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飞
哈佛大学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德鲁·福斯特有一句名言:你所讲的故事,定义了你是怎样的一个人。2016—2022年担任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竭尽心力搞民汉翻译工程的著名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为了表述方便,怎么称呼他呢?就用他的微信自称老老狄吧。
老老狄出生在新疆伊犁的一个乡村,双亲1958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铁道系,毕业后双双分配到哈密铁路沿线小站工作。出生在新疆铁路史上第一批少数民族双大学生家庭,老老狄可谓是含着文化“金汤匙”出生。当时进疆的火车只到哈密,双亲所在的铁路小站在哈密以东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叫尾亚,老老狄出生后在尾亚度过童年,也在尾亚小站汉语小学上完了小学一二年级。1972年,因母亲生病,老老狄的父亲把母亲和四个子女送回了老家伊犁,老老狄自此一直到1981年都在伊犁上学。老老狄高中读的是伊宁市九中,为了参加高考,回到了户口所在地哈密,考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读铁路通信专业,在失落中完成了三年学业。
老老狄从小喜欢画画,立志长大后做个画家。1980年6月,《新疆日报》上刊登的西安美术学院招生广告实在诱人,磨不过老老狄,母亲卖掉了几只鸡凑足了一张单程票钱。如果大巴如约而至,老老狄可以赶在报名截止日到达乌鲁木齐。可因为大巴中途抛锚,等到了报名点,已过了报名时间。老老狄一腔热血被一起意外事故浇透了,他认定自己这一生与画画无缘,就又回到伊宁市九中继续上学。这一偶然事件需要老老狄用几年的时间来自我修复,从小都是尖子生的老老狄,人在教室,心不在书本,考上铁路运输学校以后一头扎进文学海洋,就再也没上过岸。
他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迷上写格律诗。老老狄1984年从铁路运输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哈密铁路电务段工作,此时他母亲也已带着几个兄妹回到了哈密。他在电务段工作了三年,维护铁路沿线的通信线路,三年期间几乎徒步走完了哈密铁路管辖的长达几百公里的铁路沿线,西至瞭墩车站,东到红柳河,留下了老老狄青春的脚步。一望无际的戈壁原野,豁然拓展了他的文学思维,他发现格律诗已经不足以表达心中汹涌的诗情,于是自1985年起改写现代诗。那时大概包括他自己在内,无人意识到,新疆这片热土上正冉冉升起一颗璀璨的诗星。因为写诗有成,1988年底,老老狄被调到哈密铁路第一小学当老师,一干就是17年,这期间他除了音乐课之外什么课都教过,还当过田径教练,带过足球队,画油画,直到2005年9月调至哈密市五堡乡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2004年9月老老狄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是他文学之路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他进一步拓宽了文学视野,另一方面,他开始思考似乎应该也能够以文学维生,于是2006年5月一纸调令调动他到新疆自治区文联工作,他就再也没有挪过窝,矢志要把自己当命来爱的文学当作毕生事业。
1996年年初,老老狄32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无意中接触到了维吾尔诗歌。在此之前他对维吾尔文学的了解是一张白纸,维吾尔诗歌在他的心田里激起别样的感受。他想到,为什么不把那些别具风格和美韵的维吾尔诗歌翻译成汉语呢?起初他只是被新鲜感驱使,并未想过要把维吾尔文学的汉译工作做成大事业。但当了解到该领域几乎没有几人可以胜任,苦苦撑持的是几位老翻译家,他们都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时,老老狄铆着一股劲,从维吾尔诗歌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诗作入手,后来又涉及维吾尔语小说的翻译,先后翻译出版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集等能代表当代维吾尔文学水平的34部文学译著。这还不算,他一鼓作气,译笔也惠及其他民族的作品,翻译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三卷本中《乌孜别克族民间歌谣》部分,后来又陆续翻译了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东乡等民族诗人的部分诗歌作品,2013年初开始,他用了18个月翻译完成了1000年前的宏篇巨著《福乐智慧》,2015年初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他深刻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自己笔耕不辍之外,还手把手培养了一批各民族文学翻译人才。
对于“谁是当代文学乳母”这个话题,著名作家、河南作协名誉主席、原主席张宇说,他的文学乳母是父亲、王蒙、海勒、昆德拉和卡夫卡,他直言一生的文学成就也未能超过他父亲的口语,王蒙则对他有知遇之恩;《今夜有暴风雪》《政协委员》《知青》《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说他的文学乳母有八位:母亲、高尔基、安广小学校张姓老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崔长勇、复旦大学物理系陳姓或黄姓老师、茨威格、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老老狄诗歌的“文学乳母”是什么呢?老老狄坦言,吸引他走进文学殿堂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他文学之路发蒙的前哨和引子。他诗歌创作的“文学乳母”则是汉赋、唐诗、宋词、歌行以及普希金、雪莱等国外诗人的作品,见多识广,与他工作生活过的热土和生活经历两相撞击发酵,在内心产生了千重浪。同时,文学翻译工作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不是文字描述功底,而是深层次的人文思考。老老狄认定是无比美妙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灿烂却瞬息万变的生活带来的漫无边际的思考和哲学思辨最终左右和塑形了他的诗歌人生。他认可“天赋”“神来之笔”这类说法,他认为这种创作的秘辛可能真的是人类尚未破解之谜。创作完成之后,作品的包罗万象、深意和哲学高度往往吓自己一跳。这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灵感”现象,灵感的到来和发生作用并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基于创作者强大的积累、长时间的凝思酝酿所得。
我从老老狄的诗篇中读到了什么?
