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学生耐挫力培养探究

2023-05-30 10:48李韦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立足小学生挫折体验匮乏的现状,通过研究耐挫力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耐挫力不足的原因,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方面探索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策略:首先,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树立挑战数学难题的信心和决心;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耐挫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家长要以家庭为实践场,张弛有度地对孩子进行耐挫力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耐挫力 情绪ABC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4-0029-04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快乐教育,而避免讨论教育中的挫折,或者尽量不给学生制造遭遇挫折的机会。笔者认为,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客观而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在所难免。因此,笔者提出,培养小学生直面挫折的态度和在困境中坚持的勇气、在逆境中奋发的精神,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耐挫力是造就学生以上精神品质的一种内生力量。

近年来,小学生因受不了批评而负气离家出走、因不完成作业担心受责罚而跳楼自杀等事件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培养小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缓。对小学生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业当中,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最大,小学生因数学课程产生的挫败感最多,因此,数学教师应特别加强对小学生的耐挫力培养。

一、耐挫力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耐挫力的内涵

所谓耐挫力,就是耐受挫折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耐挫力是人们接受或克服挫折或障碍以及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将其置于小学数学教育的语境中进行理解,耐挫力便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当面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和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与自信的心态,主动寻求摆脱挫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自暴自弃、心理抑郁乃至行为偏差的一种心理力量。

从“挫折”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它具有干扰、阻止、使失败的含义,强调受挫折主体的接受性、顺应性。但从耐挫力培养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种顺应必须摒弃“逆来顺受”的思维,而应将耐挫力中的“调节力”“抗争力”与“忍受力”“承受力”一并进行解读,于是耐挫力便有了培养教育的可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

耐挫力通常包含两种,一种是容忍力,一种是超越力。所谓容忍力,指的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让的心理力量;所謂超越力,指的是摆脱挫折、积极进取的心理力量。从挫折容忍力到挫折超越力,这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健康、成熟的心理品质。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耐挫力,便要看这个人是否同时具备这两种力量。

(二)用于耐挫力培养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创建的一种指向情绪产生过程的心理学理论。A(activating event)指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belief)指对挫折产生原因的认识及信念,即个体对挫折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consequence)指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后果。艾利斯依据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及由此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后果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错误信念B所引起。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错误信念又叫不合理信念,与之相对的则是合理信念或正确信念。

情绪ABC理论被人们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用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情感,培养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正确信念。将情绪ABC理论运用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耐挫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中的挫折,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消除数学学习中的不适、塑造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催生出学生与挫折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耐挫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挫折体验严重匮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为课业减负”成为一种流行的错误观念,这实际是对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曲解。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双减”政策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目的在于让学校教育提质增效、让作业设计得到优化,通过适当减少过多书面作业、适当增加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而非作业越少越好、难度越小越好。对数学学科来说,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特点,需要教师设计一定难度、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这种训练既可以是轻松、有趣的,也可以是有一定难度但有实践意义的;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因为曲解了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本义,一些教师盲目削减了对学生应有的习题训练,减少了习题数量、降低了习题难度,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验证性知识内容的巩固,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体验严重匮乏,自主探究、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严重不足,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义,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困境中坚持的勇气、在逆境中奋发的精神,更无法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教师方面: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由此可见,数学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往往来源于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过程当中:简单的数学计算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数学应用题的解决成了他们最大的困扰。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的数学教学只是局限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罔顾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其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分析,对于应用题的讲解则偏离了知识应用的本义:重点关注如何求解出最终的正确答案,而割裂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独特方式,导致学生习惯于从“答案对错”的角度去感受数学及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学生所形成的耐挫力体验狭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不利于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三)家庭方面:缺乏正确的育儿理念

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许多家长会尽最大努力淡化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挫败感,以确保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当孩子遇到學习挫折时,一些家长会及时为孩子送上礼物进行鼓励,目的是换取孩子尽最大努力完成作业。他们也在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忍耐挫折的能力,让孩子遇到难事“愈挫愈勇”——不畏惧“困难”、战胜“困难”、完成作业。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潜藏着家长对耐挫力培养的错误信念,即重点关注孩子对挫折的“容忍力”,而忽视了孩子对挫折的“抗争力”和“超越力”。抗争力和超越力的培养需要过程和方法,家长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并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完成作业”的结果本身并不是耐受力所应关注的内容。因为,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耐受挫折的能力达到极限,极大的“耐受负荷”便很容易压垮小学生稚嫩的心房,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和抗拒心理,而学生的消极情绪耐受得越久,对数学学习的抗拒力就越大。

三、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耐挫力培养策略

结合情绪ABC理论中的核心观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耐挫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正确信念,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习得学科本质,在一次次勇敢地挑战数学难题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超越”挫折的心理力量,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学生方面:明确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树立挑战数学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小学生因年龄小,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受到“身边人”评价的影响,导致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数学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我的学习主体地位,树立挑战数学难题的信心和决心,不要因教师、家长、同学对自己的否定而轻易对自我做出否定的判断和评价,否则会影响自己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基于耐挫力的种类划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挫折超越力为终极目标,而不应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逆来顺受、盲目苦学的挫折忍受力为育人目标;应重点塑造学生挑战数学难题的勇气和信心,不使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是否已经掌握哪些数学知识点、是否能够“答对题目”上。

