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若在小学期间,就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德育中,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小学德育价值,也能丰富德育教学实践内容。本文对小学德育中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及德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将优秀文化渗入小学德育中的有效途径,以供同行参考,共同提高小学德育成效,为学生们打好德育基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 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58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衡量一名学生的好坏,不再仅遵循成绩这一标准,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学校仍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却忽略了成长问题,心理亚健康、高分低能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教师共同担负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历史对民族复兴的积极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一代接班人,小学生更应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将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传统文化渗入德育教学中,则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德育教学现状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会不断从外界获得各种信息以满足个人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依靠兴趣,但部分教师在德育教学形式、内容的选择上,并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甚至选一些和学生年龄、接受能力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教学,很难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关系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不少学校都习惯于通过在各个学科课程中融合德育要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以实现德育教学的多样性和实际性。但一方面,这种方法对各学科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科自身内容教学,还应注重德育在学科中的导入,多数教师都很难做到兼顾学科和德育;另一方面,这种方式的德育教学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缺乏课程载体,使得德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再者,多数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都未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感到德育中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太过遥远,既不能运用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德育,也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德育。生活本就是学生们获取和理解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远离生活的情况下进行德育教学,就如无根之水,很难让学生们通过联系实际去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而且,德育包括对学生品质、精神和习惯的培养,也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让学生们认识到是非黑白,逐渐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若遇到与德育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应如何面对,脱离生活实际的德育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们可能都会背诵相关概念,却不知道如何应用。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精华内容,蕴含着各种经典的道理和美德,可作为小学德育的素材,主要包括礼仪文化和品德两个方面。我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道德、礼教,要求人们懂礼、知礼、守礼、习礼,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良好品德。在传统文化中,流传了不少优秀的礼仪文化故事,如张良拜师、孔融让梨等,符合小学生们的学习特点,若能将这些故事融入德育教学中,可增长学生们学习德育的兴趣。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品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不断奋斗中,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繁荣富强。如《礼记》中的“天下为公”、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古人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深埋在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优秀美德,无一不是小学德育教学的良好素材,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理解他人、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与他人和谐共处等,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的积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道、释三大主流文化,在具体类型中,涉及文字、书画、音乐、民俗等多个领域,无一不能幫助学生们获得独特的德育体验,是我国的文化宝库。学习传统文化,对每一名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优秀品德、精神、积极的人生观、和谐的自然价值观等,均可帮助处于最初学习阶段的小学生们构建起正确的“三观”,对金钱、良心、责任心形成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健全人格,促进对德育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德育教学带来新的动力。学生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后,能感受到国家的独特文化,了解到丰富的礼仪知识,自觉矫正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民族文化意识,借助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成就,增加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本就来源于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在对古诗词的阅读、书法的练习,还是对各种节日的认知、戏剧欣赏等,都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拉近和德育教学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德育知识。传统文化以“血缘、亲缘、地缘”方式传播的特性,较其他类型文化更容易构建起社会道德文化,而由于其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然关联,可提供最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帮助人们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激发世代依存的道德感。从小学阶段即开始在德育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们从小就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形成尊老爱幼、谦逊有礼的优秀品德,促进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防止出现因过度重视“智育”而造成“德育”缺失的情况,帮助小学生们全面发展。
三、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强化教师的德育观念
教师自身的德育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施质量。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德育,帮助每一名教师都树立德育观念,掌握德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具备开展德育教学的能力,尤其是如何实现优秀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本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德育渗透打好基础。教师应掌握德育教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兼顾德育和学科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转变教学观念,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知识和德育两方面的教学作为重点。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本身学科,尽可能做到在有限时间内兼顾知识和德育的教学效果。如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到其中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明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亲情、友情、民族情等等,帮助学生们在本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育课上,教师可组织一些合作竞赛类的活动,将班内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要求组内学生相互合作来完成项目,评选最佳小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音乐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们在演唱传统歌曲的同时体会到歌词、曲调中蕴含的情感,或者欣赏经典曲目旋律,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美术教学时,让学生们对我国优秀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审美情操,产生民族自豪感。不同的学科均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新的时代又获得了新的发展,若教师能深入挖掘本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德育要素,可不断拓宽小学德育的渠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高效的德育教学。
