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路径探究

2023-05-30 02:35肖璇严辉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

肖璇 严辉

【摘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为例,分析开展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独特价值,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维度探讨民办高校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路径,在解决受资助师范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注重扶志、扶智,不断提高其师德素养,进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师德为先”的未来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三全育人 受资助师范生 师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065-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進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并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为其中之一。

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山、穷等地区,其家庭致贫因素复杂。在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联动帮扶下,这些学生的经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强调“师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背景下,高校在解决受资助师范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应注重结合其独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充分发挥受资助师范生的各方面优势,不断提高他们的师德素养。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为例,探讨民办高校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路径。

一、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独特价值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违背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履行‘一票否决制,终身严禁从教”。由此可见,对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尤为重要,而针对受资助师范生这一群体的师德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补足精神之钙,筑牢师德之基

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师范类专业的主要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笔者发现,受资助的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后想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师德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启蒙教育,而受资助师范生作为幼儿教师的后备军,其师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群体的整体师德素质。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受资助师范生珍惜在高校求学的生活,并且勤奋好学、品学兼优。但是,有的受资助师范生有自卑、胆怯、消极、排外等表现,有的受资助师范生抱有“等、靠、要”思想,有的受资助师范生因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出现攀比等现象。可见,补足受资助师范生的“精神之钙”十分必要。

师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受资助师范生在精神、心态上“脱贫”。从只重视对受资助师范生的职前技能培养,回归到对受资助师范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一本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受资助师范生补足“精神之钙”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健全人格,为成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师德基础。

(二)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笔者发现,有些受资助师范生获得经济帮助后,并未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甚至在参与班级工作、学院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推诿、逃避、抱怨、不愿付出的现象。例如,在组织活动或参加比赛过程中,有些受资助师范生过于注重提供服务后获得的奖励或者报酬,缺乏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师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强化受资助师范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师德教育,学习先进教师的师德精神,让受资助师范生明确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师德的重要表现,进而唤起他们主动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的意识,促使其自觉践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努力成为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

(三)增强感恩意识,用行动回馈社会

目前,受资助师范生回馈社会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受资助师范生开展实习、实践,担任好见习生、实习生的角色,参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践行师德,弘扬师德师风;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担任好“三下乡”教师的角色,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社会服务中;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兢兢业业、勇担大梁;等等。但是,笔者发现,部分受资助师范生的感恩意识较弱,认为获得经济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回馈社会的意识较弱,更多关注自身发展,也有部分受资助师范生对教育专业认同感低,不愿从事教育工作。

通过师德教育,可以增强受资助师范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意识到应该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主动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自觉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时刻牢记师德标准,到真正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农村、城镇中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路径

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各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该校高度重视师范生师德教育,关注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特殊性,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开辟“扎根—解困—师德培养—健全人格—回馈社会”的师德教育实施路径。

(一)调动全校力量,实现全员育人

民办高校开展师德教育应调动全校所有力量,发挥党政领导、学工队伍、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群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受资助师范生的主体性。

1.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的师德教育引领作用

首先,学校打造党政领导的师德师风形象,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师德师风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党政领导作为“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等师德师风培训的主讲人,认真讲解不同时期优秀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和分享个人的师德教育工作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师德教育问题,引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此外,党政领导深入学院一线,通过党课、党日活动、红色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受资助师范生介绍有关师德师风的历史,讲授师德师风优秀典型案例,特别是寒窗苦读的学生成为教师后如何践行师德师风的优秀案例。例如,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望谟县实验中学副校长刘秀祥寒窗苦读、“千里背母上大学”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回到贵州大山帮助千名学子圆大学梦,用实际行动反哺教育、反哺社会。学校党政领导可用刘秀祥的事迹开展榜样教育,深化学生对师德的认识,促使其更好地学习师德、践行师德。

