群传播的方法,逐步构建中国艺术歌曲传播体系。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特别是指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而这种分层现象不仅在经济、政治方面有所显现,在文化方面也有显著特征。而文化分层表现在对文化内容的需求、关注点等方面的差异上。就中国艺术歌曲而言,按受专业教育的程度划分,可将受众分成专业群体、业余群体、普通受众。专业群体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理论学习、表演训练、演出实践,对艺术歌曲相关的一般知识已有较高水平的认知,他们需要的更多是更为冷门稀缺的理论知识与歌曲曲目,从而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源,拓宽他们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因此,可使用更为官方、更为专业的语言话术对其进行艺术歌曲传播,以吸引他们的关注,而他们也常常以艺术歌曲传播者的身份出现。业余群体是指对艺术歌曲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会主动去接触艺术歌曲并尝试对其进行表层研究。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演唱曲目来加深对艺术歌曲的认识,偶尔穿插一些入门级的理论进行知识巩固。因此,可使用较为浅显易懂的话术对其进行艺术歌曲传播,以此来增强该群体对艺术歌曲的喜爱程度。而普通受众基本上没有听说过艺术歌曲,对艺术歌曲的概念和定义也十分模糊,甚至不知道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的存在。因此,在对该群体进行艺术歌曲传播时,可挑选一些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比较浅显易懂的歌词,营造一种较亲和的气氛,且需要采用众多传播渠道,增加曝光度,以尽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专业群体的核心诉求就是专业性,所以传播内容在质量上要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先进性。而此类综艺节目所邀请的歌手是具有一定演唱能力和理论基础的,可供专业群体借鉴和模仿他们对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演唱风格、演唱技巧,从而提升专业群体的歌曲情感分析能力,扩大专业群体的曲目量。对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演唱风格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是目前一些专业出身的学生都很难做到的,他们只能依靠网络上仅有的一些相关视频进行模仿,但网络上的视频在专业性和精准性上都没有较大的保证,所以专业群体很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和示范。而该节目嘉宾都在业界具有一定专业地位,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处理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而且他们在演唱歌曲前需要与专业的音乐团队进行商讨审核,以确保所播出节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业余群体对传播内容专业性和传播内容多样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给业余群体提供较为专业的学习平台。要想提高普通受众对艺术歌曲认知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扩大受众面和加快传播速度,并且使传播内容做到兼具基础性和趣味性。分层传播做到了精准高效传播,以内容的专业程度为划分的标准是为了提高传播的实效性,而不是放任其漫无目的地“流通”。

分类传播则以被传播者对学习艺术歌曲的主动性程度为标准来进行划分,而主动性的高低主要由个体的学习动机决定,由此可划分为高主动性群体和低主动性群体,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传播。对于高主动性群体,除了向他们传播中国艺术歌曲的相关基础性知识之外,还应当适当地填充一些专业性较强或较为冷门或难度较大的内容,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如对于一些专业院校的在校教师,可向其传播“如何快速唱懂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指的是哪三愿?”等内容。而对于对中国艺术歌曲毫无了解的群体不能传播“论中国艺术歌曲意境的营造”“母语对艺术歌曲的咬字的影响”等内容。这类内容可能会使普通受众萌生“崇拜感”,甚至出现疏离感,从而对学习艺术歌曲失去信心,这反而与最初节目的传播意图南辕北辙。主动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性挂钩,与个人的关注点挂钩。因此,向低主动性群体传播艺术歌曲时除了要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外,还可用类比等方式介绍相关艺术歌曲,把艺术歌曲与低主动性群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拉近与低主动性群体的距离,以增强艺术歌曲的亲切感。这就要求节目在选曲方面不能一味地让歌手追求炫技和“炒热”节目效果,而是可以选择一些简单且朗朗上口的曲子,从而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分群传播以年龄为划分的标准,将受众分为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以此为划分标准是由于各年龄群体的思考方式、认知程度、关注点、生存的环境、接触的群体等多方面可谓天壤之别。如若只依靠分群传播和分类传播,可能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而分群传播则又可再一次提升传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青少年群体相比婴幼儿群体整体的思维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有自己一套还不太稳定的判断理念,但对其进行引导的难度也很大,他们有固定的教育场所、一定的社交能力等。他们能通过教科书、学校的相关比赛演出等看到艺术歌曲的身影,除此之外,则很难在学校以外的环境接触到艺术歌曲。因此,该节目可以推出一些青少年可参与演唱的艺术歌曲,或多或少地向青少年群体介绍一些基础且有趣的艺术歌曲,从而吸引该群体的眼光,而不是让他们的歌单完全被流行歌曲占领。而中青年群体已经具有极其稳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而且空余的休闲时间也十分有限。因此精准地在该群体集中的平台传播一些符合该群体需求的内容十分必要。对于艺术歌曲,中青年群体的喜好大多偏深沉一些,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这类群体,此类综艺节目要用一些实力派唱将或在业界有一定声望的歌唱家引起他们的关注。高校内的中青年群体,一般是从事学术类、教育类工作,不一定想看到特别躁动的节目氛围,而幽静、深沉的节目氛围或许更符合他们的要求。而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他们的空余时间较多,且传统的传播方式会更加符合他们的习惯。因此,在节目中也需要穿插一些比较有年代感的艺术歌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年轻人的喜好。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给艺术歌曲带来了春风。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音乐类节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但笼统的传播并没有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带来太多实质性的进展,反而会使受众产生抵触感。这就催生了《春天花会开》这档节目,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可见大众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关注度。节目中出现的相关曲目知识不仅对专业学者来说有着较高价值,也迎合了普通受众的喜好,为艺术歌曲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当然,随着大众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作品质量的要求也會逐渐提升,因此,艺术歌曲的对口传播刻不容缓,需要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停止无效的泛滥传播,加快中国艺术歌曲走向百姓、走向世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曹若.民族语境下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普及研究[J].艺术评鉴,2019(5):22-24.

[3]何香玉.谈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J].黄河之声,2019(20):91.

[4]邢延青.试论艺术歌曲的文化品格[J].当代音乐,2016(6):54-55.

[5]胡正荣,田晓.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分层、分类与分群[J].中国出版,2021(16):3-7.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受众高校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