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2023-05-30 08:06魏敏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

摘 要: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作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文化的文明古国,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意义,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文化退化、文化商品化现象,这使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争议的焦点。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选择北庭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当前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在此基礎上,结合社会冲突理论对其发展中产生的相关冲突进行系统分析,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问题,以期为文化遗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遗产旅游;北庭故城;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2 - 0098 - 10

一、引言

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区域传统文化,挖掘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和完善区域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且,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对多民族的凝聚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1]。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18)在《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报告》中指出“旅游业和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被视为大多数国家的关键机遇”。因此,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加强考古成果研究阐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产品,可以使文物保护成果有效惠及人民群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消费能力与需求大幅提升,文化遗产旅游也正在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我国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进入到一个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因此,如何促进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话题。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涵盖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燧。2021年10月12日,北庭故城入选国家文旅部《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以新疆北庭故城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文旅融合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如何实现其保护性开发。系统的冲突分析过程主要用于回答以下问题:(1)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文旅融合的类型是什么?(2)如何借助文旅融合解决在发展中实现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首先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合利益相关者分析以确定文旅融合的特点和旅游保护性开发方案。而本研究选择北庭故城为研究对象,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我国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贡献应有力量,进而推进文化旅游遗产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有三个主要的贡献:首先,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困境的具体分析,丰富了现有的产业融合和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因素的协同。其次,本研究尝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在保护性开发中存在的冲突展开系统分析,尝试解读文旅融合在宏观层面的差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2]。再次,本研究涉及应用系统的冲突分析过程,该过程可以普遍用于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类冲突,有助于全面了解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中的困境,使得目的地的政府、旅游企业、居民和可以更好地预测、调控和管理冲突,实现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自信[3]。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元素与旅游发展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文化和创意形式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在迅速改变。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已经变得不那么有形,并且比过去以一种更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展。这为世界各国在发展和利用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创造了机遇。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因此是旅游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同样,旅游业在促进和保护有形和非物质遗产方面,也可以成为一股相当大的力量,因此,需要鼓励发展艺术、手工艺和其他创造性活动[4]。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化,文化可以将传统旅游转变为创意旅游,提供更真实的体验[5]。然而,如果对旅游目的地管理不善,也会对文化和遗产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内在地损害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文化已成为区域建设更新发展的关键,包括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和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发展可以改善目的地形象。文化和旅游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被定义为最广泛意义上的遗产、艺术或一种生活方式(如休闲、购物、饮食和娱乐)。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从传统文化产品到多元化,不仅反映了文化供给的变化(从文化1.0到文化3.0),也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变化。这种转变还与文化供应的增长产生了协同效应:文化景点和体验范围的增加使文化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消费者决定什么。当前,随着体验经济开始兴起和发展,对于体验消费者来说,仅仅考虑文化或遗产是不够的,文化的原材料必须通过主题化、动画化、解读化、包装化等方式发展为整体体验[7]。因此,有形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由于经验的产生而更加复杂,使消费者选择更加多元。在许多地区出现了一种体验膨胀的形式,导致文化和创意体验的供给超过需求。消费者在不同的体验和文化形式之间切换的能力导致了文化杂食者(cultural omnivores)的产生[8]。涉猎广泛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倾向于混合流行文化和高级文化,而不关心精英主义。因此,文化旅游的融合需要结合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

