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定位与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员角色

2023-05-30 02:35贺书伟
关键词:角色塑造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背景下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体现,体现了高校组织员制度建设的目标、问题及发展趋向。组织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中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的推动者、多元治理方式手段的实践者、多维治理时间空间的监测者。因此,对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塑造,要坚持认知的习得与技能的培育相结合加强其角色学习、坚持继承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相结合指导其角色实践、坚持激励型响应与约束型规范相结合优化其角色调适,使组织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角色;角色塑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文就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构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梁八柱”。

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到“十大育人体系”[2],到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等的七大思政工作体系[3],再到“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参与、全域协同、体系构建、交互运行中不断实现该领域的“中国之治”。在此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厘清高校内外各部门、各类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时代使命,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工作重点。因此,可从社会角色理论角度,分析高校组织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生成逻辑,倡导高校党委和组织员明晰其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认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角色塑造途径,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提升。

一、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生成逻辑

组织员制度最早建立于1945年,源于革命性和政治性的需求,是黨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产物。70余载,组织员制度历经了多次变化、曲折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发展与教育工作。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强调了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实践证明,组织员制度有利于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目前,组织员工作职责已经基本厘清,《组织员工作手册》(新编本)中明确为: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对这几项工作职责进行了细化。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高校党建工作尤为重要,中组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先后多次发文就建立高校组织员制度、明确组织员职责、建设组织员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98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选拔教职工兼任组织员工作发展大学生党员。1994年,中央组织部又下发了《关于在县(市、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组织员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校中设置组织员的编制、工作职责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2005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2017年3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组织员配备标准。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即组织员在其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规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学习、领悟和实践,满足社会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期待。高校组织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现实和实践逻辑,这也体现了高校组织员制度建设的目标、问题及发展趋向。

第一,就理论逻辑而言,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生成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高校乃至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冯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育人理念上要求认同、服务和赋能;在治理主体上要求多元化;在权力的运行上要求平行双向互动、多元主体平行;在空间上要求多领域、多环节、多层级;在时间上要求持续性、动态性和反思性。[5]高校组织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多元治理主体之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组织员的党员发展、教育工作活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目标的一部分,体现在不同阶段党员教育活动中保证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深刻认同,进而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各要素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环环相扣,并在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系统化运行的体系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离不开组织员角色的重塑。组织员工作在时间上贯穿师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连续性全过程,在空间上通过把服务党员师生与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结合起来,把教学育人、科研育人与宣传育人、文化育人串联起来,在权力的运行上更容易与党员师生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平行关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二,就现实逻辑而言,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生成是提升组织员履职尽责能力的前提保证。纵观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情况,其岗位设置存在差异模糊了责任认知、教育培训设计欠佳影响了培训效果、评价激励引导不足限制了职业发展[6],这也导致组织员队伍履职尽责的能力和平台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对组织员角色认知不足。有必要对其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站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关键节点上,明确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定位与塑造,推动其履职尽责方向与能力更加稳定、更加成熟。同时,组织员无论是其教师角色、党员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赋予其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以导航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赋予其在服务和赋能学生发展工作中以先锋模范的使命。

第三,就实践逻辑而言,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生成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当前的高校党建工作而言,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发挥党组织引领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弘扬爱国热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需要调动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的履职能力和执行质量,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高校党建从工作内容、价值目标、方法载体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有主导性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交流平台、组织保障和目标指向。组织员队伍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力量和具体执行者,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新要求下,除了执行基础的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外,还需要推动党建工作理念创新、党建平台载体创新、党建氛围营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渗透到这些载体中,协助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视域中组织员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组织员要成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的推动者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是系统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主体就是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无法脱离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现代化,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宣传教育来引导教职工积极树立育人意识、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教职工基于党组织的引导和自身体悟也将会对全员参与、全域协同、体系构建、交互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产生认同,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基于此,培育廣大教职工树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意识、促进教职工育人能力的提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高校组织员作为长期从事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与学生骨干、学生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党员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连接院系党组织与师生、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教师骨干与学生骨干之间最理想最重要的桥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主体。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组织员发挥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增进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总体认识,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实践模式等的认同,帮助教职工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价值立场等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组织员要成为多元治理方式手段的实践者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求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和手段。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说教、自上而下、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新时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等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新时期新特点格格不入,严重制约着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利用新技术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转变。

近年来,“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因时因势而涌现出的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在“党建+”实践中,组织员走在创新实践的一线和前列。在“党建+共建”创新工作中,党建品牌建设、引领群团建设、文化建设等逐步开展,科学化、制度化、规则化等具有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框架由此形成。在“党建+项目”创新工作中,“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统筹推进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日常工作的融合。在“党建+互联网”创新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手段,改变说教、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平等、对话、协商的新型教育模式。党建工作的这些新模式、新方法也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高校组织员要成为多维治理时间空间的监测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项体系化、系统化工程,其内部的元素构造必然较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其治理方式手段相对应也是多元化的。从治理的时间空间而言,也是多元化的,涉及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管理、服务、文化营造、组织建设等各环节,涉及学生入学前、在校就读、毕业等各时间段,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层面。“十大”育人体系和七大思政工作体系构建了一个多维治理时空的大格局,组织员队伍应该要成为这个多维治理时间空间大格局的监测者。

