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惑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3-05-30 10:48陈新如刘冬冬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教育

陈新如 刘冬冬

摘  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劳动素养,传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文章从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如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存在偏差,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等;并提出了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即要厚植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旨在推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58-04

一、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不可估计的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劳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与学生成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方本科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素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就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功能,不仅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踏实、勤奋、严谨的劳动品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见识,养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劳动教育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在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慧、增强体质、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劳动技能都充分体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独特功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全面贯彻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原则,突破传统的五育界限,使各育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并且坚持德育为先,提高智育水平,加强体育和美育,开展并落实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有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实现梦想。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途径,提供多次劳动机会,帮助学生一方面提高素质,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必备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另一方面着力改变劳动形态,把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者,提高劳动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四)劳动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如聆听工匠故事、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等,厚植劳动情怀,弘扬劳动光荣新风尚,传承工匠精神,树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努力成为让党、祖国和人民满意和放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五)劳动教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党培育人才,为国家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工匠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本研究以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为主要调研内容,科学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访谈提纲并邀请泰州市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教师15名,学生30名进行访谈。在访谈的基础上,本文整理出与研究对象的目标、价值相关的问题,并且整理成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调查的方式分别发放给南京、泰州、盐城、宿迁等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师生共同填写,共发放949份问卷,收集有效问卷897份,问卷有效率95%。通过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并总结出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学生劳动教育认识模糊:内涵认识不清,呈功利化取向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有效途径。它能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养成勤于劳动的集体行为模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仍然对劳动内涵的认识较为片面﹐常常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概念混淆在一起。例如,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将其等同于专业技能训练,过分强调学生通过专业技术的训练而获得某项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培养。这也间接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存在“技术理性”至上的功利性目标导向,即劳动教育更多为了培养“政治人”“技术人”和“职业人”,这种劳动教育带有人自身之外的目的性,容易造成“人”的退场和人的主体性的隐匿[2]。

(二)学校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位:劳动教育的师资不全

地方本科院校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少。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任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几乎不存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由学校的后勤员工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这些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具有浓厚的知识储备,却对实际劳动过程缺少了解,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很难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了有效改善上述现象,地方本科院校亟须建设一支有能力、有素质、高水平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劳动教育实施过程“缺位”:教学内容、方法及主体不足

1. 劳动教育内容被窄化

劳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理论知识、劳动相关知识等,还有具体劳动实践如科学实验、志愿者服务活动、相关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但实际状态却是劳动教育内容窄化为理论知识或者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实践规范性不足。例如,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的专业,过于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一味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程序代码的编写,学生沦为毫无感情的“码农”,忽视了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感的培养,或者是自动化相关领域的专业,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未能真正地掌握专业技能,因而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勞动教育必须规范教学内容的设计[3]。

2. 劳动教育手段固化单一

素质教育一直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仍然通过课堂讲授劳动知识,以教师的教为主。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消耗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把握,学生只能沦为接受理论知识的“容器”。

3. 劳动教育的主体参与略显不足

根据数据显示,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体参与不足。第一,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部分家庭受传统劳动观念的影响,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更有甚者,不少家长将劳动与学习对立起来,将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割裂开来,忽视了从小对孩子劳动情感的培养、劳动态度的完善、劳动技能的培育。第二,学校教育主体的忽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成绩高低论成败,使得大学生将全部时间投入智育中,而忽视了体力劳动以及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三,社会教育主体的欠缺。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社会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主张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享,促进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但现实情况确是,企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等主体意识薄弱、校企合作单一、场地和设备资源不足,这严重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

三、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存在知识盲区,劳动教育欠缺科学的保障机制,缺少规范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传统固化,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致使出现劳动教育实施不规范的问题。对此本文探索以下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厚植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新理念

劳动教育是青少年涵养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情感,提高青少年的劳动能力和素养。它既不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不是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更不是简单思考的脑力劳动。劳动教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通过在实践劳动过程不断积累直接经验,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领域,感悟劳动带来的荣誉感和幸福感,体现了劳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知识,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避免一叶障目的现象[5]。

(二)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为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育人师资队伍。首先,扩大教师队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进行组合,聘请行业专业人士兼任劳模指导教师,积极引进具有劳动教育、企业工作背景的人才,打造专兼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其次,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展专任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价值认同感;并且邀请企业导师、专家学者等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心得,互相借鉴。最后,深化同伴互助思想。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长善救失,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三)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地方本科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利用新生军训锻炼阶段,让学生在高强度训练的情况下享受劳动并分享劳动实践心得,一定程度上避免排斥劳动心理。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这一渗透渠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增强大学生依法保护自己合法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的意识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厘清劳动与价值之间的联系;在“形式与政策”课程中,分析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进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6]。

2. 拓展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拓展实践平台,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者参加团体性竞赛,体会劳动之美,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提供奠基性学习;提倡劳动教育融入志愿者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无私劳动精神,纠正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拥有的独特优势,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劳动者为目的,深挖专业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7-8]。

3. 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不仅是院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更需要与家庭、社会衔接配合,相互促进。首先,家庭应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作为启蒙的第一场域,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孩子模仿的榜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第二,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需有效整合学校的制度资源、课程资源和场地装备资源,调整课程比例结构,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第三,社会要发挥对劳动教育支持作用。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场所,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如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社团组织、社区等社会组织协同育人,为大学生积极争取劳动实践场所,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体会劳动价值,锻炼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余克敏,王存芳. 劳动教育课程[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10):04.

[2] 吴玉剑,王习胜.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广西社会科学,2021(09):183-188.

[3] 于雅,邓宏宝.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与途径选择[J]. 职业教育研究,2019(12):21-25.

[4] 陈英英,马燕坤,郭云飞.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4):23-25.

[5] 林远洲,周晓晶. 新时代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赣州为例[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01):92-97.

[6] 侯丽娜. 课程标准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 大众标准化,2021,(20):110-112.

[7] 何定雯.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1):131-132.

[8] 雍华,赖雅静,石昊星.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66-67.

(荐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