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鹏 董惠芳 代学民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动态发展,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发生改革与变化。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各学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助推专业教育内容与世界先进水平趋近,并在结合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应用型高校教育体系。本文以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为课题重点研究内容,首先对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分析了高校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并在教育生态视域下,深入探究了优化应用型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与手段。高校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完善,必将为我国高校教育带来更加良好的动态平衡与正态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系统;教学改革;高校教育;人本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50-04
当前,受到“互联网+”的潜移默化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发展”新时期。新型教育体系改革促使高校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整体综合国力[1]。但是,从生态学的系统化发展角度分析,只有不断提升高校的创新水平,才能真正提升我国的社会人力资源,也才能够让高校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强化应用型高校的课堂生态系统建设力度,不仅仅是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而且是创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一大挑战。从当前教育生态视域角度出发,展开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研究,并创新性地构建其科学运行机制,对高校的教育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与应用意义。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生态”从其自身的本体概念上来说,隶属于生物学基础概念系统。伴随各学科的交融与相互转换,该概念已经被拓展到社会学、人类学等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之中。我国教育学者把“生态”的概念引入教育学体系之中,以教育生態来描述教育系统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2]。借生态学学科知识体系,深入探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规律,能够发现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发展规律表现为:以活动为主导要素的系统内部“人工化”生态架构。该架构能够在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中,通过和谐价值观来体现教育的生态学原则。与此同时,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入,也为我国高校教育提供了更科学、更完善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动态化、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创新性地带来了新的动力支持。
二、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三大因素
在教育生态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的课堂生态建设离不开对教育系统相关构成要素的了解与认识[3]。明确课堂生态建设的基本含义,是促进教育生态化发展的最基本前提。从狭义角度来说,高校生态教育课堂建设指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内,与学生之间建立可持续发展关系。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引导与互促关系,在这种关系体系下的教师与学生所建立的生态系统,主要包含3方面要素,分别为: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精神的因素。这三大因素构成了高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生态交流。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三大要素,是影响高校教育运行机制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更是促进高校教育生态系统逐渐完善的重要指导要素。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具体化特征
构建教育生态课堂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就是对教育生态系统特征的基本认知[4]。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课堂教育,都需要以高质量教学内容和高素养教学水平为教师教学的基础条件。从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来看,教育的整体性与均衡性是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体现最为明显的两大特征。
1. 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高校学科教育需要以整体性概念的建立与拓展为前提,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和大学生都是这个整体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将这些具有整体性特点的群体固定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中,就能够实现及时的信息反馈,并在高校自身创建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提高教育的合理性、整体性与有效性。
2. 教育生态系统的均衡性特征。从教育的本质性特点来说,其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知识技能的交流、交互。在现代化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想要建立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动态平衡,就需要极大程度地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平衡性。即教师在教学的“教”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整体教学体系的执行机制,进行教学分析与教学反馈,了解学生个体的“学情”特点,并获取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与资源,进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与个性化,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教学目标,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展开高效率教育教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态化进步,促进高校教育的多向化、全面化与均衡化发展。
(三)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生态体系结构
在高校的生态体系结构中,包含了多个组成部分。将这些组成部分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划分,则可以细分为多领域系统下的系统结构模型。以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结构为例,在实施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时,首先需要将教育与大数据信息时代相融合,从教育的顶层设计开始进行向下模块结构划分,以高校教育的基础条件为前提,为高校构建良好的数据环境,并在相关大数据的驱动下,以数据治理来推动与催生数据分析,最终演化为数据应用。整个环节的教育大数据生态体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当前高校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关键策略
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以学科教育为教学重点,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一定的“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相融合,从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角度来说,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与意义。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学科教学与实践化教育,更离不开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他们是生态课堂的受益者也是德育教育的影响者。生态学习是当代大学生的权利,可以使学生在知识获取与沟通交流中,获得知识体系的创新化理解,并能够提高学生个体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在生态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中,学生群体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有效信息传递的权利,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与约束条件。而对教师个体来说,在信息化新时代,面对教学改革与教育生态两大教学体系,只有立足本职、转变自身角色,让自己变为教育的引导者和生态的保护者,才能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促进教育体系发展。
四、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新策略与手段