组织员的工作职能和职业素养与生俱来有多维治理时空的监测和评估“潜质”。就工作内容而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如评先评优、民主评议、组织生活会、党员和党组织先锋指数考评、党性教育体检、思想汇报、党员教育目标管理、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等,组织员可将育人成效、育人对象的评价和反馈作为对师生党员发挥育人效能的指标和量化数据。就职业素养而言,组织员队伍一般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远大的理想信念、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良的作风,能够科学、全面、客观地通过以上指标和制定量化方案来进一步对师生党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一支可靠的全方位育人的监测、评估队伍。

三、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塑造

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塑造指在其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与其他主体互动中逐步定型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能力和实践,需要多方面的行动和要素构成。深入探究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行为,审视其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成型与发挥的过程与规律,具体而言,就是从加强角色学习、指导角色实践、优化角色调适等三方面塑造其思想政治教育角色。

(一)认知的习得与能力的培育相结合,加强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学习

加强高校组织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学习,就是要求其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仔细梳理组织员岗位职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认知、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等三方面加强其角色学习。

一是调整角色认知。通过文件法规、制度设计、教育培养等引导组织员明确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重要性,使其充分了解其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借鉴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建立组织员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明确规定组织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应分别制定相应级别,确定其工作规范和具体工作任务。加强对组织员育人工作效果的指导和反馈,党政领导、教师同事等对其育人角色和实践进行常态化交流和互动,加深其对自身育人角色的认知。

二是树立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组织员对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这种责任与义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角色意识将会对组织员的行为产生影响。通过选树宣传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全国优秀辅导员、优秀组织员等,传播优良的职业观念,引导组织员及时结合自身优势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常态化组织组织员、辅导员等育人主体参加共享、共建会议,逐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促使组织员在此过程中将角色意识内化于心。注重关注组织员的心理适应与调适能力,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坚定对角色价值的认同。引导组织员要坚定职业信念,促使他们自觉推动自身职业融入到立德树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格局中。

三是培育角色能力。除对标《组织员工作手册》(新编本)中对组织员的相关岗位职责、素质要求和基本条件外,组织员还特别要将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作为自身的成长目标,把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等纳入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方向。学校党委及上级主管部门也需要有针对组织员岗位特点和队伍素质的专门性培训计划,以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角色技能。

(二)继承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相结合,指导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实践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联动、相互促进的。指导组织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实践,是提升党建质量和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根本性保证。坚持继承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相结合,即引导组织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中心、服务“三全育人”大局,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断挖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内涵,创新性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育人功能。组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党组织育人要求高校组织员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指导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组织活动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党委应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目标、具体职责、标准要求和过程性管理办法,促使党组织育人内容、方法、载体更加多样、更加有效。院系党组织和组织员要对群团组织育人工作进行指导,推动形成互动协作机制。组织员要指导基层党组织创新开展组织活动,如推进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互动、师生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互动,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党组织生活、提升组织生活的实效性。组织员应推动党建阵地建设,如党员之家、党员论坛等线上线下活动场所,力求阵地全面覆盖。组织员应系统设计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加强党员师生的党性修养建设。

二是结合“三全育人”要求,推动育人角色的创新。在引导组织员树立育人意识的基础上,鼓励其进行角色创新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内涵。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组织员都应仔细思考其中各项与工作职责之间的契合点:就课程育人而言,组织员可以系统思考、布局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就科研育人而言,组织员可向学校党委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党建和思政课题及论文评选,依托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来推进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就实践育人而言,组织员可以组织或指导基层党组织、联合群团组织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公益活动以及相关的文体活动;就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而言,组织员可线上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讲座、清廉校园系列活动、红色文化作品的征集与评选等活动;就心理育人而言,组织员可通过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谈话等,了解并解决其思想困惑等问题;就管理和服务育人而言,组织员通过表彰优秀、处置不合格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做好组织关系转接、党费管理等领域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现提质增效,解决青年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就资助育人而言,组织员可以通过多种帮扶和慰问方式对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师生资助。

(三)激励型响应与约束型规范相结合,优化高校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调适

高校党委是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应当积极地对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响应,同时从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的运用等方面形成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约束规范机制,以打通组织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塑造的机制障碍。

一是畅通组织员思想政治角色的利益协调机制。顶层设计,切实保障组织员队伍的利益诉求,构建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体系,搭建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完善政策布局、疏通利益表达通道、畅通晋升渠道、确保编制保障、保证充实经费、建立系统化培养路径等。舆论引导,切实营造组织员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传统和新兴媒体对组织员进行角色宣传和引导,建设其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形象。

二是构建组织员思想政治角色的督导评价机制。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有导向作用,确保组织员育人角色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要丰富督导评价主体,将组织部、学工部、院系、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生等纳入其中,实行过程性督导和结果性量化的方式。构建职业能力标准体系,考核指标包括师德师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价值引领成效、日常工作成效等涉及德能勤绩等多维度的指标,重视过程性监控,确保督导评价的全面性。公平公正处理督导评价过程,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和职级晋升、选拔任用、薪酬分配等挂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2-03-14].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5)[2022-03-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2-03-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07-12)[2022-03-14].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5]冯刚,徐先艳.现代性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21(05):87-90.

[6]马成瑶,许毅.高校专职组织员的职能定位与履职能力提高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71-72.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贺书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讲师。

*基金項目:本文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思政工作专项课题“高校网络文化创作的动力激励和质量评价”(课题编号:2021SZ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思想政治教育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元素探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