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马志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许昌市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全国仅有的两个全域“试验区”之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许昌路径”,助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
一、党建引领,夯实基础促发展
一是构建四级联动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办法》,建立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县、乡制定出台三年强村实施方案,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县、乡、村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二是增强村级组织功能。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选拔1529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担任党组织书记,占比65%。围绕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用好土地资源等开展轮训培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素质。向全市32个创建“五星”支部村、107个软弱涣散村和193个脱贫村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打造集体经济示范村。三是深化集体产权改革。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成立2364个村级、8个组级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70个,颁发登记赋码证书,搭建起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架构。长葛市大周镇和尚杨村把265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长葛博森农业合作社,村民共同出资90余万元,兴办蜂机具五金生产车间,年出售蜂机具15万台套,村集体年收益30余万元,每年人均分红2万余元。建安区五女店镇大王寨村和北街村成功出让土地3宗,总面积45.33亩,出让总额1844万元。四是强化人才培育支持。持续开展乡土人才回归工程,积极开展贴近返乡农民工需要的电子商务、农家乐旅游、种植养殖等创业培训,提高创业兴业能力。近两年,全市共开展创业培训3.2万人,其中培训返乡农民工4600余人。长葛市培育13个淘宝村和4个淘宝镇,数量均居全省县(市)第一,年产值达到7亿元,入选农产品电商“百强县”,位居全国第15名。
二、因地制宜,探索路径促发展
市八次党代会以来,许昌各地农村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型经济模式。一是资源开发型。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机动地和林地等资源,通过自主经营、租赁或入股方式,参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资产经营型。利用集体所有的厂房、仓库、生产设施以及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等不动产,通过自主经营、入股或出租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旅游生态型。旅游资源丰富的村(社区),通过集体投资、村民入股、招商引资等,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等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四是物业租赁型。区位优势明显的村(社区),通过开发沿街商铺、厂房仓库、专业市场等项目,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收取租金和管理费。五是资金投放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多的村(社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在确保本金安全和最低固定收益的前提下,委托银行理财或投资项目。六是土地集约型。通过积极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七是专业服务型。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市场主体提供原料供应、农机作业等有偿服务,或外联企业代为其加工、生产产品,产生利润由村集体分成。八是电子商务型。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独资或引资等方式,开办网店,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九是特色产业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特色农产品创办深加工企业,或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开展产销一条龙服务。十是劳务服务型。劳动力充足的村(社区),积极创办劳务公司,开展劳务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以上10种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良好势头,涌现出了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明星村。禹州市神垕镇杨岭社区村民充分挖掘炉钧传统技艺,建起43家钧瓷烧制作坊,是远近闻名的“炉钧村”,2021年杨岭社区钧瓷产业带动村民16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1%,实现年收入1236万元。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坚持走“农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子,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極创办民宿体验、农家乐、健康养老等经济实体,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多万元。
三、用好政策,合力支持促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20年至2022年,省市县三级投入扶持项目资金6680万元,用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其中,2022年省市县三级下拨财政资金2730万元,扶持47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实现受益总人口达99464人(脱贫人口1018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88人。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方面,2021年全市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970万元,其中投入产业资金29143万元,占比52.07%,超过市级规定50%用于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要求。二是落实土地保障政策。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市级层面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出台《许昌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入市主体、入市途径、收益分配方式等,建立同权同价、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三是加强金融税费支持。积极推进整村授信、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调整金融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在银行考核中权重,引导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经济给予信贷优先支持,简化贷款手续。截至2022年12月,全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214亿元,全市农信系统已授信村数869个,授信村覆盖率达39%,授信金额14.18亿元,授信户数15613户。建安区采取“政府+银行+合作社+保险公司”四位一体扩融模式,设立“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基金”,注入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四、健全机制,激活动力促发展
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结合“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全市选派2737名科级以上干部,对全市106个乡(镇、街道)、2349个村(社区)分包联系全覆盖,构建“一竿子插到底”的帮联体系,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以来,各级帮村干部帮助新谋划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39个,带动全市26352户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二是建立观摩考评机制。乡镇层面,每季度开展一次“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必看内容。县级层面,结合项目观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活动,以观摩加压、用评比带动。三是建立典型选树机制。编印《许昌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选编》,供基层学习借鉴。开展“五星”支部、“五好”村党组织创建,把“集体经济发展好”作为参与评选的标准之一,调动村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分红”“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就业带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群众共享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有效提高群众财产性收入。
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的村达100%,10万元以上的村达51.3%,30万元以上的村达13%,50万元以上的村达3.6%,100万元以上的村达1.2%。2021年,许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2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为1.74,低于全省的2.14,远低于全国的2.56,城乡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共同富裕目标稳步推进。
五、扬长补短,提质增效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结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情况,在认真总结成绩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下大功夫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人才缺、特色产业少等问题,高质量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在建强基层组织上下功夫。“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从实践来看,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村,党支部基本都是坚强有力的,支部书记在群众中都有很高的威信和号召力,凡是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村,党支部都战斗力不强甚至软弱涣散。因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持续加强支部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切实提升能力素质,鼓励有条件的村聘请职业经理人充实带头人队伍。二是在壮大乡村产业上下功夫。紧紧依靠产业、发展产业,从源头增强村级集体自身造血能力,不断把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对自身条件较好、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引导支持其充分挖掘本地优势特色资源发展产业;对资源较少、农业为主的村,引导支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对一些缺乏基础条件、不适合发展产业的农村,大胆创新,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以资金入股或联合经营的方式到其他村庄参与开发获取收益。三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加快推动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政策落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改造,逐步建立“主体独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结构多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真正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竞争主体。厘清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政府、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推动集體经济组织集体资产运营功能的实现,并纳入政府政策支持框架和监管体系,强化发展保障和规范监管。有序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可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力量。四是在加大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要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发改、商务、财政、农业农村、金融、自然资源、人社、住建、组织等相关单位要立足部门职能,主动作为,整合村集体经济、种植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等涉农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真正形成“叠加效应”。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引导金融行业支持和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为集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五是在坚持人民至上上下功夫。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重大经营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程序,规范运作,及时公开经营、收入等情况,自觉接受村民监督,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坚持集体收入集体受益原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确保分好集体经济的“蛋糕”,让广大村民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构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