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溵 张波
黑暗人格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内在而隐秘地影响着领导干部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就国内外心理学研究来看,黑暗人格包括自恋人格、权术人格和精神病态人格三者组成。人们对黑暗人格的探知,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内在把握和理解的深化,试图从领导干部性情秉性的角度认知和防范管理风险,实现管理的规则化与规范化。黑暗人格属于破坏性与建设性一体化存在的人格特征,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克制与疏导,实现从内在人格到外在行为的解析和重构,形成一种稳定而持续的正向领导力。黑暗人格不是西方心理学独有的发现,我国传统文化从未停止过对“人性”的叩问和求解。在这种叩问和求解中,我们先哲形成了对黑暗人格独特的抑制之道,积累了丰富的抑制黑暗人格的领导智慧。
鉴往事,知来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歷史使命和时代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围绕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发表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时代性的重要论述,提出了“立政德”的重要论断,即“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既要正面引导,又要做好负面防范,夯实新时代领导干部善政善治的政德基础。其中,抑制领导干部的黑暗人格是做好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政德素养的形成和培育,关乎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建设。
未来的路怎么走,取决于我们对过去怎么去解释。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管子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既有管鲍之交的友朋之乐,又有管仲相齐的卓越谋略,具有典型知行合一的管理智慧。《史记》述为:“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子》一书集中记载了管仲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奠基性和开源性的著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中就引用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管子·形势解》),表明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时,《管子》非常注重人与人性的思考和分析,将人的培养和管理形象比喻为“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百年之计莫若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肯定了人在管理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地位,隐喻了人格素质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管子》回到人的主体性视角审视治理之要,对今天领导者如何抑制黑暗人格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角度,对领导者如何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抑制黑暗人格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管子·心术》篇是《管子》著作的一部分,其主题在于“心”,即人的内在修为与外在治理的关系,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治心,把论述焦点集中于君主对人格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注重对君主如何通过对自身“心”的体悟和操守实现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一言以蔽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管子·心术》)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核心的能动部分,其精神内核对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塑造和达成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全方位塑造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力,必须注重领导干部精神内核的提升,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文化智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中华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展现中国公共治理者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卓越治理能力。因此,阅读《管子·心术》篇,复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对我们今天领导干部如何抑制黑暗人格,提升领导效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阅读、体悟《管子·心术》篇,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精髓,对领导干部如何管控下属,疏导黑暗人格,克制行为的“黑暗之源”提供方法论层面上的关照。
一、“静因之道”:以“静”自省黑暗人格,抑制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领导干部黑暗人格主要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认知层面的人格问题。马基雅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主张君主为实现其统治可以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此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具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领导干部往往笃信权术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式,并从自我认知的人性特点出发进行组织治理,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形塑为一种特定的领导风格,甚至在某种程度会影响整个组织文化氛围。现代管理学以经济人的基本设定为前提,强调人是理性的,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管理者也是以经济人的内在导引而付诸实践行动的。现代社会急剧变革,工作生活的压力变大,社交虚拟化、功利化,人心比较浮躁,思想容易波动,很容易诱发黑暗人格的外显,进而对组织管理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形成扭曲的组织文化,酝酿不和谐的工作氛围。人格特征会导致个体在性格层面上有更多的偏见。领导干部一旦持守不住自身的黑暗人格,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行为浮躁,急于出政绩,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甚至使整个单位充斥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工作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于抑制马基雅维利主义类型的黑暗人格,《管子·心术》从“静”的角度提出一种自省的解决路径,建立工作与内心自在自为的连接,用内在积极而有效的心理力量去影响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工作作风,做好自我激励,及时化解不必要的心理波动。“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可见,管仲在《管子·心术》中主张用“静”的方式感悟“道”,从而实现“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即达到不自以为是,不为自己的好恶所左右,真正按照事情固有的规律办事。管仲以“静”治心的思想,对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中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权术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以此为源,古往今来,儒释道法诸家思想都强调“静”对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自省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道:“领导干部做事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2]可见,领导干部守住“静”,不仅是抑制黑暗人格的方法,也是实现善治良治的基本前提。
