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良 刘顺廷
2022年9月29日,郏县政协召开了纪念祁建华诞辰101周年座谈会,原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张田若,原中国中央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教委评审委会委员戴汝浅,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黑龙江省学者惠自强,河南文字学会会长王蕴智等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纪念座谈会。对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杰出贡献与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座谈。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对于当年推动中国汉语言文字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明的“汉语拼音新案”“速成识字新法”“速成教学新法”(又称“中华拼音文字”)“速成珠算新法”“‘拼音新案速成识字法”等高效学习方法成果,曾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4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有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到200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至6.72%。这堪称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毛泽东说:“祁建华识字专家,名副其实。”
刘少奇赞誉祁建华是“我国仓颉以后第二大文人”。
周恩来在1951年11月全军文教工作会议上说:“速成识字法是祁建华同志创造的,是有功的。”
中宣部长陆定一称祁建华为“中国第二圣人”,认为速成识字法对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很大作用。
1952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社论:“‘速成识字法的推廣,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新政权巩固、工农兵群众文化教育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一个民族的素质。”
“速成识字法”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祁建华生于1921年8月30日。祁建华少年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堂街三角堂民治中学,在地下党员张奎光、赵启扬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毕业后,由张奎光介绍,他相继到襄县颖桥及漯河天桥学校任教。后因日军占领中原,无奈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的日子里,为了消磨时光,他躲进阴山下的一个山洞里,通过同音字归纳等手段,仅用11天时间,就速成学会8000多个汉字。
1948年4月28日,刘伯承、邓小平创建中原军政大学,祁建华考入军政大学。一年后毕业,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卫生部任文化干事兼做宣传工作。之后,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作为文化干事,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战士学文化。当时,绝大部分战士都是“文盲”。政工组一个叫王祥德的战士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刻骨仇恨,在淮海战役中立过大功,他迫切需要学文化,所以他就成了祁建华第一个“速成识字”试验对象。按照祁建华在家乡学字典识字的方法,王祥德第一天就学会了注音字母,并以此为辅助工具,不到10天,有500多个生字的《人民军队“三字经”》就被全部学完了。祁建华又从字典上挑选出2000个常用字,编成顺口溜,注上音,王祥德又用了20天时间全部学会。在渡江作战和向西南进军的战斗空隙里,祁建华运用这种识字方法,又使一批看护员一个个摘掉了“文盲”帽子。之后,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很快被推向了全军。
祁建华不仅是个天才的文化专干,在行军途中,他宣传鼓动的天赋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可谓妙趣生辉。据刘顺庭介绍,他听祁建华讲,在大西南的剿匪中,祁建华曾深入敌营,用心理战与政策攻势,成功瓦解了为数众多荷枪实弹的敌人,使他们心悦诚服地缴械投降。
“速成识字法”为新中国
扫除“文盲”一亿多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指出:“从8%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建立新中国的必要条件。”已在西南军区扩展到全军成功推广速成识字法的祁建华,很快就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作为国家战略,很快从全军又推向了全国。一时间,“扫盲”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国。接着,已到鸭绿江边参加抗美援朝的祁建华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
