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的百年历程中,锤炼出了一系列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精神谱系。文章旨在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着手,探讨总结精神谱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内涵,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讨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育人相结合的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必须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全媒体宣传阵地、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赓续传承红色血脉,达到培养教育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022-04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党百年征程中锤炼锻造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党在各个特定时期经受历史考验树立的座座丰碑,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标杆,更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当代大学生砥砺前行的铮铮铁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黨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了系统的精髓要义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化险为夷、永葆红色基因的法宝。将完成强国富家神圣使命的当今大学生,肩负着传承红色血脉的历史任务。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不断开辟、拓展、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将精神谱系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灌注进高校思政育人的各个环节。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成坚守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始阶段,党的革命先驱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奔走呐喊,在武装革命中舍身赴死,展现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领袖气质,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长达数十年的敌我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顽强抗争、百折不挠作为指引政党前进的精神品质,造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等[2],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底色。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成艰苦奋斗、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落后的现状,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各行各业自力更生,党的精神谱系呈现出以爱国、为民、奋斗为核心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等[2]。在国防领域,科学家们热爱祖国、义无反顾、艰辛求索、锐意创新的精神,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教育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师生遵循“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舍小家为国家,举校西迁,是这一时期科教工作者留下的伟大精神宝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生成解放思想、拼搏进取的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党中央不遗余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逐步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党领导人民敢想敢闯敢拼,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道路,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解放思想、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以及扎根边疆、隐姓埋名、无怨无悔的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2],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集中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成创造创新、勇于攀登的精神
当下是最好的时代,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梦、强国梦正在逐步实现,各行业、各群体同心协力,依靠创新创造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自我革新、攀登实践的劳模典范,锻造形成包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2]等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居安思危、自我革新、创造创新、勇于攀登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底色。
(五)饱经磨难玉汝于成,生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疫情的精神
我国地广人多,无论何种艰难,我们党和国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人民安全、人民利益至上。无论是面对洪灾、雪灾等自然灾害还是面对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侵袭,党和国家临危不惧,稳定民心,迅速应对,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疫情,取得胜利。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2],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
精神谱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连接、共生共存的。每一种精神都由特定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孕育而来,具有崇高的价值意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伟大斗争、伟大历程、伟大事件、伟大实践中。纵观精神谱系全貌,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修养、奋斗精神是核心关键词,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发挥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的核心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革命先驱和改革先锋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是成功的首要因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缺乏理想信念关系着时代新人能否承担起国家和人民交付的重要任务,能否发挥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时代作用。因此,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资源,符合高校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的需要。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涵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炽热情怀
我国“00后”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富足的年代,享有较高水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层面也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当前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选择。如果缺乏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深入教育,部分大学生将逐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丧失进取的干劲。因此,高校要牢牢抓住大学这一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深化红色教育、革命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向革命先烈学习,发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协同育人,注入红色血脉,有助于抵制错误思想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侵蚀,指引大学生加强“四个自信”,强化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化报国之行。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高校应在新生入学之初,加强思想道德和行为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守文明、知荣辱、讲道理,成就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选取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将他们的感人事迹融入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将有利于在高校中营造天朗气清的德育氛围和正能量高昂的心理环境,让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2]为大学生的精神培育树立航标指向。
(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当前大学生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缺少规划,平日不思進取,甘于躺平。如何提振大学生的精气神,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材料。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展现出振奋人心的精神气质,如南泥湾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北精神、两路精神[2],都蕴含了共产党人吃苦耐劳、奋发有为、脚踏实地的奋斗事迹,加以融合,将为新时代大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为提振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注入一剂强心针。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高校思政教师指出的育人方向和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内容,争取在思政育人过程中挖掘、发挥红色资源的最大潜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我们党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保证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负时代使命。
(一)利用课程思政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引导作用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课堂、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育人的产出效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主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教学设计,二是师资队伍。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这两个关键要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思政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从而使红色血脉成为广大学生涌动的青春脉搏。
其一,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找准思政育人切入点,经过充分准备,教学内容都可以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相结合,从而促成精神谱系在高校课程育人环节的整体覆盖。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发挥红色精神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与思政课内容相辅相成,如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融合。精神谱系融入专业课,可以增加课程育人的附加价值,提升育人成效。比如在理工科专业授课过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北斗精神、航空航天精神,使枯燥的工科课程焕发人文活力,培养广大理工科学生专注科研的实干精神和协同克难的团结精神。其二,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直接输出者,影响着思政体系的育人效果,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必然的选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融入课程的精神谱系内容,以语言表达、情感张力、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等方式表现出来,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学生思想,起到滋养启迪、教育引导的作用。
(二)利用校园全媒体阵地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舆论宣传作用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舆论宣传,除传统纸质媒体、网站网页之外,微信、微博、QQ空间、抖音、B站、头条新闻等平台日渐成为大学生关注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因此,发挥好主流宣传媒介的积极作用,利用全媒体全方位、多维度、多角度地宣传伟大红色精神,有助于将精神谱系的内涵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大学生较多汲取正能量精神,可以有效地消解外在不良思想、外来错误思潮对思想的侵蚀,净化舆论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宣传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阵地,应贴合大学生精神需求和使用习惯。利用“碎屏时代”大学生喜欢短平快网络信息的特点,创作精简有趣的视频内容,采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传递红色精神。
另外,充分发挥主流官方媒体的政治功能,改变大学生新媒体阅读质量不高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比如,大一新生入学后,高校可以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党团知识宣讲以及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融入政治学习;在学生群体中主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官方媒体平台,利用平台中丰富的精神谱系内容和重要讲话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
(三)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典范事迹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素养两部分组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滋养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指导大学生的积极行为,更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环境高雅、价值高尚,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美育、德育氛围。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需要发挥好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一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人物和事迹融入校园实体建设中。通过雕像、展厅、博物馆、宣传栏等形式,以入学教育、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让学生沉浸式地身处红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精神熏陶。二是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提炼素材融入校园文化文艺活动中。既可以通过理论社团和主题团日活动宣讲革命精神,弘扬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也可以通过创作内容丰富的红色剧目反映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既繁荣校园文化活动,又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
(四)利用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义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有助于激励广大学生见贤思齐,争做奋发进取的青年先锋;有助于培养广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拓进取的精神追求;有助于深化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价值。
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4],越来越多的高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包含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标准,大学生既是接受劳动教育的客体,也是实施劳动实践的主体。劳动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大学生劳动技能的水平,更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关乎他们能否承担起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高校在劳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通过宣传、融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南泥湾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2]使广大学生领略劳动模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心中播撒爱国主义的信念,教育他们向平凡、伟大的劳动者学习致敬,在实践中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宝贵的内在品质。
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申报社会实践红色专项,将革命老区纳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组建红色知行实践团,招募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回馈社会,服务基层人民。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形成调研报告,加深对红色精神和共产党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同时,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也要深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及时总结引导,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评价,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N]. 人民日报,2021-09-30.
[3] 人民网.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EB/OL]. (2020-09-0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67979525149607 6&infr=spider&for=pc.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報,2020-03-27.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荐稿人:周卫东,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