首先,静以克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领导干部能否“沉下心来干工作”,既是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的检验,也是对其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锤炼和校准。苏轼的《留侯论》有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浮躁是其黑暗人格的重要表征之一。领导干部一旦陷入浮躁,逐渐就会使虚荣代替朴实,追逐虚名代替独立思考,变得贪图浮华虚名,不求实效,甚至酿成劳民伤财的后果。诸葛亮在《诫子书》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急剧变迁的社会,领导干部在欲望与纷杂的关系中需要沉静地分析自身的黑暗人格,作出清醒的行为判断,使自己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领导干部做到了“静”,就可以平衡好志存高远和务实苦干之间的关系,克服心浮气躁的工作心理,把自己的角色摆正摆好,用工作实绩展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工作价值。其次,静能生慧。曾国藩在《曾国藩秘传弟子书》中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领导干部要时常留一段时间静思,争取一日一思,一事一思,总结决策的成败,吸取经验教训;当下的决策,认真权衡,理性、建設性地思考,真正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诚然,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平和安静的时候,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现象中看清事情的本质原委,不被欲望左右,才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保持高扬的精神状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恪守行为底线。领导干部心思沉静,才能处理好与下属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坚守基本的规范,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小事和细节,三思而后行,建立具有预期性、规范性的领导行为模式,做到始终如一,坚守德操,始终保持一身正气,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
二、“心制九窍”:以“知”自御黑暗人格,抑制自恋纵行倾向
自恋是黑暗人格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其本质在于个体的人对自我盲目的肯定超出了社会认可的范围。就领导干部而言,自恋是权力效应与自我认知的不匹配,致使自恋超出了社会和组织规则的认可与许可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因此,领导干部抑制自恋纵行倾向其核心在于对自我内在适度合理的认知,与对权力和自我内在规律的把握存在直接关联。《管子·心术》实际上是一种内心之学,是对所处当时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人的内在人格的认知和发掘。《管子·心术》强调,“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这实际是肯定了人的内在人格对外在行为的支配作用,认为只有“心处其道”才能够使“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这里的“道”实际上是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是一种知识的习得与积累,是一种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知“道”的境界。黑暗人格的外显与否,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知识视野和认知广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知识积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或是进取心弱不愿学,或是陷入繁琐的公务不勤学,或是爱慕虚荣不真学,或是浅尝辄止不深学,或是学用分离不善学。领导干部黑暗人格的外显其根源在于自身学养所囿,缺少处事做人应有的境界,缺乏敬畏之心,导致自恋人格行为外显,虚妄自大,甚至恣意纵行。因此,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要将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习近平多次论及领导干部读书学习,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首先,领导干部要寓学于事。习近平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3]。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工作比较忙,空闲时间比较少,往往处于事务性工作的核心,烦心事不少,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确实不易。所以,领导干部要善于寓学于事,利用琐碎和零散的时间学习,繁琐事务之余,“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在繁琐的事务中保持与好书的对话和感悟,在对话和感悟中慰藉心灵、感受愉悦、升华审美、释放压力,既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也是一种工作的休憩。其次,领导干部要寓学于人。《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领导干部要积极营造浓厚的组织学习氛围,以身作则,带动组织学习,形成一种外在的文化软约束,以文化人,抑制自身黑暗人格的外显,建设积极向上、勤学善学的学习型组织。在单位中,领导干部要做读书学习的表率,用书籍涵养自身的修养,用文化砥砺下属的意志,用知识之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建构令人敬畏的和谐组织文化,约束黑暗人格的外显和破坏性组织文化的滋生。再次,领导干部要做到学用结合。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习近平也强调,“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政治坚定、本领高强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核心素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气质。领导干部要善于将学习转化为工作能力,在变局中开新局,深入实际工作和实践之中,善读“无字之书”,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惑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难题,做到比较得心应手地处理工作难题,保持开朗和愉悦的工作心情,自然而言地压缩黑暗人格的外显空间和诱发概率。
三、“无私覆载”:以“德”自觉黑暗人格,抑制精神病态萎靡