时任全国“扫盲”委员会任编审司教研组长的张田若在谈到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历史意义时说:一是提高了解放军战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战斗力。二是适应解放全中国、解放无数城市的紧迫任务。三是解放城市,接管大批工厂,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知识的人,迅速为战士“扫盲”,是当时国家集中力量办的一件大事。四是宣传群众,到农村宣讲党的政策,管理农业,除靠当地地下党员外,急需派出战士奔赴岗位,没有文化怎么能做好这些工作呢?五是全国人口中“文盲”占百分之八九十,急需高效的识字方法,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在解放军中“只要150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认识1500到2000个字,再加100个小时就可以读完识字课本4本至6本,能够看懂通俗书刊,能够写简单的信和文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战士能够上学、识字的都不多。为了突击识字,部队一边打仗,一边组织战士进行速成识字,而且学习写字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必须要达到最低的标准,硬性要求认识、能写1800字,要求必须在回国之前完成。在朝鲜战争的拉锯战期间,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很多战士因为识字以后可以给家里写信,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很多农家子弟经过几个月在战场上的文化学习,可以达到基本上写信不求人的程度。要是战士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准经考试合格后,部队就会发给一个认可的文凭。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德彩将军,1949年3月入伍(入伍之前是放牛娃),入伍后就参加了祁建华速成识字班学习,据志愿军在《悠悠蓝天情》一文中记述:“1951年从朝鲜前线调回我部学习飞行的志愿军,绝大部分为翻身农民子弟,觉悟高、英勇善战,但识字不多,急需提高文化。组织要求我们必须在6个月内把他们提高到小学语文、算术毕业的水平,这是前方战斗的需要。
于是我与战友们一起,根据他们有丰富生活知识及‘学文为武(当时口号)的迫切愿望,采用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以汉语拼音为‘拐棍,让学员联系生活,理解含义,通过拼音正确发音,通过抄写增强记忆,各种场合都贴上了字,就连床上、桌子上、门板上、车子上、树上都写了字,大家走到哪里,学到哪里。3个月后,学员们认识了不少汉字,便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以‘我写我为主题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学员们写完短文后,组织他们阅读、交流,大大激发了斗志。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硬是完成了这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然后,这些‘最可贵的人同样用最短时间,学了飞行技术,斗志昂扬,赴朝作战。战斗英雄韩德彩,是当年的学员。”
韩德彩先后击落美军飞机5架,荣立一等功2次,其中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切尔驾驶的F-86型飞机,被空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汉语拼音新案”的诞生
1963年,祁建华返回原籍郏县堂街河里圈李庄村。回村后,他一边为生产队种菜,一边继续搞他的速成识字法。1966年12月的一个早晨,祁建华一边做着饭,一边教大女儿学汉语拼音方案。女儿学了一会儿,忽然愣怔了,说:“一拼容易,两拼有的容易,有的难,三拼最难。”一石激起千层浪,祁建华感到惊奇,小顽童竟提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汉语拼音方案”确实有不足之处,有的地方甚至不如“注音符号”易学。比如“eng”,注音字母一个“之”就够了,何必搞那么繁杂,何不试试设计一套新的注音符号呢?
一位中学教师送给他一本《红旗》杂志,上面有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毛泽东1951年在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的讲话。毛泽东主席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又说:“把注音字母多改一些,改用两拼,以便代替汉字。”“在制作字母方面要花工夫。”“笔画要向一边倒,文字要能做到真正简单,每字一笔,不纠缠。”“改革是费时间的,费10年时间也可以,不必求快,但一定要好。”毛主席的话,给祁建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祁建华确定了改进字母的原则:一笔成,不纠缠,笔势顺,一边倒,形象简便,美观大方,看着顺眼。遵循这个原则,在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新的拼音符號一个个地被创造出来。为了试验速成识字新法,当时很多小学生都到他的菜庵里免费学习。到了冬天,八向通风的菜庵坐不住人,他又和学生一起在菜庵下挖个地洞,这里成了他教授汉语拼音新案的课堂。
1976年,按照毛泽东主席1951年对文字改革的指示,历经10年艰辛努力,祁建华的汉语拼音新案诞生了。祁建华最后形成的汉语拼音新案共有音素字母112个,其中由67个字母组成的“普通话拼音方案”完全适用于普通话语言;由85个字母组成的“通用拼音方案”适用于我们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语言。只要是人体器官能发出来的声音,都能用他创造的字母准确地记录下来,祁建华称此为“音能”的发现。
祁建华认为,他创造的这套拼音字母能够同汉字一样读,拼写的文字不仅优于现行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而且可以成为取代现行汉字的中国拼音文字。
怀揣着成功的喜悦和实现梦想的愿景,祁建华带着他的汉语拼音新案赴京了,据祁建华的二女儿祁慧琼回忆:“记得那是1988年的秋天,父亲和母亲带着当时还不满6岁的我去了北京。到了北京以后,父亲就带着我去国家教委见了一位司长,父亲让我给司长读了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以此来展示汉语拼音新案的成效。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位司长听完我读报纸后那惊讶的表情。司长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我这么小就认得这么多字,实在是太神奇了。”司长握着父亲的手说:“祁老师,你在你们那里先搞一个试验班,之后我们在全国推广!”
