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不允许甘肃“自甘偏裨”

2023-05-30 10:48:04周奉真
博览群书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甘肃黄河

周奉真

在黄河5000多公里的壮阔行程中,众水汇聚,支流极多,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南岸有120余条,北岸有90余条。这两百多条支流的流域面积及其哺育之功,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铸就了黄河的伟岸形象。所以,研究黄河文化,黄河的支流值得特别关注,典型如洮河、渭河、汾河、洛河、漳河、汴河、济河等,都哺育了灿烂的区域文化,极深地融入了中华历史,如河图与洛书,汉武帝泛舟汾河时的《秋风辞》,三曹在漳河边的邺下风流,渭水孕育下的大唐诗情,京杭运河(通济渠)文化等,无不传扬千古。

黄河出龙门以后,向东流经广袤的华北平原,最后奔向大海。河水中来自晋陕高原的大量泥沙,年复一年地累积在河床上,形成了地上悬河,河患便因此而生。据记载,1949年以前,黄河下游决口至少有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间更有近700年夺淮入海的历史。正因此,黄河也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黄河故道、黄泛区就成了特定称谓,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甚至都可以看作是黄河流域的一部分,而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显然会比我们今天的范围要扩大得多。

灾害毋庸讳言,但黄河的哺育之功仍倍显其伟大和崇高,尤其是中下游的支流地带,生态优越,文化极为发达,而与黄河决口伴生而来的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和高度智慧,更是黄河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因黄河在华北、黄淮一带纵横乱流而形成的历史时期的众多湖泊,也成为孕育文化的重要基地,如最为人所称的八百里水域梁山泊,以及巨野泽、孟诸泽、雷夏泽、菏泽等(均已干涸)。还有,伴随着黄河泛滥,中原、淮北、山东等地人民艰难求生、顽强抗争的精神意志,也成為中古以来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所以,研究黄河文化,除了关注上游一带黄河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内容而外,还将广泛关注中下游一带文化,包括其间重要的支流文化。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纪录片《江河奔腾看中国》,其中“黄河”一集,借助于现代科技,全方位、立体地呈现了黄河现状;这组文章,旨在考察和评介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历史行程,可与之遥相呼应。

——杜志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志之一。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黄河流域,具有层次多样、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整体特征。为此,准确、科学地把握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就成为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黄河蜿蜒横跨中国北方九省区,黄河文化有其流域内必然的统一精神,但由于每个省区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风貌和历史经纬,这就使得作为整体概念的黄河文化在流域内的各个省区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与面相。为此,从黄河流经的不同区域出发,梳理研究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特征,就不失为一种认识黄河文化的有效理路。甘肃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首先从历史、地缘以及现代视角对其基本内涵加以论述。

甘肃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步入巅峰前的出发地

如黄河本身一样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黄河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文化样貌。黄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至甘肃的峡谷沟壑,虽不能尽显大河奔流的气概,但地势积蓄的能量、大小支流补充的水源,方使其能在中下游平原上展现出浩荡恣肆的气魄。同样,甘肃先民得益于黄河及泾、渭等支流的滋养,以低调而深刻的方式先后在文明肇始、周秦之初与隋唐前夜,三度为古代黄河文化从兴发到走向辉煌提供了源头性的动力,是黄河文化的根脉所在。

甘肃地处青藏、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在此肇兴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一种被叠压在仰韶文化地层之下的新型史前文化类型,起始年代据测定约为距今8000年。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泛的新石器文化,比仰韶文化更早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表明,黄河的一级支流渭河上游的流域地区,是黄河流域文明曙光的最早展示场域。当发端于中原大地的仰韶文化渐次被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黑陶时代的龙山文化所代替时,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则持续发展彩陶文化传统并将其推向此文化形态的高峰。其后名称来自于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则被学者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是探讨中国早期政权与国家形态的重要标本,备受关注。黄河流域在甘肃段的诸多史前文化遗存,更是与上古诞生于甘肃的伏羲氏神话传说相印证,生动地体现了在文明初始期居住于黄河上游流域的先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

甘肃是黄河流域传统政治文明的发祥地。夏代末期朝纲大乱,周人始祖后稷之子不窋失去农官,遂率部族奔至甘肃东部庆阳一带,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完善了中国农耕文化体系,使著名的周代礼乐制度在这里初现雏形。至于春秋中叶,秦人在其封地甘肃东南部渭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汇处,逐步摆脱周人分封制束缚,开疆拓土,在今甘肃天水秦城、甘谷一带首创地方行政建制“县”。周人走出甘肃,以富于理性精神的礼乐精神取代了迷信鬼神的殷商文化,实现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的一次革命;秦人走出甘肃,以郡县制度一统天下,为此后2000多年的地方行政体系创造了典范。礼乐文化与郡县制度滥觞于甘肃境内,其后在整个黄河流域成熟光大,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核心元素。

甘肃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步入巅峰前的再出发之地。西晋末年异族入侵,中原板荡,政权倾覆,黄河腹地陷入血腥动乱,大批中原士民纷纷逃往偏安一隅的河西走廊避乱,使汉民族的政教文化在此得以保存并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重要来源。北魏末年,今甘肃东部与宁夏南部的泾渭流域战乱频仍,通过一系列以甘肃平凉为中心的军事政治活动,由鲜卑军人与汉族门阀结合而成的关陇集团逐渐形成。这个集团相继建立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中国帝制时代由此步入了巅峰。河西走廊为隋唐保存文化种子,泾渭流域为关陇集团提供了创业空间,大批甘肃人才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中央。甘肃为古代黄河文化摆脱乱世阴影、走向统一繁荣提供了新的出发点。

