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芳
“1+X”原本是一种营销模式,即通过1个客户效应,增加X个客户资源的商业推广模式;或通过产品与1个客户间建立的消费关系,衍生出X个客户的良性化拓展方式。把这一营销模式推广到诵读,就使得“1+X诵读课程”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1个作者+X篇文章(X首诗)的诵读,1个题材+X篇同类题材的诵读,1本书+X本同类书的阅读,1类必读书目+X种选读书目的阅读,1个人+X个人的阅读,1次阅读+X次活动的推进阅读,1门学科阅读+X个学科的全科阅读等等,这些都是“1+X”诵读课程的丰富内涵。
我们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发展的维度开展研究,探寻这一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一、诵读:厚积而薄发
诵读,说的是有声音的朗读,即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曾国藩曾这样谈自己的诵读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1.“1+X”的内容开发,丰实而厚重
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诵读的内容、要求、建议等,更多出现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学段不同,学习内容不同,目标与要求也有不同。第一学段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第二学段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的词语、精彩句段等,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
统编本教材一年级至六年级共收录古诗词128篇。2022年版课标在附录中建议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75首古诗词。这些既经过了课标编制专家与教材编审专家的层层遴选,同时也是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诵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字经》《论语》《笠翁对韵》等传统经典,金波、冰心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许多经典诗作或散文,这些都是开发诵读内容的源头活水。
诵读,不是杂乱无章的胡乱堆砌,应该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段或年级为单位,呈现诵读的序列,既体现在内容的不同上,也体现在要求与评价的不同上;同时,学段之间,也要体现诵读内容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互联系,螺旋式上升,从而全面达成诵读的总目标。每个年级的诵读材料在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一年级:教材上的诵读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圆心拓展的童谣、儿歌+75首诗词(三分之一)+入学常规儿歌+短小有趣的童诗(《三字经》)等。
二年级:教材上的诵读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圆心拓展的诗词+75首诗词(三分之一)+童谣儿歌+中国经典童诗(《笠翁对韵》备选)等。
三年级:教材上的诵读内容+75首诗词(三分之一)+中外经典童诗(《论语》中经典内容备选)等。
四年级:教材上的诵读内容+75首诗词(分类诵读)+主题童诗+寓言类的文言文(经典宋词备选)。
五、六年级:教材上的诵读内容+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宋词主题诵读+短小经典的文言文。
这些诵读的内容,分年级、分学期确定之后,以书的形式呈现,人手一册,以周为单位,每天固定时间段诵读,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让每一间教室都回响着“诵读之声”。
2.“1+X”的形式选择,丰满而精彩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诵读,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提倡日积月累”,并鼓勵“学以致用”。因此,诵读形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中比较常见的有自由诵读、诵读展示等,但形式不够多样,也不够创新,而新颖多样的形式无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诵读与积累。因此,我们还要在诵读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大声诵读。科学研究表明,大声读出来,不仅可以还原内容的诗韵美,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变得大气、大方,充满自信。
每日一诵或多诵。每天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和展示的时间,可以配乐,可以配图,甚至可以着装、化妆,进行每日一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站在别人面前“为你诵读”的机会与体验,让他们享受被欣赏、被鼓励、被点赞的喜悦与幸福。
营造诵读的仪式感。可以用学生熟悉或喜爱的音乐与诗句营造自由宽松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带来满满的仪式感,让他们感受到诵读是一件神圣而又自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亲子诵读、师生诵读、伙伴诵读。在诵读的人员上,可以改变一个人诵读或大家一起诵读的传统模式,请家长进课堂,或以拍视频的形式展示亲子诵读的成果;教师与学生合作,伙伴相互合作,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搭建更广阔的诵读平台,用校园“诵读之声”微信平台推送,让更多学生的诵读声音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传播,让学生享受诵读给自己带来的自信与成功,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让社会看到学校教育的努力与成果。
参加各级各类诵读竞赛活动。如,颇有影响的江苏省“七彩语文”诵读大赛,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还有学生获得了特等奖,并在颁奖典礼上现场诵读表演。这些比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最佳机会。
3.“1+X”的评价体系,丰富而多样
对诵读感兴趣,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在诵读中发展语感。这既是2022年版课标中诵读的目标、要求,更应该成为诵读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点和依据。因此,在诵读的评价体系中,应该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少一些结果性评价;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多方参与;评价应做到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层次鲜明,从爱诵读、诵得字正腔圆、诵得声情并茂等方面评价;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体系化建构;设立评价表格,让评价更好操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诵读积累和语感培养(见表1)。
二、整本书阅读:博观而约取
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在小学、初中阶段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那么也就可能打好一生发展的底子”“新编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语文江湖很大,但还是要抓住读书这个本质”等,这是一位有着深厚教育情怀的长者站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度,谈阅读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语文教师做“读书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种”下读书的习惯,“养”出读书的方法,“结”出读书的果实。
