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化传承 凝聚发展活力

2023-05-30 10:48郑天淼张倩赵娣葛爱春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治河河务局红心

郑天淼 张倩 赵娣 葛爱春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为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2年,黄委将小八里南坦综合基地(以下简称南坦基地)作为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试点,德州黄河河务局深挖黄河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深入构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教育展示和互动体验模式相结合”为思路,开展了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试点建设工作。

传统治河技艺的价值

长期以来,面对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状况,治黄工作者深思熟虑,反复研究探索出制作反滤围井、捆抛柳石枕、制作柳石搂厢等治河技艺,抢护管涌、根石走失、决口等险情,确保了沿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传统治河技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多以柳石等为主体构筑临时防洪建筑物,方便实用,效果显著,是治河人民不断总结、创新的成果。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传统治河技艺是治河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治黄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着人民治黄历史的记忆,反映了人民治黄历程的艰辛,因此要将其作为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內容保护传承下来。

2022年,德州黄河河务局通过深挖传统治河技艺的主要特征、历史渊源、存续情况、传承谱系等,使齐河传统治黄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加肯定了治河技艺的价值。

教育展示基地建设思路

特色文化教育展示基地是指在拥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集中展示特色文化,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场所。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具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第二,展示场所资源集中;第三,展示内容具有教育意义。

针对特色文化教育展示基地的特点,经统筹规划,德州黄河河务局选定传统技艺展示资源较为集中的南坦基地为建设地点,对其现有的展厅、培训基地等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教育展示基地的雏形,有利于参观者在最小的区域和最短的时间之内参观最多的传统技艺,获得最丰富的文化体验。

为增强南坦基地的互动体验,提升其教育效果,德州黄河河务局设计了现场表演、专业讲解、动手体验、虚拟互动等多种教育方式,以增加参观者的参与感,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等,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让参观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整合资源形成基地雏形

传统治河技艺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做好技艺的直观展示和通俗介绍,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德州黄河河务局打造了“4+4+1”的教育展示体系,更好展现传统技艺。第一个“4”为教育展示区,包括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党建室、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防汛仓库。第二个“4”为互动体验区,包括创新工作室、防汛会商室、培训教室、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基地。“1”为实地教育展示互动区“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

1.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尤其是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治黄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具有黄河特色的制作柳石搂厢、捆抛柳石枕等传统治河技艺,并流传至今,在治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基层黄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险情,德州黄河河务局在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建造了柳石搂厢、反滤铺盖、反滤围井、柳石枕等14种微观模型,通过模型展示、现场讲解等方式,直观有效地展示了治河技艺和护堤方式。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通过教育展示强化齐河黄河传统治河技艺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治河技艺更具发展活力。

2.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包括序厅、基本陈列厅、“红心一号”主题展厅、民俗文化厅、尾厅5个展厅,以“声光电”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德州治黄事业70多年的不平凡历程。传统治河技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厅通过图片、文字、简易模型、场地装饰等方式展示了传统治河技艺,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3.培训教室。传统治河技艺不仅要展示技艺成果,也应展示制作的过程。培训教室设有高清大屏,通过播放传统治河技艺的现场录像、教学视频、工程图片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统治河技艺培训活动,教室可容纳60余人集中体验学习,是传承传统治河技艺的新平台。

4.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基地。拴家伙桩是黄河埽工中的一种桩绳拴系技艺,根据不同的家伙桩,有多种拴系方法,每种拴法具有不同的作用。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基地场地配有羊角桩、三星桩、棋盘桩、五子桩等家伙桩,不同于室内教学,训练场地更便于直接有效地学习和演示拴家伙桩的全过程,增强参观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5.“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红心一号”吸泥船与传统治河技艺一脉相承,都是治黄者为了解决黄河水沙问题而创造的智慧结晶。建造“红心一号”吸泥船和创造治河技艺的过程所体现出的精神更是薪火相传。“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位于当年“红心一号”吸泥船造船厂所在地——南坦险工。2021年,“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提档升级为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公园,广场记录了建造“红心一号”吸泥船的历史过程,展示了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心一号”精神,为沿黄人民群众提供了休闲游玩与接受文明熏陶的公共园林。德州黄河河务局为更好传承“红心一号”精神,打造了“红心一号”党建文化品牌,“红心一号”党建创新案例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在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页面公开展示,并入选旗帜杂志社《党建引领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案例汇编》,“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还荣获了山东黄河河务局“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创建典型案例一等奖,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

丰富提升南坦基地 增强互动体验感

传统治河技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通过与时俱进、更加新颖的展示方式对其进行宣传。因此,德州黄河河务局从深挖文化属性、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展览设施、优化体验流程等方面,丰富提升南坦基地。

1.组建黄河埽工号子展示团队。通过走访老一辈黄河人,德州黄河河务局编制了具有德州黄河特色的黄河埽工号子唱词,并从青年防汛抢险突击队中选取中坚力量,组建了黄河埽工号子展示团队,打造特色的展演外形,不断打磨号子唱词,提升展演水平,充分展现黄河人的工作风貌,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黄河人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精神。

2.创新打造VR防汛抢险虚拟体验平台。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南坦基地创新引进VR技术,创建了包含制作反滤围井、捆抛柳石枕等防汛抢险项目的虚拟体验平台,不受场地及材料限制,仅需VR眼镜,即可让参观者进行抢险技能操作,并可以将体验者的技能操作及体验者所处的模拟环境在显示屏中呈现出来,通过“线上展示+线下教学”的方式,達到体验与展示、教育与宣传相结合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基地的互动体验水平。

3.多种方式展示防汛抢险过程。在南坦基地培训教室播放制作反滤围井、捆抛柳石枕等防汛抢险技术讲解短视频,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各项传统治河技艺的抢险对象、抢险方式、目的及作用;改造提升防汛会商室,增设智能控制系统,参观者可在防汛会商室模拟并体验防汛会商过程,沉浸式参与黄河防汛工作;更新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宣传内容,打造青年抢险突击队文化墙,让展示内容更加丰富。

4.优化体验流程。德州黄河河务局培养讲解员队伍,丰富延伸讲解内容,提升讲解员们的讲解水平;为参观者设置专门的体验区域,为他们提供体验编铅丝笼网片、拴家伙桩、手硪打桩等治河技艺的场地;在体验区放置运用各种治河技艺制成的成品模型,让参观者在实物对比中强化对传统治河技艺的印象。

5.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德州黄河河务局还在南坦基地增设参观指引标识,在指引标识中、内部展厅宣传栏及模型基地的醒目位置设置“河润山东”品牌标识,进一步提升山东黄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结语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意义重大。传统治河技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对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治河技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在新形势下,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黄河文化的展示要求也更高,因此,治黄部门只有不断挖掘治黄文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猜你喜欢
治河河务局红心
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黄河水利委员会新乡黄河河务局封丘黄河河务局堤防工程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一颗“红心”,只为一个使命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河长制在破解黄河河道清障工作中的应用
红心巨岩
浅谈如何增强沧州河务局凝聚力
《治河论》浅谈
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