(二)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产业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当前疫情影响下,世界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数字化、共享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事物不断冲击已有的旅游模式。但是,随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如何平衡经济与社会文化、供给和需求等矛盾引起争议,即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仍旧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现有的关于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研究集中在文化旅游的探讨上,旅游的发展会保护文化、实现文化复兴[9],当然也存在传统文化退化、文化商品化现象[10]。考虑到产业的发展是为了区域经济更好的增长,因此为更好地了解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的影响因素,围绕文旅融合的效用提升,理解保护性开发中存在冲突的状态[11],促进文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整合良好的旅游业(包括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比整合性差的旅游业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12],这就意味着旅游产业积极寻求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化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发展中,虽然文化机构(部门)对旅游活动带来的收入欣然接受,但是实际却存在文化机构并不热衷于去打造景点进行营销或是迎合旅游者的需求的现象。这就出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匹配度不高,忽视了大多数文化产业(如博物馆、文化演出)以文化功能为主的事实。旅游业和文化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因为它们同时涉及各种系统组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变化。因而,文旅融合的方式和效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就融合的方式而言,文旅融合研究聚焦在旅游体验的丰富和创新。学者们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旅游体验群体的区别,并根据游客是否具备传统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其划分为古典主义者和民俗主义者,而旅游者群体的差异对目的地产品的体验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文旅融合的具体产品设计中值得关注[13-14]。此外,新技术的使用也使文旅融合的产品更加多元化,如旅游目的地正在使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来增强旅游者的文化体验[15]。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人”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就是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其精神文化需求和真实性体验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等主观价值, 符合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包含旅游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冲突分析是旅游研究中正在拓展的一个领域[16]。由于对有限资源的不断竞争,社会永远处于冲突之中,冲突分析是解释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17]。由于涉及不同价值观的多个利益相关者,旅游冲突的具体互动过程会更为复杂。当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时,往往会引发冲突,造成融合效果低下。虽然学者们对行为冲突展开了讨论,但更多的是基于微观视角展开,没有建构一个统一宏观与微观的全面分析框架。

文化遗产旅游真实性有较高关联度的利益相关者。文化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文化遗产本体、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景区开发、运营公司)、旅游者、政府机构以及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等。文化遗产本体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文化遗产存在,包括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非遗涉及的物件、环境,以及与这些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外围相关信息。也有学者发现,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是和文化遗产价值构建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他们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最终的受益者,因此这三类利益相关者处于核心圈层,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核心人群。并且,每一组利益相关者都会依据他们的主观真实性在与文化遗产本体之间构建真实性。

文化商品化和文化复兴两种不同的观点[18],这就涉及文旅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探讨。旅游和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文化复兴,商品化和市场化也并非绝对的坏事。随之而来,学者们对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复杂冲突的探讨不断加深。Imran指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偏远地区变得现代化,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当地文化扭曲和遗产破坏的负面影响[19]。Zhou等从真实性视角分析了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的冲突,认为个人情感利益是调解经济利益与真实性冲突的关键因素,旅游者的态度影响着文化真实[20]。当文化遗产与旅游相遇时,二者难免发生摩擦,也会产生灵感,这些发展过程展现了文旅融合中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调和融合的机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冲突,进而凸显冲突的积极作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从文化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中建立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方面[21],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并试图就利益冲突调整为价值共创,进而探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的演进过程和演进路径。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着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成功,“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战略也顺应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其中新疆境内有六处设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苏巴什佛寺、克孜尔石窟及克孜尔尕哈烽燧),这也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北庭故城作为丝绸之路新疆段的重要目的地,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

北庭故城是古代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位于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北偏东12公里处,南枕天山、北望草原,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公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其外城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大体分内外两重城。内外城墙均有护城河、马面、敌台和角楼。北庭故城是目前天山北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代城市遗址。北庭故城见证了汉唐元等中央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治理的历史,也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宗教演变、民族发展以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历史见证,对古代西域的繁荣稳定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在唐代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公元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此地为治所,统辖北疆广大地区。北庭故城遗址是北疆现存最大的故城遗址,在古代新疆交通史、军事史、民族文化史、东西方经济发展史、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二)游客词云分布

旅游者的体验反馈可以从需求层面反映当前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通过采集旅游者在北庭故城的体验有关的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区别于传统的问卷方式,网络文本分析得到的内容更多的是旅游者当下的真实想法。同时,大数据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加的普遍,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科学的信息。通过搜索携程与马蜂窝旅游网站中北庭故城有关的游记、点评以及攻略,本研究选择旅游者撰写的以记录文化旅游体验为主的内容展开进一步分析。从词云分布可以看到,北庭文化体现出历史感、沧桑感。如图1所示:

(三)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当前已经被理解为包括以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当地社区为核心的所有与社区旅游发展相关的主体。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北庭文化遗产旅游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受到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等问题,进而在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如何来平衡他们之间的需求,从而有效地确保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当前研究,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志愿部门、专家和媒体等。