试验证明:汉语拼音新案可在百小时之内让人识字2500至3000个,能阅读书报和写一般应用文;用于普通小学,可使小学生在一学期内突破识字关,掌握3000至3500个常用字,为阅读、写作和学好各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遗憾的是祁建华的试验是成功了,但由于“汉语拼音方案是法定的”,祁建华苦苦追寻的梦想最终成为泡影。
1979年,祁建华成了郏县长桥乡的一名“扫盲”干事,他用自己创造的速成识字新法“扫盲”,河南电台还报道了他的事迹。1979年9月祁建华被增选为河南省政协四届常委。1988年至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文学月报》《平顶山日报》等30多家报刊、媒体报道过祁建华的“四速”研究成果。其中,《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第一次刊登了他创造的对文化教育有深远意义的“汉语拼音新案”。祁建华的名字又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1997年9月,已是77岁高龄的祁建华病倒在了冢头一所小学的课堂上。
1999年9月2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衍主任亲自写信给时任平顶山市委书记田承忠,要求解决祁建华的困难问题。2000年5月20日,祁建华搬进了县领导为他盖的新房。
拼音新案惠泽后人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指出:“祁建华在劳作间隙,一边继续开展扫除农村‘文盲的工作,一边探索儿童的早教识字,把识字方法进一步发展,形成‘注音会念,联词会讲,初步会念就是会用,写用随后跟进的识字思想和识字方法。”
2000年4月,原国防科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衍看了祁建华创造的拼音新案后,欣然题写:“拼音新案,多年艰辛,反复试验,育人佳音,学制缩短,成绩翻新,研究推广,强国利民。”“拼音新案是教育战线上的一颗新星,光辉璀璨。”
2001年8月11日,祁建华同志逝世,消息传到北京,《光明日报》登出了《速成识字法发明者祁建华逝世》一文。
2004年4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河南教育通史》,王日新、蒋笃运撰著,不惜笔墨为河南教育史上79个著名教育家立传,古代有老子、墨子、韩非子、许慎等,近代有李时灿、冯友兰、范文阑等,现代有祁建华、张柏图、刘亚民等。
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记忆科研究会理事、河南省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会常务秘书长的刘顺庭,是祁建华的莫逆之交,也是他的学生。刘顺庭1970年12月参加邮电工作,当报务员,后任邮电局副局长。1983年至1995年,刘顺庭利用下班时间,每天与祁建华探讨拼音新案三四个小时,对拼音新案体系的试验总结与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8月11日,祁建华离世,刘顺庭放弃郏县邮电局副局长的位置,和几个深受祁建华教诲的学生,成立了祁建华速成识字研究推广中心,继续进行儿童识字的研究和试验。
刘顺庭说,当年祁建华老师非常落魄——头发蓬乱,白衬衣也穿成了破烂的灰色,有人就称他为“疯子”,一些农村的小孩看见他还会一边喊“疯子疯子”,一边朝他扔石子,而刘顺庭由于热衷于祁建华的拼音新案,与祁建华成为莫逆之交,他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眼中的“二疯子”。
祁建华:再次走进国人视野
2000年,祁建华的战友在《革命熔炉》发表了纪念祁建华的文章,才意外得到祁建华还“活着”的消息,之后,《河南日报》《光明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发表了《当代仓颉——祁建华》,再次引起全国轰动。
2021年5月,湖南电视台播出的《理想照耀中国》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制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史教育片,选建党以来40个动人故事,拍成电视短剧,其中《秀才遇上兵》是宣传祁建华用“速成识字法”教战士识字的事迹。电视剧在央视及各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平顶山市政协原常委刘耀华为向市政协撰写《关于打造共和国“扫盲”英雄祁建华中国当代文化丰碑》的提案向省内外专家学者征求意见时,引发了国内专家的强烈共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在电话中说,祁建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共和国扫除1亿文盲,堪称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继河南安阳甲骨文文化丰碑、漯河许慎文化丰碑,中原应打造共和国“扫盲”英雄祁建华中国文化第三座丰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张田若来信,从四个方面谈祁建华对共和国扫盲的重大贡献,他说:“我今年96岁了,每每回忆祁建华的贡献,都让我感动!祁建华为新中国‘扫盲运动创造了奇迹,他是中国人民的功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桑新民来信说:“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提高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河南省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全国汉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著名教授王蕴志说,祁建华文化,应该同安阳甲骨文、漯河许慎文化联系起来,形成汉字文化金三角,树立中原汉字文化金字招牌!他建议平顶山市郏县打造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示范区。
拼音新案,让汉字快速走向世界成为必然
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以后,中国许多文字专家、汉语拼音专家都是在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祁建华是新时代中国汉语言文字发展创新的奠基人。