2.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德育教材
目前,多数学校已开展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们进行德育的系统教学。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材的编制,其内容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在现有的小学德育教学课程中,已纳入了较为完善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在客观层面叙述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应拥有的道德标准及应了解的法律法规。若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也融入教材中,可增加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教师应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让学生们进行系统学习,形成对其在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美德的习惯,使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在德育教材中,多以个人修养和爱国情怀为主,但在具体比重和顺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人格修养的内容增多,且多置于爱国情怀内容之后,这样一来,会造成授课思路的颠倒。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增加爱国情怀的内容,并将教材前面一部分编写如何提高人格修养的内容,让学生们从自身的人格修养出发,在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上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编写时,还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范畴,理解能力,兴趣特点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德育故事,对于传统文化中有教育意義的文言文故事,可以翻译成现代文语言,并加入生动的插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们愿意读德育教材,优化德育教学的效果。
3.在鼓励勤奋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是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让学生们建立起“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帮助学生们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特色班会,让学生们轮流介绍他们看到过的关于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凿壁偷光”中的匡衡,由于家中贫穷,为读书而凿穿了和邻居家之间的墙壁,利用从洞中散发出来的灯光看书,努力学习考试,最终成为宰相;“闻鸡起舞”中的祖逖,则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每日在公鸡打鸣时就起床练剑,最终成为有名的将军,报效国家。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不知不觉将这些故事中的道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拉近学生们和德育之间的距离,显著提高德育效果。
4.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德育教学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民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形成缘由和意义,涵盖了信仰、祭祀、历法、术数等多个方面的人文及自然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人们在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的时间中,年复一年受到教益,并在节日的氛围中再次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美德、陶冶情操,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即使是科技、文明已获得极大发展的现代,传统节日仍在我国社会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每到一个传统节日,社会上都会用各种方式如放假、庆典等进行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到来的愉悦心情。小学阶段,教师也应该将传统节日纳入德育中,用一个个典故,帮助学生们了解节日的由来,了解节日背后的美好祝愿,以及我国的节日文化。学校可以在特定节日前,结合节日的寓意,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活动,如端午节前观看龙舟比赛,做粽子、香囊等,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参与,深入感受节日氛围,学习节日文化、习俗,进一步了解国家的人文历史。
5.多元化德育实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德育教学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各种德育实践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们完善德育在情感上的熏陶,让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德育要求,组织一系列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德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比如,教师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如《三字经》,可在每日早晨入校后进行晨读,在教师或学生领读员的带领下,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实施领读员聘任制,每月聘任一次,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们参与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在诵读中体会到国学著作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定期组织诵读比赛,对优秀的学生予以口头及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进而坚持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学校也可以成立国画、书法、传统武术、民族乐器等社团,鼓励有特长或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参与,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在传统节日时,以节日文化作为主题进行国画、书法、武术比赛等,让学生们在积极备赛及比赛的热烈氛围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其中的内涵,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并自觉修正,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水平,并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积极的“三观”。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饱含古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可从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作品,如《西游记》《神笔马良》《山海经》等,鼓励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人面对艰难生存环境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宝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小学教师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强化自身德育观念,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德育素材,将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德育教学,开展多元化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教学,不断提高德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江萍、孔云霞《小学道德教育在传统节日中的意蕴及实现路径》,《中华少年》2017年第32期。
[2] 袁金艳《探析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教育观察》2017年第20期。
[3] 黎惠霞《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文理导航》2018年第3期。
[4] 俞晓玲、赵雪芹《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反思》,《课外语文》2017年第1期。
[5] 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教书育人》2016年第1期。
(陈婷婷,1992年生,女,汉族,福建南安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