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3-05-30 03:57王颖凡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劳动教育策略

王颖凡

[摘 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主动积极劳动,对正在成长的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诗歌是很好的劳动教育素材,在大单元背景下,可用情境体验的方式鉴赏诗歌,用讲故事的方式建立文本之间的联系,用写作的方式建立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层层深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诗歌教学;劳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4-0020-03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是当下教育正面对的一个问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主动积极劳动,对正在成长的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语文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是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的内容。

《芣苢》《插秧歌》是很好的劳动教育素材。放在大单元背景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这两首诗歌。

一、用情境体验的方式鉴赏诗歌,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内涵

(一)模仿动作,还原劳动场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历古人的劳作。《芣苢》一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作展现劳动场面。“采”是动手去采,“有”是取得;“掇”是一片片地摘取,“捋”是一把把地收回来,这是劳动者的动作由生疏到熟练的体现;“袺”是拉起衣襟兜起来,“襭”是提起衣襟再兜回来,这里展现劳动者的收获之丰。学生根据提示反复做这几个动作,进而感受到长时间弯腰做重复的动作是辛苦的,但想到重复的动作后是丰收,依然能感受到快乐。

《插秧歌》通过“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勾勒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这一串动作是一个家庭的一场合作,每个人需要在恰当的位置,把握好时间才能把这一串动作一气呵成。这一系列动作,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场面的火热。

(二)品析手法,体悟劳动情感

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更深入地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刻情感。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相同的结构形式来进行反复的咏叹,从而达到增强情感的效果。

首先,可用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音节重复中蕴含的情感。学生要先朗诵原文,再把原文用自己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后进行朗诵。可参照余冠英对《芣苢》的翻译: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通过朗诵,学生会发现,这是在劳动中唱的歌谣, 而反复地歌唱, 能缓解劳动的疲劳和紧张,让心情愉悦。

接着,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如果《芣苢》只保留几个动词,变为“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若只保留6个动词,整体氛围会变得紧张急促,劳动似乎变成了机械快速地动作,没法歌唱,也没法让人产生欢快愉悦的情感。

最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劳动者在劳动中唱这首歌谣的情境以及劳动者的感受。一群农妇,在春风中奔向广袤的原野,在春日暖阳里载笑载言。我们看到,有人在草丛中找到一片芣苢,立刻向小伙伴们招手,大声喊着:“快来呀,这里有好多呢!”我们看到她们三五成群,分享喜悦。我们还看到,在和煦的春风中,彩蝶飞舞,野花烂漫,且空气中满是春天刚刚长出来的青草的芳香。她们采的不仅是芣苢,更是春天。她们边摘边唱,就是在这一遍遍的欢歌中,她们之间的感情更近了,内心更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在这劳动中,一点一点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不再单调,人们的歌声中,充满着喜悦与希望。

重章叠句让诗歌变得鲜活起来。人们边劳作边歌唱,歌唱的过程就是人們抒发情感的过程。有了歌声,劳动不再单调,它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交流,成为体验自然生命的途径,成为对生活的期待。

比喻是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可引导学生分析《插秧歌》“笠是兜鍪蓑是甲”中比喻的作用,并围绕“唤”“不答”这两个动词展开想象。

“兜鍪”和“甲”是战士的装备,这样的比喻,仿佛是说,农人面对插秧,犹如面对一场战斗,他们在和老天爷抢时间,态度是那么严肃,情感是那么热烈。雨打在“铠甲”上,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说明雨势很大。料峭春寒,蓑笠怎能抵挡住这场猛烈的冷雨。但这丝毫没有让农人停下劳动的脚步。家人呼唤农人吃早饭,歇一歇,但农人低头弯腰继续劳作,始终没有应答。是雨声太大让地里的农人没听到呼唤?还是农人只想专心劳作,不想歇息?又是什么让他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中坚持劳作? 是责任。农历三、四月份插秧,为的是秋天的丰收,为的是一家人一年的生计。正是这份责任,让农人再苦再累也在坚守。劳动,守住的不仅是一家人的饭碗,更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通过情境体验,学生能充分体会劳动的内涵:劳动是对自然生命的体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一份责任,是一种成长。