2.完善学校资助工作机制,注重资助工作人员师德品质

学校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协调作用,形成学生工作事务部、专职工作人员、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教学部门、二级学院协同工作机制,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开展。以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为例,资助工作人员在开展助学工作过程中,表现出公平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礼貌待人等优秀品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受资助师范生的内心。因此,学校注重资助工作动员会的召开,以及资助工作过程的师德师风监督,要求资助工作人员以身作则践行师德,遵守资助审核程序和规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进资格审核工作的开展,让受资助师范生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同时,以这些资助工作人员作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师德素养。

3.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显性+隐性”开展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采用“显性+隐性”的方式开展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

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中进行“显性”师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侧重挖掘师德师风元素,运用鲜活的案例开展教学,更好地强化受资助师范生的师德意识,促使其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例如,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与学生探讨陶行知等人民教育家、黄大年等全国优秀典型的师德师风事迹,学生对他们的师德行为感触颇深,并从中获得鼓舞和启发。某受资助师范生表示,要发奋图强,以后成为一名“师德为先”的幼儿园教师。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显性+隐性”师德教育。专业课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基础”“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师职业道德与规范”等课程中,引导受资助师范生与其他师范生共同探讨师德师风案例等,开展“显性”师德教育。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类课程中,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专业核心课程和“声乐”“美术”“琴法”等艺术类实践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隐性”师德教育,润物无声地培养受资助师范生的优秀品质。

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幼儿应具备“诚实”品质时,以经典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作为引子,引发学生对“虚荣”与“诚实”的思考,使学生加深“要诚实守信,切忌爱慕虚荣”的认识。受资助师范生在这一探讨过程中,明白了“虚荣”的危害性。再以声乐课堂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热爱幼儿”等主题的歌曲教学,深化受资助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专业课教师关注受资助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内化率以及能力转化情况等,使师德教育真正得到受资助师范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受资助师范生的主体性

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受资助师范生的主体性,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受资助师范生积极参与师德教育过程。可以开展感恩教育类、心理援助类、诚信弘扬类等项目活动,让受资助师范生有参与感、成就感,引导其从“受助”到“自助”,促使他们完善自我、提升素质、磨砺品质。例如,在学校每年组织的“感恩月”活动中,积极动员受资助师范生参与活动组织、节目排演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既是参与者、观看者,也是组织者、协调者,通过参与系列感恩活动(包括感恩作文评选、感恩戏剧展演、感恩手工制作等),内化感恩意识,用行动践行感恩精神,自觉成为一个懂感恩、会感恩的人。

(二)创新开展师德教育,促进全程育人

针对受资助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应关注受资助师范生的心路历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实施“阶梯式”师德教育,并实施师德教育积分评价制,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对受资助师范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师德教育过程性监督。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

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心理健康中心进行的测评中,以及与受资助师范生日常交流或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受资助师范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通过谈心谈话、日常教育等,了解受资助师范生的心路历程,关注其心理变化,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某大三受资助师范生因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大,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教师发现后及时进行干预,与其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在共情前提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并动员该学生的朋友、同学关注和帮助他,在此过程中教师持续关注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强调良好心态与师德素养的必然关系,最终使该学生逐渐调整好心态,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班干,为班级、学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实施“阶梯式”师德教育

受资助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应呈现阶梯式递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不同的师德教育。

在大学一年级开展“诚信教育”,通过资助政策讲座、学院会议、班会等方式,为受资助师范生讲解大学生资助政策,同时渗透“诚信教育”,通过讲述生动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诚信故事(如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和分析严重违法失信案件等,使受资助师范生将“诚信”品质内化于心,促使他们在申请资助的时候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在大学二年级开展“励志教育”,为受资助师范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教学技能大赛、风采展示活动等第二课堂,鼓励受资助师范生把握机会争取荣誉,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成就感。学校举办“行知杯”师范生技能大赛、“托起明天的太阳”迎新文艺晚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展演等活动,鼓励受资助师范生积极参加个人展示、集体表演等。同时,合理公平公正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工作,鼓励受资助师范生将自己努力奋斗的成果作为奖学金申报的硬性条件,更好地投入大学生活。