精神病态作为黑暗人格三种重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及由此形成情绪方面持续的行为偏差。生命史理论在黑暗人格上认为,个体一旦具有黑暗人格特质,那么在易变性、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为了自身在生存和竞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会理性地选择短期高效的生命发展策略,反映在人际交往中便会把自己的利益诉求置于利益相关方之上,甚至会恶意牺牲他人利益攫取自身利益。领导干部和普通人一样,身处周围社交网络之中,也要人情交往,但其道德要求具有特殊性,可以称为“官德”。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在社会交往中稍不注意,很容易诱发黑暗人格的外显,利用权力放大自身道德失范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中,领导干部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个人私欲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别有用心的“朋友”催化,在不知不觉中诱发黑暗人格。倘若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道德的修养,不断突破自身的交往底线,交上这样的“朋友”,黑暗人格被诱发,甚至沉迷于低级趣味,精神病态萎靡,长此以往,引发悲剧就在所难免。就本质而言,黑暗人格中精神病态人格是领导干部的一种道德失范行为,是一种短期的、功利的、具有剥削性质的社会交往策略。领导干部要抑制黑暗人格,其根本在于道德修养的提升。《管子·心术》也主张:“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管仲认为圣人治心的关键在于“无私覆载”,即保持公心。《管子·心术》所言的“公心”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特指君主管制天下,但对我们今天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其根本在于内在自我道德律令的维系和修复,是自我私德和公德的复合型同步建设。领导干部的公德主要指职业道德,换言之,主要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在道德指引;领导干部的私德主要指个人道德的操守,换言之,主要指在个人交往和处事中做到“慎独”,培育自己的好作风,好家风。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都对自身黑暗人格具有根本性抑制效果。
首先,做到“正形饰德”。《管子·心术》:“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管子认为人的外在表现是内在道德的物化过程,行为自律是人的一种“内德”。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在单位内部树立好榜样、好风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在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时刻自警自励自重自省,做到慎独慎微慎情慎权,带头依法用权、谨慎用权、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带头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带头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带头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提醒。因此,“正形饰德”核心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注意自身的言行,将自身言行与自身政德修养结合起来,用“守公德、严私德”一以贯之于“明大德”之中。其次,做到以信守德。领导干部要讲信用,守诚信,在工作中要表现出来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用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进行管理,保持一种宽宏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从谏如流,集思广益,能够接受同事和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领导干部做到“无私覆载”的要义就是以信立身,将个人言行承诺与干事创业的目标融合起来,用“言必行,行必果”的政治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用群众的口碑和满意度来涵养领导干部的积极心态,抑制黑暗人格的作用空间。
四、“禁胜于身”:以“法”自制黑暗人格,抑制行为失之宽软
黑暗人格主因在于自我认识与判断,基本表征是行为失范。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既需要内在的自我控制,更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吕氏春秋·自知》通篇讲自我认知与自我判断,提出“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做表率。可见,若想形成恰当的自我认知,行为恰如其分,“准绳”与“规矩”是必不可少的。领导干部黑暗人格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懂规矩,不守纪律。有的领导干部私欲膨胀,僭越党的规矩纪律,玩弄权术,拉帮结派,大搞团团伙伙,单位的工作氛围乌烟瘴气;有的领导干部不按规矩办事、唯我独尊、肆意妄为,不守纪律、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为政不廉,甚至做“两面人”,罔顾群众权益。领导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既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的表现,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和权力观畸形扭曲的结果,还是外在纪律和规矩缺失所致。因此,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必须懂规矩,守纪律,用显性的规则抑制内在欲望,用硬性的规定规范个人行为,做到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管子·心术》:“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管仲认为,君主做到“心治”,不仅需要道德的自省,也需要外在规则、法律的规范,真正做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管子·心术》),真正实现君主“心治”权道法的统一。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必须做到“知止而后定”,即底线思维和规则思维,严格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在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上作表率,将党纪法规作为领导干部“为政以德”的基本约束条件。首先,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要树立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凡事要分清是否合法合规,明晰权力的边界和底线,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法治思维,将党纪党规、法律法规融入日常的工作之中,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有效抑制黑暗人格。其次,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要树立规则意识。领导干部要坚持规则思维,凡事要制定好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将个人的领导行为和下属的工作行为都置于科学合理的规则之中,做到“定分止争”,使组织的运作置于全体人员可预期的环境之中,不能仅凭领导批示和指示办事。再次,领导干部抑制黑暗人格,要严以用权。领导干部办事要坚持程序规定,谨慎用权,将单位事务细化到法定程序和正当程序之内,以正当程序抑制黑暗人格所诱发的非常态自由裁量。最后,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身家风、家规建设。“没有规矩,無以成方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家风,制定好的家规,管好家人,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做到家风正、作风淳、廉洁奉公,以优良家风抑制自身黑暗人格的外显,实现规则从组织到家的无缝隙连接。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202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视域下川渝党校研究生办学质量协同提升研究(项目编号:YJG2231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6.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68.
[3]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党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6.
作 者:张云溵,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 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编审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