黄河文化与世界交流融合的前沿区域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有赖于外部文明成果的借鉴,黄河文化的发展亦复如此。甘肃位于黄河文化区的西部,通过河西走廊可以进入天山南北路,进而达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众所周知,汉武开边,凿空河西走廊,设四郡、开“两关”,开启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处于黄河与陆上丝绸之路十字交叉地带的甘肃,以其独特地理位置,在黃河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角色,中西文化交流主要经甘肃地段走向西域而实现。

甘肃的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曾长期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黄河文化对外交流的通衢孔道。在更早的史前时代,西方的冶金技术及小麦等诸多农作物就是先进入甘肃而传入黄河流域。丝绸之路形成之后,河西走廊即为黄河文化在亚洲内陆腹地的重要延伸地带,成为文化引进与输出的桥头堡。汉魏之际,印度佛教文化首先进入河西走廊,众多的东来高僧定居河西各地,长期学习汉文化,再前往中原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以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长期往来活跃于丝绸之路的粟特人,通过敦煌、武威等商业都市,将波斯乃至地中海文化传入中国,使西方的物种、艺术、医学以及祅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要素流入黄河流域腹地。汉唐王朝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为后盾,将河西走廊作为汉唐王朝经略西域的大本营,使黄河流域的丝绸器皿、“四大发明”技术乃至经典文化、审美价值传布于西方,对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肃作为黄河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地位,在宋代以后逐渐衰落,但在明清时期仍然不绝如缕。甘肃还曾是黄河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融合地。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甘肃特别是河西走廊不仅仅充当了津梁与要道的角色,更是域外文化与黄河文化接触碰撞交融的初始之地,新的文化体系在此得以形成。印度的佛教艺术传入河西走廊,首先与本土的黄河文化进行融合,产生了从犍陀罗艺术向中原艺术风格过渡的“凉州模式”。作为隋“九部乐”之一的《凉州伎》、唐教坊大曲《甘州》,是胡乐从西域传入河西与华夏清乐融合的主要成果。在政治治理上,强盛的汉唐时代以甘肃河西走廊郡县作为军管羁縻的复合治理体系,靖边安内,发展河西农牧业生产,形成了发达的农业灌溉体系与畜牧业经济体系,体现出黄河流域制度文明与亚洲腹地政治传统的有机统一。及至唐代天宝年间,甘肃乃至河西走廊在司马光笔下的《资治通鉴》里被称道为:“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成为时人钦羡的富庶之地。

甘肃为黄河文化的现代复兴提供重要支持

毋庸讳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及生态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等因素,几度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自宋之后渐趋式微,至近代更加速其衰落趋势。但世世生于斯的黄河子孙不甘沉沦自弃,他们顽强拼搏、发奋作为为古老的黄河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甘肃红色文化是现代黄河文化灵魂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于“苦甲天下”之地的陇原儿女,从未缺席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刘志丹、习仲勋领导创立的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央红军转移至西北并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红军长征途中血战腊子口、会师会宁,红西路军鏖战河西走廊均发生于甘肃。“铁人”王进喜从甘肃出发,“航天精神”从甘肃起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甘肃革命史、建设史,已深刻融入当代黄河文化的红色灵魂之中。甘肃水利文化是现代黄河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河安澜是只有人民中国才能创造的历史奇迹,现代水利事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代特别是1949年以来,甘肃水利事业敢为天下先,鸳鸯池水库、刘家峡水电站、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引大入秦工程、雨水集流工程等,无不创造了现代中国水利史上的诸多第一,而浸润这些工程其中的奋斗精神、制度创新已成为现代黄河文化的宝贵财富。甘肃的生态保护建设是黄河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代的甘肃曾经植被茂密、水草丰美。自宋后一千年来,在自然变迁和人为伤害的双重作用之下,甘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已意识到甘肃生态的恶化将会影响全国,大声疾呼修复甘肃生态,于是有了设置于甘肃天水的中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实验基地。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加大资金投入,使甘南草原不断修复,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大为改善。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强力作用下,人们担心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民勤出现了生机,恢复绿洲有望。“六老汉”在八步沙创造的绿进沙退奇迹,极大地提振了甘肃人民保护恢复生态的信心。甘肃在生态建设中不懈探索并取得的可喜成果,为经济相对落后而生态脆弱地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堤坝贡献了坚实的力量支持。甘肃民族文化是现代黄河文化的关键性内容。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又是当代黄河流域民族分布格局最为复杂的地区。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则甘肃兴、黄河兴、中国兴,民族纷争则甘肃乱、黄河乱、中国乱。早在公元13世纪,著名的凉州会盟标志着西藏正式并入版图。近代以来,甘肃各族同胞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维护祖国统一与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中。1949年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甘肃多民族和谐共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趋牢固,在许多方面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民族团结做出了表率。

黄河文化的当代意义

甘肃曾三度推动古代黄河文化走向辉煌,启迪甘肃人民要放弃“自甘偏裨”的落后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事业作出更具创新性的贡献。甘肃长期作为黄河文化与世界交流融合前沿区域的地缘角色,昭示甘肃人民要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吸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对外开放,在融入世界之中实现自身发展。甘肃在黄河文化现代复兴中的独特贡献,鼓舞甘肃人民必须进一步奋起直追、努力有为,为实现黄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黄河文化,其诸多文化要素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感之中,往往日用而不知。以黄河流域所在区段为单元认识研究黄河文化,既可认识各区段提供的不同文化剖面和元素,更能提供不同的视角、理路和方法。对不同区域黄河文化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大有作为。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甘肃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行走甘肃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8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