构成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并彼此依赖的交互性关系[5]。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要素受到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并导致教育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状态。因此,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提高高校生态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整体功能,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应用型高校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一)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校园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在该战略的影响与促进下,“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运而生。伴随这些社会经济的生态平衡,生态校园在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与制度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用于校园中的人与人和谐相处之中,在加速教育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让高校的师生都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个性成长”的生态需要和来自“心灵成长”中的教育力量,建设具有生态学特性与特点的新校园体系结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生态发展新道路。
生态校园的建设,需要坚持以生态学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增加校园绿化面积,促进师生与绿色文明的生态平衡;需要不断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绿色与健康;需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将教学、生活与娱乐进行科学的分区化建设规划,并在合理规划中完善校园的道路系统与整体布局;需要重视人文资源的开发,在建筑设计环节中设立具有纪念意义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树立自身的个性化形象。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创促学”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下,高校教育生态更加注重“以创促学”新型教育方法的实施与完善。将专业教育基础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环节、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并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能够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并能够为学生营造学科交叉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与保障机制。二者的有机融合,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于:通过实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从而使专业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生态体系,能够凝聚自身的强大教育合力,促进学科教育的多维度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适时调整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在原学科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展开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上拓展传统教学实践化知识体系,有效延展传统教学内涵。
(三)架构和谐的教育机制,推动校企合作
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充分考虑教育生态要素,引用“三螺旋”型教育结构,将大学实践化教育机制的组成结构进行模块化集成,并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要素展现出来,这种“三全育人”的新型教育方式,以三螺旋不断上升且动态平衡的方式,实现高校和谐教育机制的改革与新型教育体系的构架。其中三全育人的三螺旋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三全育人”模式下的新型教育机制,能够以大学的专业教育促进生活中的经济增长,以生活中的商业活动拓展学术知识,并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使大学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中,实现全员在全过程中,以全方位的方式不断进步与创新,并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回报与经济回报。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实现多元生态平衡
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特点。在构建高校教育生态系统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专业教育为媒介,在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教育手段与多样化教育内容,有效补充专业教育的教学知识局限性,拓展性地为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提供两方面的生态教育。
1. 机会选择生态教育。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个体化“学情”差异性,以专业课程为导向,提高专业相关实践教学强度,强化对大学生各类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选择与产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能力,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产出。
2. 自我管理生态教育。从实践化角度来看,高校教育生态系统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自控性、外向性与经验性。在高校各类课程的课堂的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通过关联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思维方式,使其建立自我管理教育生态理念,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提供有力的实践化教育支持。
(五)利用“五位一体”教育模式,实现网络教育生态
在以行动教学、体验教学为基础的“五位一体”新型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基础、专业教育方面,以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并建设具有高操作实践特点的项目培训式特色课程群,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形成与实践能力提高。同时,通过“互联网+”展开学术研讨、实训指导、专家讲座等教育,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将大数据网络元素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并以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思想来拓展教学的广度,突出融合式教学手段的特性,使学生在学科教育与自主学习中,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心理导向
大学生个体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塑造出具有高尚情操、勇于进取、意志坚强的优秀大学生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心理导向,它能够潜移默化地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增加大学生个体的自信心与自强感。与此同时,在高校环境内,以教育生态为媒介,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立德树人”理念引导下,促进教师的“师德教育”,能够提升高校教师的“志存高远、勤勉敬业”道德境界,并能够促进教师“为人师表、廉洁诚信”优良教风的养成。
五、结语
新时代教育生态视域下的高校教育运行机制与课堂生态系统建设,离不开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优化,更离不开应用型高校自我创新与自主发展。建构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促进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使其在生态教育中获得自我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恒亮.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5):121-124.
[2] 宓旭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研究[J]. 高教探索,2018(07):117-123+128.
[3] 师圣媛,李南燕. 教育生态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堂生态系统建设[J]. 科技风,2018(09):8-9.
[4] 陈诗慧,张连绪. 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经验及启示——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经验比较[J]. 教育探索,2018(01):113-119.
[5] 吴海鹏,窦煜明. 关于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实践应用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7(50):47-48.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