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奶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恬静内敛、有的活泼健谈、有的不拘小节,但也有个别小天使会带着些许不足来到我们身边,与其说是缺憾,不如说是与众不同的“小特别”。通过冰山理论可知,我们不应只关注表面的“特别”现象,更应该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追本溯源后,我们方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借助“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猛烈地刮起来,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暖意上身,纷纷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寓言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温暖胜于严寒。对待某些方面发育较迟缓的孩子,我们更应该讲究方法,提醒、阻止和指责等方法都可能让孩子的“大衣”裹得更紧。教师不妨用徐徐的南风叩开孩子的心门,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愿意自觉地脱掉大衣,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2.依托“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有一种能量,会对人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影响。平日里教师可多关注“特别”孩子的一举一动,为他准备一个沙漏计时器。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即将出现特殊行为的苗头时,可拿起沙漏轻轻走到他身边说:“你这次坚持得比上一次时间更长了,你太棒了!”当孩子在进餐活动中要去拿取别人的饭菜时,轻轻地按住他的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告诉他:“你盘子里的菜看起来真美味,如果你还要的话,兔子先生邀请你去自助餐厅再盛一点哦。”
3.依托“鹰架教学”。亦称“支架式教学”,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策略,即搭建“支架”,让儿童依托其支撑逐步从现有水平提升至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我们可为孩子搭建一个隐形的支架,比如在孩子面前用介绍自己(我叫×××,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分享玩具(我带来了一辆新汽车,咱们一起玩吧)、新增游戏角色(今天我来当快递员吧)等方式,将语用技能和社会交往的方法无声地渗透在游戏中,让孩子顺着支架产生模仿学习的愿望和行为。当然,孩子受语言表达能力所限,当他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时,可蹲下来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渐渐地,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倾向借助语言而非肢体动作进行交流。
4.借助“三明治效应”。在批评心理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教师就孩子的问题与家长谈话时,可将谈话内容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和后部主要是对家长的付出表示感谢和肯定,中部则提出中肯的意见或批评,让家长知道孩子语言的输入决定了语言的输出,作为家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请家长时刻自省并做到“五要”:一要经常和孩子说话;二要创造稳定的交往环境;三要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四要坚持每日亲子阅读;五要给孩子制造适度困难,比如把玩具放在高一点的地方,孩子够不着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向家长寻求帮助,进而创造更多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机会。
5.借助“平行教育”理论。马卡连柯指出:教师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对特别的个体进行直接管理,又要引导班集体中其他孩子学习与有点“特别”的孩子友好相处、遇到特殊情况妥善处理等。当有点“特别”的孩子有“逾越规矩”的行为倾向时,可引导其他孩子采用情感渲染式的沟通方式,轻轻地用双手将自己的嘴角向上拉,对他做可爱的笑脸,或许孩子就会被这友好的相處氛围所感染而克制住手中的不当动作;当有点“特别”的孩子要伸手随意取他人东西时,可让同伴采用语言诱发式的沟通方式,温柔地问问他:你要这个小鸡还是小鸭?你喜欢这本书还是那本书?你需要老师帮忙还是我来帮忙?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有点“特别”的孩子的思考和需求表达;还可以让其他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找一找有点“特别”的小孩的闪光点并适度放大,请老师帮忙写好后放进班级的“优点百宝箱”里,届时在集体面前分享。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最柔软的一隅,久而久之,相信有点“特别”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