四、研究范式

(一)需求侧旅游体验分析

旅游者对北庭故城的了解更多的是从历史文化层面,由于是遗址,文化呈现方式更多的是以历史资料、考古挖掘文物(壁画、文物、城墙等)为主,旅游者更多需要发挥想象能力对目的地进行文化体验。因此,如何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过程,提升体验深度是目的地发展需要关注的内容,即如何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者文化旅游体验内容。在文化遗产旅游中往往会同时存在着多种真实性的体验和感知,这种现象恰恰是文化遗产旅游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为真实性体验和感知的内涵与其背后的话语权力和本真性有关。随着对文化遗产旅游中错综复杂、动态变化的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性体验和感知的认识,学者逐渐意识到旅游者在文化遗产旅游中所体现出来的复杂多变的众多真实性存在着共存和互动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将文化遗产和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割裂。

在北庭故城的词频分析中,可以发现,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地理区位具有较强的认知,新疆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旅游者自我文化认知的差异给旅游者带来较大的文化碰撞,这是北庭古城在发展中区别于同类型遗址遗迹类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特征,也是北庭故城在进行保护性开发时需要重视的文化内核与竞争优势。另外,在旅游者体验表述的高频词中可以发现,厚重的历史是其重要的体验收获,如城墙、博物馆、世纪、资料、壁画、文物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因此,如何让这些关键词“活化”,形成旅游者的体验升级,这是目的地保护性开发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借助现代技术与传播工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差异化的体验产品,这是未来文旅融合,实现北庭故城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庭故城之于历史名城、遗迹遗址类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文化开发的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不仅受到旅游者文化需求的影响(游客量、游客体验点评文本中体现),也受到供给差异的影响(目的地建设、地理区位差异等)。因此,结合二者之间的异同,本文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形成文化开发差异的具体原因。

(二)保护性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结合北庭故城需求侧文化体验分析,借助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文化需求、经济基础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对文化开发中的冲突展开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合作共赢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共创。最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肯定了不同利益主体对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即摒除冲突的不良影响,重视冲突的整合作用。本研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尝试分析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在保护性开发中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进而为推进区域文化保护性开发,促进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沖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就是在冲突中不断前进的,社会冲突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包含诸多利益相关者,既会推动旅游的转型和创新,同时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和冲突,创新发展和问题冲突这一对矛盾的存在使得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在实践中存在区域差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冲突存在于任何社会,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为了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对现有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和关系进行调整,确保真正使政府、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这四大利益主体在诉求自身利益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因此,在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着包括旅游文化保护与开发、政府治理与居民权益矛盾等冲突,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正视冲突并不断化解冲突,尽可能多地发挥文旅融合的正向功能,实现“1+1>2”的发展局面。如图3所示:

1.文化需求的冲突:真实性诉求与同质化现象

旅游消费行为涉及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当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并且双方都缺乏跨文化适应能力时,文化冲突可能是不可避免的[22]。此外,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差异可能会在双方之间产生冲突,甚至引发后续的负面行为。明显的文化距离可能会降低居民对游客的接受度,导致居民与游客的冲突。在跨文化互动的背景下,双方的文化距离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从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性考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应当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变化,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供给和需求会实现匹配,这就会降低融合中的冲突,实现文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步性[23]。Dahrendorf在关于旅游者的类型划分中提到不同的旅游者对真实性有不同的追求[24],旅游者可以分为现实性游客、经验性游客、实验性游客、转移性游客和娱乐性游客,其中前三种类型的旅游者与人种学者、人类学家以及一些博物馆学者相似,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的标准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后两类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寻求快乐与愉悦,“不真实”不会给他们带来烦忧, 也不会使他们不快乐。其实,旅游者是复杂和矛盾的综合体,在旅游中追求诸如美感、解脱感、自豪感、新鲜感、认同感等许多难以名状的感觉[25]。所以对自我体验的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旅游者自我的心里标准,即旅游者本身是分化的。因此,在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中,需要考虑到需求市场的变化,即旅游者需要怎样的文化旅游产品[26]。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人们产生了自我认同上的危机,特别是在21世纪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主体人格会受到社会快速变化带来的冲击甚至会背离主体人格的最初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受到社会规则的“压抑”,会失去方向,甚至对当前的生活与个人价值感到迷茫。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在解决保护性开发的文化需求这一冲突时,需要考虑到旅游者的真实性诉求,让文旅产品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2.经济利益的冲突:文旅产品供给水平差异