2022年版课标专门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任务群提出来,“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第四学段260万字。这不仅仅是文字式的规范化要求,更是教师落实阅读的刚性目标。阅读,成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进而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生命进程的必由之路。
1.“1+X”的书单设计,自主而有味
要完成“1+X”阅读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做的是开发阅读书目。小学阶段的阅读,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以及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确立必读与选读书目,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兴趣爱好等确定并选择阅读书目,规划自己的阅读时间与阅读生活。在书目的选择上,我们注重低、中、高三个学段相互联系,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低年级为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中年级为绘本+中外经典童话+历史故事+中国经典名著等,高年级为中国古典名著+中外经典名著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充分遵循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书单的设计因为自主而充满吸引力。
如在学校第四届“书窝日”活动中,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次“我与新书有个约会”主题阅读活动。书单由教师提供,学生从海量的书单中自主选择新书,学校为其订购新书。新书到货后,学生自主拆包、搬运、编码、上架,然后开始自主阅读新书活动。阅读之后,一年级唱唱新书中的童谣,二年级演演新书中的故事,三年级绘制新书元素书签,四年级绘制新书故事插图,五年级进行新书推介,六年级进行新书阅读分享。每一个学生都享受着阅读新书的美好体验,分享着阅读带来的快乐,更奏响了生命成长的美妙乐章。
2.“1+X”的阅读活动,自由而有趣
2022年版课标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提倡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但如果仅仅只有这一种阅读的形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或者说使阅读缺少了持续推进的动力。多样的活动形式给学生搭建起阅读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阅读成果,在展示中以一带多地推进阅读的深入。
亲子阅读:父母陪伴孩子共读一本书。家长利用孩子写完作业后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陪伴孩子共读一本书,读读聊聊再读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位,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班级共读: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读一本书。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或在家的空余时间,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通过阅读打卡、共读交流、问题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质量,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好书漂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与同伴分享,带动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让学生、家庭、班级的藏书流动起来,从而形成分享、交互的校园阅读文化。
朗读者:定期进行“朗读者”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朗读者”活动中分享彼此阅读的感受,加深阅读的印象,感受阅读的幸福与快乐。
故事爸妈进课堂: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表演,创设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对阅读有更浓厚的兴趣。
各类竞赛表演活动:绘本故事表演、课本剧、话剧等,让学生把小说中的角色搬上舞台,在演绎中加深理解与感悟,在表演中提升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素养。
校园阅读节:每学年定期开展一次校园阅读节活动,邀请知名作家进校园,知名教师教阅读,进行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成长助力,为学生的阅读成果搭建展示的舞台。
丰富而灵动的形式,自由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越读越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美。
3.“1+X”的学科整合,自在而有力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要做的事情。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跨学科学习”是拓展型任务群的第二个内容,它更多指向的是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的生长。但跨学科的阅读也充满了无限生长的力量。数学故事、科学著作、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等本身也蕴含着学科的魅力。也就是说,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文学的阅读,我们要进行全科阅读的融合,倡導“全阅读”的教学理念,使各科教学都透出浓浓的书香味。
在学校举行的第四届“书窝日”活动中,美术老师给学生分享阅读的收获,科学老师向学生讲述阅读的妙趣,体育老师与学生交流阅读的思考,音乐老师和学生一起唱书中的歌谣、演书中的故事,信息老师带学生一起绘制书中的情节……学生在各科老师充满暖意和温情的陪伴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生命拔节的美妙。
三、课内外链接:深耕与延展
1.“1+X”的多角度拓展,越读越多
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秉承“阅读与表达”并重的编写理念,课文的教学指导阅读,“我爱阅读”栏目指向自主阅读由单篇走向多篇,“快乐读书吧”指向学生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内容之中,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内容,增强读书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阅读,并成长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2022年版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读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如果我们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统编本教材的选文注重循序渐进,从儿童文学过渡到现当代文学经典,初步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精选了诸多名家名篇,如儿童文学方面有任溶溶的《怎么都快乐》、张秋生的《青蛙写诗》、嵇鸿的《雪孩子》、金波的《沙滩上的童话》、曹文轩的《冰项链》、叶圣陶的《小小的船》。教材引领学生读更多的中国现当代名家的诗歌、散文、小说,如徐志摩的《花牛歌》、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朱自清的《匆匆》、郭沫若的《白鹭》、茅盾的《天窗》、萧红的《火烧云》《祖父的园子》、巴金的《鸟的天堂》《海上日出》、贾平凹的《月迹》。这些名家名篇,以朗朗上口的、优美的语句,培育着儿童真善美的内心世界。教材还集中介绍了很多经典名著,如三年级下册的寓言单元向儿童介绍了《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韩非子》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收录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蕴含的道理。