二、用讲故事的方式关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梳理文本,找到关联

大单元背景下,同一主题的文本往往具有关联性,让学生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拓展其学习的深度。

两首诗歌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劳动”,单元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本单元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让学生了解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了四个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讨。

话题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可让学生梳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物的劳动事迹,总结他们的劳动所契合的相关话题内容。比如探究袁隆平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接着思考《芣苢》《插秧歌》中呈现的劳动内涵与现代劳动者是否有关联。

(二)讲述故事,深化理解

学生应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用讲故事的方式,能更好地建立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得到更好的落实。

可以布置如下讲故事的任务:从这几篇课文提及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找到这个人物与诗歌中劳动者的联系,谈谈你的感受。

袁隆平是学生熟知的,他也曾像《芣苢》和《插秧歌》中的劳动者一样在田间地头劳动。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讲的:

我来讲讲袁隆平的故事吧。有这样一则新闻: 10月1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

《插秧歌》中的农人带着一家人丰衣足食的梦想,即便是在冷雨中也不停下劳动的步伐,他守住的是一家人的饭碗。万千农人带着这个梦想,守住了民族的根基。袁隆平曾说过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他带着这两个梦,带着使全天下人远离饥荒的责任,“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在所有农业人的努力下,这两个梦正逐渐成为现实。千百年来,通过无数劳动者的坚守、努力,我们中国人,终于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在对袁老的一次采访中,他说,他是亲身经历过中国的饥荒时代的。而当记者问:“您担心这样的情景再发生吗?”袁老则坚定地说:“那不可能了。”听到这句话,我流下了眼泪。袁老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产生了对国富民丰的期待和盼望。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找到了诗歌中的劳动者和袁隆平的关联,即都活跃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劳动守住了饭碗,守住了民族的根基,他们还从袁隆平身上找到了诗歌体现的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诗歌中展现的农人的劳动品质在现代劳动者身上得到了传承,其劳动精神得到了发扬,正是因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这种精神和品质一代代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才能够生生不息。

学生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身临其境,不再割裂文本间的联系,不再空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用写作的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升华对劳动的认知

(一)巧设写作题目

作文是指向真实任务的积极的语言实践,能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还能升华学生对相关事物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题目。

1.如果你是《插秧歌》里农人的大儿子,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如果你是《芣苢》中的一个劳动者,你想对你的同伴说什么?请写作片段作文。

2.假如你是《中国典籍》的一名工作人员,穿越到了《芣苢》和《插秧歌》中的劳动场地。现在你要选择一名劳动者进行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你会如何探究采访者的回答?请写一篇解说词。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劳动相关的作文题目。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作文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这些题目,既有想象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进行写作,又有评论类,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评论,还有结合现实生活类,引导学生构建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写作要求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通过真实多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的所感、所知得到理性升华。

(二)关联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其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精神生长的过程。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作文题关涉当下青少年存在的漠视劳动、不理解劳动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因而若能把这篇文章写好,学生便能升华自身对劳动的认知。《插秧歌》《芣苢》是很好的素材,把它们放在真实情境中,建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能促使学生深入体会“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含义。

教师可结合诗歌教学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尽管科技可以替代我们的部分劳动,尽管花钱请人可以替代我们亲自劳动,但还是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如当你为家人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家人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看到了你的成长。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享受着你的劳动成果,大家的内心是甜的。这份劳动成果,带着你的温度,带着你对一家人的情感。这是吃外卖,或者去餐馆吃饭体会不到的。劳动是有温度的。通过劳动,你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收获经验;通过劳动,你与朋友的关系更近了,你学会了尊重劳动、尊重他人;通过劳动,你产生了责任感,有了新的希望;等等。

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写作上述作文题目。

总而言之,教师可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劳动的内涵,通过讲相应的劳动者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通过写作文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升华对劳动的认知。这样做可實现劳动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而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追求[J].语文建设,2019(11):4-7.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劳动教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