经济利益是引起旅游冲突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得到验证。一是门票收入。门票收入是经济利益体现的重要方式,但这一方式过于单一,这对目的地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较弱。因此,需要丰富文旅产品类型,增加目的地居民、社区的参与,实现文化宣传的多样化,提升供给层面文化质量。二是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守旧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协调过程。目的地的建筑文化、壁画文化、故址遗迹是北庭故城的重要旅游景点,也被列为世界遗产。因此,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为了经济发展,难免会因为在目的地开展现代化建设,如道路修建、仿古建筑、现代化生活设施等,对目的地的原有文化环境带来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北庭故城中存在较多这样的发展问题,也为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带来挑战。

3.生态保护的冲突:资源环境差异

生态保护的冲突重点体现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地方政府管理机构代表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环境进行维护,推进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又会与旅游者之间存在矛盾。旅游消费方的到访侵占了目的地的空间资源与生态资源,存在的乱扔垃圾等环境污染现象会引发冲突,大量污水、垃圾、废气等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27]。此外,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也会对目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带来影响。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以及游客量的增多会对原本脆弱的文化资源带来二次影响,不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因此,在开发与否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冲突。

(三)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

结合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在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文化、经济和生态层面的冲突。这些冲突涉及目的地开发与保护中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为了实现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文化需求、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在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结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内涵,就如何在增加文旅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实现供需匹配、利益协调以及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技术推进文旅融合,实现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的游客体验升级。当前,以信息技术及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2025年或将突破80万亿元。北庭文化遗产旅游需要借助于数字经济在逆势中加速腾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发生时期,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云旅游、网上博物馆等数字化服务新业态快速扩张。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全面发展,也给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注入新的生命力,是提升文化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在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运用,推进北庭文化遗产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不断应用到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的呈现和体验中,推进VR、AR等技术在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中的运用,解决疫情下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产品创新缺失、资源错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游客、旅游企业与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沟通。

第二,通过需求导向推进文旅融合,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及,“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就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而言,从供给侧改革到需求侧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健康发展、转变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推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需要深耕需求市场变化,只有文化旅游供给方能够高质量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及其变化,才能得到相应的市场价值。因此,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消费环境,提升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附加值。

第三,通过政策保障推进文旅融合,协调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关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彰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文化旅游保護性开发,实现北庭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需要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协调与配合,进而为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带来包容与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府的相关保护与开发政策,能够规范供给方与需求方行为,为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出更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提升自我创新力。如图4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文旅融合对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而言是创新和转型的一条路径,尤其是当旅游进入体验时代,需求和供给面临新的调整和适配。然而,在实际的发展中,推进目的地的文旅融合存在利益冲突,这加大了对目的地保护性开发的挑战,使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冲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包括文化需求、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政府、旅游开发投资者和目的地居民等。研究发现,这些冲突的存在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性开发带来困境,阻碍了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调查这些冲突,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去阐释解决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归纳的三种冲突具有动态性,结果会随着具体情况的演变发展条件发生改变。其中,文化需求涉及旅游者的真实性诉求与同质化产品供给带来的游客人数的短期增加和长期下降发展趋势,旅游目的地的产品(服务)在短期内会带来游客的青睐,但是随着游客数量增加,目的地在发展中难免会存在舞台化现象,降低旅游者的真实体验,会带来游客数量的进一步演变。而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冲突则涉及政府政策福利、投资环境、资源保护、居民态度等,是文旅融合从供给层面进行优化的重要动力,影响着目的地保护性开发的进程。因此,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属性不会带来文化退化,而文化内核的消失则会对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研究启示

本研究强调了文旅融合视域下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保护性开发同时也伴随着冲突的增加,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存在不可化解的纠纷,因此可以实现各方合作,推进文旅融合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不断地优化文旅融合发展内外环境,助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视角,通过它还可以就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等问题展开更多的研究。第二,本研究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的相关问题,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剖析北庭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冲突类型,并结合冲突理论,结合文旅融合相关分析策略对北庭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性开发提出政策建议。