因此,我们应以教材为起点,以一篇课文带多篇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以一人作品带多本作品的阅读,以多人作品带同类主题作品的阅读。这样任务式的滚动阅读,学生越读越多,越读越丰,越读越实。如学习了《刷子李》一课,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学习了《祖父的园子》,我们陪伴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了“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一语文要素,我们引导学生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与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展比较阅读,同时拓展阅读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丰富多样的优秀的科普作品,使学生在作品中探寻着科学世界的奇妙与乐趣。
如此一来,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了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了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2.“1+X”的课内外链接,越读越深
统编本教材在一些课文的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这些“阅读链接”侧重于某篇课文或与单元主题关联的文学作品的延伸阅读,有的是作品的片段,有的是整篇的文章;有的在精读课文之后,有的在略读课文后面;有的是基于课后习题而进行的“阅读链接”,有的是直接链接,没有任何阅读的要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相关实际,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阅读链接,学生的阅读会越读越深。
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精选了老舍的《猫》《母鸡》、丰子恺的《白鹅》。在《猫》一课中,选编了两位名家的作品片段,分別是夏丏尊和周而复的《猫》,并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在片段的阅读与比较中,发现老舍用“明贬实褒”的语言表达喜爱之情,夏丏尊通过描写猫的外形与妻儿对猫的喜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达喜爱之情,而周而复则用优美的语言,精细化地描写了猫的外形,其间也穿插着动作的描写,表达他对猫的喜爱之情,与老舍大有不同。而在学习了丰子恺的《白鹅》之后,再读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 学生在阅读与比较中也会惊喜地发现,两位作家在写作中都用了“贬义词褒用”的策略,写了白鹅的高傲,语言中充满了趣味,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阅读链接,求同存异,学生在教师智慧而无痕的“链接”中,破译作者表达的密码。
又如《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后习题中链接了《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这一单元的主题为“爱国情怀”,要习得的重要语文要素就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从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憎恨,并借助相关资料,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侵略者的残暴,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被点燃。不仅如此,将阅读链接适时引入,学生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畅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不一样的阅读材料,表达的却是同样渴望和平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恨。阅读链接的适时拓展,课外资料的及时补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激发了学生“读更多”的期待。
3.“1+X”的读与写结合,越用越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增加了学习任务群,补充了学业质量,但一直没变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的核心,既是过程的要求,也是目标的导向。因此,无论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读”与“写”永远是分不开的“孪生姐妹”。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单元,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诗,跳动的真情令人感动;艾青的《绿》,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蓬勃与生机;叶赛宁的《白桦》饱含着对白桦的喜爱与赞美;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蕴含着丰富的想象,表达着诗人独特的感受。
冰心的小诗易于模仿,戴望舒的小诗易于激发学生同题共创,同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指向学生诗歌的创编与朗诵。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1”,引入“X”首冰心的小诗,引导学生学着自创,有的同题,有的同主题,有的同形式,学生在仿写中慢慢走向独创,有了自己小诗的模样;我们以教材为“1”,学习了叶赛宁的《白桦》,引导学生读更多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学着写一写自己喜爱的植物;我们以教材为“1”,朗诵着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句,学生在关注到小诗的独特表达之后,写自己看到的雨后天晴的景象,把丰富的想象与独特的感受融入创作,感受创作带来的美妙感受。我们带着学生合作编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体验着诗歌带来的美妙感受,在自由的创作中用文字表达着独特的感受,在编诗集与朗诵会中感受着学习与成长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当然,读与写的结合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在课外的阅读中。学生以教材为“1”,读快乐读书吧中的必读书目与广阔的课外自主阅读书目所推荐的书,低年级唱唱童谣,讲讲故事;中年级画画插图,制作书签,创编故事;高年级写写感受,图文结合写写人物小传,绘制阅读思维导图。如此丰富的形式,带来的是学生丰富而多样的成长。
“1+X”诵读形式,“1+X”诵读体验,“1+X”读写结合,丰富而有趣。学生获得的成长也在“1”的基础上,呈现出“X”种美好的样态。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