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教授在其主编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中指出:“祁建华识字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最早、影响最大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推广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快速识字法的创始人刘振平,‘科学分类识字法的创始人黄建杰,‘字根字法创始人张继贤和‘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创始人等,都是当年‘祁建华识字法的推行者、研究家,并由此而走上独辟蹊径的成功探索之路。包括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普通教材编写开路人辛安亭等人确立的汉语拼音、集中识字和难度分解的编制理念,都是在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写长期遵循的基本准则。”
祁建华不仅是平顶山市人民的骄傲,河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发掘祁建华优秀文化思想与教学方法,想方设法申报非物质遗产。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桑新民在祁建华百年寿辰纪念会时来信说,祁建华先生在70多年前我国伟大而艰巨的“扫盲”运动中,创造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识字法,在当时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功不可没。“扫盲”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民族命运的基础工程。这项工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祁建华先生为此付出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不会忘记他,他是树立给中国子孙后代永久的丰碑!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多次场合讲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神奇。中国著名汉语言文字研究员、中国著名汉语言文字研究员,原《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主编张巨龄先后5次来采访祁建华。生前他曾说,祁建华是新时代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最早的典范,“祁文化”是后来我国众多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者的领路人,许多人崇拜祁建华,学习“祁文化”精神,效仿他的做法,研究他的路子。祁建华“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应该进入到像研究英语、法语、俄语等世界语那样,不断发展创新。这样,才能跟上世界文化日益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并说,祁建华是我们的“国宝”,他是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创新的典范,中国应该把祁建华打造成新时代汉语言文字的又一座丰碑!河南省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全国漢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著名教授王蕴志说,祁建华优秀文化思想和他创造的“速成识字法”,正迎合联合国把汉语言文字定位世界语新形势,用祁建华思想与方法推广汉语言文字,必将迎来世界学汉语热的滚滚浪潮,从而带动政治、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祁建华创造的“拼音新案”,已被成功传播到了海外。
法国著名汉学家百乐桑先生携弟子到我国考察学习速成识字法,多次与集中识字法教学研究会会长张田若晤面,编写了汉语学习教材,用于本国的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成效。
雷玲在《现代教育报》发表题为《上海市张思中教学法研究所所长外语特级教师张思中》一文中写道:“他(张思中)使出了在部队当文化教员时学来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看家本领,将这种方法移用于俄语教学。很快,他所教的学生俄语成绩明显提高。”
2019年10月,河南省侨联访问团从非洲回国,平顶山市侨联主席谢富强邀请祁建华速成识字研究推广中心成员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一个识字班救场。2019年10月17日,中心老师到了达累斯萨拉姆,3天后在一个华侨居住的公寓客厅里,识字班开课了。每周一三五下午3点后,7个儿童从不同区域的学校来到速成识字班,学习2个小时后再由家长接回。学完第一册韵文识字,初步识字900多个,孩子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经和家长沟通,决定趁热打铁,突击第二册,到2020的1月16日突击学完第二册,这样实际教学36天,用了72个课时,完成上下两册的教学任务,学习生字2000多个,这些儿童基本掌握了常用高频字,能借助拼音进行阅读,汉语口语也有很大提高。
郏县堂街镇政府特别重视祁建华文化建设。2021年12月21日上午,祁建华纪念馆开馆仪式在郏县堂街镇王来湾举行,馆内收藏了祁建华生前200多件物品(包括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各个时期的照片、资料、用品等),还恢复了祁建华故居,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就如何通过建立祁建华文化,创造优美环境,达到以文促旅而进行多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