本研究展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的冲突分析对政府发展政策规划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第一,正视开发中的冲突并结合具体类型有助于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北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策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具体的融合冲突,到底是供给层面还是需求层面的影响更大,即明晰市场、资本、人力、文化资源等的具体差别。第二,开发中的冲突是可以化解的,要正视冲突的正向作用。虽然学者在研究中对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激烈讨论,并认为旅游会对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实际情况中,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保护带来资本和市场支持。因此,政府需要积极的政策扶持地区文旅融合,完善地区发展规划,尽可能统一利益相关者发展观念,完善目的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和补偿机制,减少融合冲突,以尽可能发挥文旅融合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士訚. 速成的民族国家及其凝聚力问题——以多民族发展中国家为视角[J].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 (5):36-43.

[2]魏敏, 颜亚玉.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统計与信息论坛, 2008 (6):35-39.

[3]戴斌.旅游中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活动——论旅游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 旅游学刊, 2001(4):22-26.

[4]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 89-100.

[5]张朝枝, 朱敏敏. 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 :62-71.

[6]RICHARDS G. Culture and tourism:Natural partners or reluctant bedfellows?[J]. Tourism Review,2019,75(1):232-234.

[7]CUI Q,LIAO X,XU H. Tourist experience of na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A cultural divergence approach[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17,15(3):248-264.

[8]TSAUR S H,YEN C H,TENG H Y. Tourist-resident conflict:A 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18(10):152-163.

[9]ADAMS K M. Art as politics:Re-crafting identities,tourism,and power in Tana Toraja[M]. Honolulu:Indone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10]孙平, 康文青, 周晓明. 旅游供应链整合、战略选择与旅游上市公司成长性——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22,25(5):170-181.

[11]ALMEIDA J, COSTA C, SILVA F. A framework for conflict analysis in spatial planning for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7(24):94-106.

[12]CLARK G,CHABREL M. Measuring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J]. Tourism Geographies,2007,9(4):371-386.

[13]YANG J,ZHANG L,RYAN C. Social conflict and harmony:Tourism in China's multi-ethnic communities[M]. Bingley,UK: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16.

[14]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1):18-35.

[15]LLEE H,JUNG T H,DIECK M,et al. Experiencing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in museum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20(57):103229.

[16]WANG L,YOTSUMOTO Y. Conflict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2019(70):188-20.

[17]COSER L A.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Vol. 9)[M]. New York:Routledge,1956.

[18]LI W. Community decision making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132-143.

[19]IMRAN S,ALAM K. BEAUMONT N.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ur:Perceptions of protected area tourism stakeholders[J]. Tourism Management,2014,40(1):290-299.

[20]ZHOU Q B,ZHANG J,ZHANG H,et al. A structural model of host authenti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55):28-45.

[21]郭凌,王志章.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J]. 旅游学刊,2016,31(7):32-42.

[22]谢涤湘, 朱雪梅.社会冲突、利益博弈与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以广州市恩宁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4 (3):86-92.

[23]马勇, 童昀. 从区域到场域: 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J]. 旅游学刊, 2019, 34(4):7-9.

[24]DAHRENDORF R.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2(2):170-183.

[25]DYER P,ABERDEEN L,SCHULER S. Tourism impacts on an Australian indigenous community:A Djabugay 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03,24 (1):83-95.

[26]GARIBALDI R,POZZI A. Creating tourism experiences combining food and culture:an analysis among Italian producers[J]. Tourism Review,2018,73(2):230-241.

[27]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Uganda[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876-88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Wei Min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we should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create a new brilliance of socialist culture. ”As an ancient civilized country with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culture,China's rich culture has inestimable value significance,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we are also facing cultural degrad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which mak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his paper selects Beiting Ancient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bines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 On this basis,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conflict theor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ed conflicts arising in its development,and discusses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the Old City of Beiting;protective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陈正源 刘有祥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婺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
全域旅游视角下荣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摄影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我国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