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推进,抵达群文阅读的深广处

2023-05-30 10:48张海朋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诗作群文杜甫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SGH21Y0848。

当下,群文阅读热潮正浓,这种新的突破性阅读教学方式正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认知和习惯。“一节课教一群文”,群文阅读赋予教师以“编者”的新身份,让教师拥有了更多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和责任。教师可以以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以某一问题、某一现象、某一精神等诸多文本的共通之处为联结点,遴选整合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文本开展教学,在共赏、共鉴中突出重点目标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理想的语文课堂。笔者曾整合了杜甫的《望岳》《春望》《登高》等三首诗作,进行了一节名为“诗心不老耀古今”杜甫群诗阅读教学公开课,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内容整合:线索串联,突出“共”字

群文阅读不同于阅读群文,需要教师在海量文本中以一个或多个主题作为串联线,遴选整合一组或有逻辑层次、有内容关联、有情理共通的文章开展教学,其本质是对教材中单篇文章的调整、拓展,往往比单篇教学更具情感上的温度、内涵上的广度、思想上的深度,以及教化上的强度。在本节杜甫群诗阅读课中,笔者以“望”为切入点,遴选了三首与“望”字息息相关的诗作。

1.“望”是杜甫诗作中的一个重要动作

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七首杜诗中直接点明“望”的就有三首,包括《望岳》《春望》,以及课后拓展中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而《登高》一诗更是诗人登高望远抒怀的升华之作。

2.写于诗人一生中的三个重要时期,更具典型性

这三首诗以“望”字为线索,是诗人青年、中年、晚年等时期的代表诗作,串联组成了本节课的“诗群”。笔者巧妙地把诗人的坎坷人生浓缩于一节课中,这种整合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在诗作的鲜明对比中感受诗境、诗情的跌宕变化,更容易触动和震撼人心。

3.较好地联结融通了课内课外

三首诗中,《望岳》《春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课内必修内容,《登高》一诗来自高中教材,属课外选修内容。笔者将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仅非常符合学情,又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度拔高。

二、课前导读:任务设置,突出“层”字

客观审视,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全面精深地解析所有的文章,但也不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解析。本节群诗阅读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导读环节设置了两个层级的目标任务。

1. 基础型”目标任务

“基础型”目标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准字词,读通群诗;二是疏通翻译,读懂群诗。这些是学生理解群诗的基础,虽然浅显易懂但不可或缺,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

2. “能力型”目标任务

学生初读三首诗后,笔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下表:

这种任务呈现清单有两个优点。一是形式简洁,能有效提升不同学情学生阅读群诗的参与度和思维度;二是对照鲜明,当学生完成后,可在层层递进中体悟诗人由“雄壮心”到“离乱情”再到“苦恨意”的心境变化。

三、课堂品鉴:问题切入,突出“比”字

群文阅读教学内容与单篇阅读相比一般超前加量,且学习难度有所增加,倘若教师不考虑不同层级学生理解与认知、审美与鉴赏等方面的语文能力,那么这样的群文阅读往往会成为优等生的“天下”,对于后进生来说就是雾里看花。对此,教师可以以群文的异同处为切入点,重点设置一些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见仁见智,建构起“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体系。本节群诗阅读课,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完成了正音读通、解词翻译等基础任务,所以笔者在课堂品鉴环节拓展了很多内容。

1.比共通之处

问题:这节群诗阅读课为什么遴选《望岳》《春望》《登高》三首诗?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这些都与“望”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登高望远诗”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了解“望”字在杜诗中的地位,从宏观上建构起对本节课的整体印象。

2.比意象特征

问题:三首诗中,诗人所望之景有何不同?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望岳》为壮丽之景,《春望》为战乱之景,《登高》为萧瑟之景。

设计意图:相对于单篇诗作的点状教学,群诗更容易让学生在纵向线状比较中感悟诗境的差异。

3.比情感内涵

问题:知人论世,你从三首诗中分别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尝试各用一个字概括。

学生各抒己见,对诗人有了新的认知:青年自信、中年忧思、晚年苦恨,并分别概括了三个字:“壮”“忧”“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感受跌宕起伏的人生对诗人内心的触动和震撼。

4.比感悟共鸣

问题:这三首诗中哪一句你的印象最深,仿照例句写下阅读感悟。

学生静思创作,汇报展示成果(屏显例句:读《春望》,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我读出了诗人杜甫青年时期的自信豪迈与踌躇满志)。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与范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后活动:拓展延伸,突出“丰”字

群文阅读虽然能够提升学生对“某一类信息文本”的共情能力,但仅凭一节课不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其异同点,教师还要积极探索,不能把群文阅读教学固定为某一节课,可以将其附着在单篇课文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某一问题,或课堂教学结束后的课外作业。还可以渗透在班级读书活动和书香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其实,这些零散的、碎片的群文阅读方法和途径,更容易“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而使群文阅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配合本节群诗阅读教学公开课,笔者把上课的当周定为“杜诗学习周”,以课堂教学为辐射点,主要开展了两项辅助性的阅读活动。

1.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以目标任务达成为驱动,引领学生利用課外时间先后阅读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中晚年时期的代表诗作,完成了读通、读懂,以及积累经典名句,体味诗情诗心等阅读任务。

2.营造杜诗文化氛围

指导学生创办了一期“走近杜甫”专题黑板报,主要开辟了“生平简介”“经典名句”“诗风特色”“名人评价”等栏目,走出了课堂教学的窠臼,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杜诗文化氛围,体现了群文阅读丰富的内涵。

总之,反思本节杜甫群诗阅读教学,四步推进法表面上是检阅教师教学内容整合、导读任务设置、品鉴问题切入、拓展活动开展等诸多能力,实则是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视野、课堂理念和教学能力等诸多素养。教师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视野、多元共存的理念、丰盈四步推进法的内涵和形式,才能促使群文阅读教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

点 评

张海朋老师的群诗阅读教学打破了就诗教诗的局限,从教者的设计理念来看,在“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中相互联系、比较,给学生呈现了一种比较广阔的阅读场,便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人的了解。这种尝试既满足了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要求,又为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内容进阶,从求同到求异

张老师选取的三首诗歌都是登临之作,结合教材所选的杜甫诗作,以及教学需要补充的杜甫诗作,融通了课内与课外,对杜甫的精神品质进行了客观的解析。以三首诗作的四点比较为发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层层递进走进诗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主题鲜明,从读诗到读人

“诗心不老耀古今”不仅是一节课的主题,还是一周的主题。张老师把上课的当周设定为“杜诗学习周”,开展了两项阅读活动,一是阅读“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中晚年时期的代表诗作,二是指导学生办一期“走近杜甫”的专题黑板报。从读杜甫的诗歌到读杜甫其人,使学生立体多元地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民间疾苦和忧国忧民的“诗圣”之心。

但本节课如果能够在朗读指导、细微品读上再优化一些,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入诗”,体会“诗心”。

(陕西省教学名师  邱俊)

猜你喜欢
诗作群文杜甫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杜甫改诗
群文活动
杜甫与五柳鱼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