例如,在学生学完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求不规则房间面积的问题,在其中隐藏了一个有关空间合理分割的“挑战项目”,而学生之前的面积计算实践都是建立在单一矩形认知基础上的,显然,该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公布后,学生表示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于是笔者为学生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的故事,赞扬其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勇于探索的品质,以此激励学生挑战挫折的勇气,同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事实证明,有了耐挫力的内生力量支持,学生不仅没有被困难压倒,反倒顺利地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笔者带领学生对方法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单个房间面积逐个相加获得总面积;以整个房间所处的大矩形的面积为基础,求出房间之外的规则面积,再通过减法得到房间总面积。这一学习经历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掌握了复杂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战胜困难的可能性,并由此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信念、树立了强大的学习信心,知道遇到其他数学难题时也可以照葫芦画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勇于探索,适当时候可借助集体的力量去攻克难关。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无论多么难以完成的任务,教师都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合适的方式向数学挫折发起挑战。

(二)教师方面: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方面的核心素养。

首先,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引导学生学会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强化学生对数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认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关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在乡镇小学,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很难理解矩形、三角形等图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中,教师将相关的数学图形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操场、花坛、房间、课桌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卷尺和三角尺在现实中展开测量,就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哪里是边、哪里是角以及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复杂关系。

强化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图形认知变得直观、生动。此外,“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包括数字的精确美、图形的结构美、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的简捷美等,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

其次,基于数学学科本质,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正确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很好案例。该案例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现实情境—建模活动—数学建模—实际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多种方式展开建模活动,最后形成几种基本的数学模型,再将相关模型运用于类似情境,从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耐挫力,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着重启发学生在掌握“鸡兔同笼”求解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鸡兔同笼”模型可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学生基于生活认知,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出一系列类似的数学问题,如利用家中的盘子、筷子等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设计问题情境等,成功突破了学习困境,发展了数学思维。这种从“解决问题”向“提出问题”的逆向思维训练,需要学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现实场景设计的逻辑性、数学解决方法的可行性、数量关系的合理性等,相比“答题思维”下的数学学习而言,学生可能遇到更多的挫折,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模型意识和建模思维。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环節突出一题多解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挫折情境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考习惯;还可以专门为学生设置数学学习中的逆境和困境,通过增加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要求来达成,比如多提供一些生活化情境的数学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凝聚集体力量、共同战胜挫折,或者在应用题中巧妙设置一些隐藏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头脑风暴去解决问题,等等。

(三)家庭方面:以家庭为实践场,张弛有度地对孩子进行耐挫力训练

立足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耐挫力应兼顾“知与行”的统一。实践场作为教育管理学概念,是指与“理解内化”相对应的“实践运用”的场所。家庭在充当实践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充分互动的天然条件,即便家长不能直接传授给孩子数学知识,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支持式陪伴,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张弛有度的耐挫力训练。为了使家庭这个实践场持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家长要注意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首先,家长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而不是孩子的“学习监工”。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家长要始终如一地“陪伴”成长,而不是“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避免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适,进而将这种不适情绪迁移到数学课程本身。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数学资质,不要动辄批评,而是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与包容,支持他们战胜困难、莫轻言放弃,甚至可以用“装傻”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探索,当孩子意识到“大人也有不懂的问题时”,很容易激发出潜在的斗志,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父母面前获得“胜利”和“成就”,从而产生出强烈的挫折“抗争力”和“超越力”;在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家长要耐心陪伴,甚至可以帮着敲敲边鼓给予支持,切莫轻易插手逞能,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当孩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挫折时,家长要及时给予激励和鼓励,激励孩子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勇气,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

其次,家长对孩子进行耐挫力训练应张弛有度。家长应与孩子的数学老师加强沟通,适当配合数学老师的耐挫力训练,切忌“拔苗助长”、给孩子购买大量“奥数题”“训练册”等教辅资料,无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对孩子盲目进行耐挫力训练,导致加重孩子的挫败感。

最后,家长要以身示范,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比如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利的情况、生活中遭遇了令自己手足无措的突发性事件等,先用自己不服输、不放弃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再用正面、温和的方式教导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方法。

总而言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耐挫力是可以培养的。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条件优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高度丰富,缺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现实基础,因而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中的耐挫力训练更加重要。耐挫力的培养不是数学教师一人之责,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作用,学生、教师、家长齐心合力,方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使学生可以充满自信地挑战挫折,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岸.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2]刘泽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耐挫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59.

[3]闫爱民.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耐挫力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40-241.

[4]邢方靖.关于小学生耐挫力培养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6):77-78.

[5]刘伟,杨少雄,梁莉,等.改善小学生耐挫力的运动干预实验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105-111.

作者简介:李韦(1976— ),广西兴业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