在大学三年级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实习实践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鼓励受资助师范生利用平台锻炼自我、回馈社会。学校积极向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或其他幼教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受资助师范生,在提高受资助师范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开展系列感恩教育类活动,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并鼓励他们到乡村、城镇的幼教单位见习、实习或者开展支教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在大学四年级开展“师德铭记教育”,学校关注受资助师范生的就业去向,为他们提供更多适配岗位机会,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师德师风短视频拍摄、“职业道德我知道”知识竞赛、师德师风名言名句书法大比拼等),促使受资助师范生铭记师德师风,毕业后在教育领域中继续践行师德师风。

3.实施师德教育积分评价制度

学校应针对受资助师范生完善师德教育积分评价制,建立学生师德教育档案,制订师德教育积分评价制的评分细则,对学生的师德表现、学习表现、参加活动表现、实习实践情况等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引入实习实践基地导师的评价意见,加强对受资助师范生师德师风的过程性评价。此外,通过资助论文、资助演讲、资助竞赛等方式对受资助师范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师德教育积分评价体系中,将其作为进一步申请资助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推进全方位育人

在对受资助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多方资源和力量,构建“线上+线下+实践基地”“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目的,从而实现师德教育目标。

1.构建“线上+线下+实践基地”的立体化师德教育模式

“环境育人”是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在重视发挥线下课堂教学力量的同时,营造“亲童心”的专业学习环境,将师德名言警句张贴在学院大厅、展示栏、实训室。同时,创作朗朗上口的院歌《校园追梦》,打造与师德师风紧密联系的院风、院训,增强受资助师范生不断提升师德素养的意识,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对教育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情怀,构成线下师德教育的有力一环。在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和开展师德教育,例如,学校开设抖音频道“托起明天的太阳”,通过精选发布学院活动、师德师风优秀案例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受资助师范生师德规范培育工作“活”起来。同时,师生共建师德教育优秀资源共享库,收集名人的师德师风故事、发生在身边的师德师风故事等,确保学生在外出实习实践期间可以远程正常接受师德教育。此外,将师德要求带到实践基地,强调师德师风是学生实习实践评价的重要一环,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团队,制订明确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重视受资助师范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师德表现。

2.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师德教育模式

加大家校联系力度,通过家访、在线沟通等方式,使家长意识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充分利用家教、家风、家训,加强对受资助师范生的品德教育,使其形成节俭、勤奋、好学、努力、乐观等优秀品质。同时,加大校社合作力度,通过“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师德模范、资深专家进校开展“博学大讲堂”“师德课堂”等活动,加深受资助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校邀请专家举办主题为“如何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的讲座,专家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与学生探讨话题,使受资助师范生更加明白师德的重要意义,也更加明确了职业方向。再者,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带领受资助师范生走出课堂,到纪念馆、展览馆等地接受师德教育。例如,充分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四史馆”,引导受资助师范生铭记历史,并鼓励受资助师范生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深入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纪念馆、展览馆学习师德精神。此外,充分发挥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和就业单位的师德教育作用,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导师,共同开展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在实习实践和就业过程中,鼓励受资助师范生参与师德教育活动等。

总之,受资助师范生是未來教育工作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在身心发展、生活经历等方面与普通师范生有所不同,倒逼民办高校思考如何针对这一学生群体因材施教地开展师德教育,让师德素养真正扎根于其内心,促使其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践行师德,弘扬师德师风。本研究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分析开展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价值,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维度探讨民办高校受资助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路径,以期为培养未来“师德为先”的教育工作者开拓更多的教育思路和路径,实现师德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新,全俊龙.“三全育人”背景下师范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

[2]林杰辉,张展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与实效研究”(2021ZJY13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璇(1987— ),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现就职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教育、语言教育、儿童心理学;严辉(1985— ),广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生,现就职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创新型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