诗性一点说,我读到了“新诗经”,老老狄的“北方的北”“沸腾的群山”“远去的河流”“涌浪”“红雨”“野性之歌”“花的足迹”“绿的诞生”“这些日子”“内心的涌动”“生命的重叠”(皆为老老狄诗集《一百零一片红叶》中的诗题)与《诗经》中的在水湄、在水中央的水气氤氲、草木有灵、生灵葳蕤、情意淡淡浓浓的调性合拍,气场相投。他也写《在水一方》:
一枝温柔的花
倒在浪的尽头
一层层轻盈的抚摸
淘洗沙滩的苦涩
海天一线的涌浪
一叶小船
在海鸥的短笛里
渐渐驶向远方
若仅仅是为了隔岸守候
或也不必让白色浪花
揉碎大海的宁静
独守
在水一方
诗人撷取了花、涌浪、小船、海鸥四个意象(沙滩和大海作为“背景板”存在)。花是温柔的一枝;涌浪被海天拥出,反过来切分海天;小船是一叶扁舟,驶向远方;海鸥吹响短笛。意象素朴却奇崛。该诗力道之准有如老僧坐禅,亦如传闻中的侠士,平平挥出,力道绵柔却千钧。
书名《一百零一片红叶》是开篇诗题,也指向老老狄集所收诗歌数量,一诗一红叶,一叶一世界,片片红叶都表达着对党和祖国的爱。诗人化身画家,以天地为画布,以自然作笔也作彩,挥就一幅大地风景、纸上风景:
世界之大
没有比阿勒泰更远的遥远
是北风安营扎寨的地方
它任由云层摆布
水,交由山的流淌
仿佛山野之花
任由季节的蹂躏
它们只顾盛开
享受流浪
(《阿勒泰山野的风》)
《告别秋风》是一首深沉的情诗,老老狄在这里对于土地的深情比肩艾青《我愛这土地》。不同的是,艾青彼时写于苦难中的中国,诗笔“嘶哑”“悲愤”“激怒”。艾青传世最广的名句就来自此诗末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老狄也写到眼泪:
受伤的土地渐渐愈合
那一片片斑驳的、陈旧的绿
仿佛是贴在肌体上
过期的药贴
再也绿不起来的黄
从远山而来的劳顿的水
渐渐澄清自己
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
原始荒漠里的胡杨
眼里的泪
试图摆脱自身的苦涩
我仿佛坐在一辆观光马车上
看一路萧瑟的秋风
蚕食每一片落叶
老泪纵横的秋葵
不见昔日笑颜
其实
其实我一直坚信
留守于此的高大白杨
依然在与雄鸟道别
而我的心
依旧是一片宁静的沼泽
等待你重新陷入
我把冷色秋风
当一件御寒的外衣
远行已成定局
即便我是一座空城
伟岸是抵御风沙的城墙
坦白与执着
让荒漠去守护我的从宽
残阳即逝
大漠胡杨,落叶金黄
寒冬
将是另一番盛世
我满目咸涩的海水
足以让我看清这片
给我带来视觉疲劳的世界
我将永远缺席你的未来
以写作和编辑为业的当代诗人老老狄笔下的眼泪复杂了许多立体了许多。诗中,老老狄写到了三种眼泪:望着群山和胡杨的水,秋葵的老泪,诗人“满目咸涩的海水”。三种眼泪分别对应远景、近景、特写,就镜头语言涵盖的张力和攫取感而言,是递减的。这一节犹如一个长镜头,我们跟随诗人的长镜头一路奔走,从远山奔来,一路向荒芜、向荒漠。一诗多面,充满多义性,多声部交响,多重复沓,形成了天苍野茫的老老狄风的多重奏。
(作者系作家,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