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奋斗精神是在百年伟大奋斗历史中生成的,在党的自身、国家和世界层面具有三重意蕴。团结奋斗是党的建党治党经验,团结带领人民是党的全面领导基本方式,促进世界人民大团结是党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刘学坤,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研究”(21MLB010)、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习近平关于团结重要论述研究”(B220201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奋斗精神是在百年伟大奋斗历史中生成的,并在党的自身、国家和世界层面具有三重意蕴。追求各领域团结是中國共产党执政的鲜明特色和百年伟业成功的重要经验。“团结”“团结奋斗”“团结带领人民”等表述是党执政兴国和书写党的伟大成就的核心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团结奋斗精神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价值更加凸显。
一、党保持并巩固自身团结统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保持和巩固自身团结的方法,在维护、巩固自身团结统一的百年伟大历史实践中总结了政党团结统一的规律,以丰富实践提炼了政党团结统一的宝贵经验。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和奋斗本色
政治上的团结是党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和能力基础。1938年,毛泽东提出,“经过了十七年锻炼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学到了如何团结自己的许多方法”[1]。党在百年历程中创新性地把政治方向、政治领导、政治根基、政治生态、政治风险、政治本色和政治能力作为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方面,建立起团结统一和保持奋斗本色的实践逻辑和理路,在以党的政治建设保证政治上的团结统一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政治生态,要求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出将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要求党员守住政治关,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2]。
(二)以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推动党的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需要理想信念的保证。思想上更加统一,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是党通过思想建设实现团结统一的历史经验。团结奋斗是衡量组织活力和能量的重要标准。组织建设是党团结统一的实现途径之一。党在百年历程中总结了以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经验,认识到成熟的党中央是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遵义会议前,我们党还不成熟,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没有形成全党的团结统一”[3]。以严明的纪律保障团结,是党的纪律建设中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不断强调加强纪律性对于革命和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认为理想和纪律是团结起来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4]。作风建设是党的自我革命方式,党以钉钉子精神不断推进作风建设,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保持了党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法规制度和风险治理保障党的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需要法规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作为保障。在党的法规制度建设中促进团结,是重要目的之一。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推进依法依规治党,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依法依规治党保证了党的团结。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风险意识的党。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都重视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党的风险和忧患意识,胡锦涛同志提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在防范化解党和国家的重大风险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开展相关问题的风险治理,是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团结事业中始终重视的工作。
(四)以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党内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民主的方法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工作的基本方法。党内民主是实现党自身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落实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了以团结的方式推进党的全部工作。党内民主是通过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实现的,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通过党内民主实现了党的更高质量的团结和壮大。
(五)以党内集中教育和党史教育激发党的团结奋斗
党内集中教育和党史教育是巩固团结统一的重要方式。“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着力解决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跟不上的问题,既绵绵用力又集中发力,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5]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的推进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集中教育是凝聚力量和砥砺团结品格的方式,有助于磨炼党性,提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保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团结。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包括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统一。党史教育使党员准确把握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党紧密团结起来奋斗的历史,是不断形成、巩固团结的作风和传统的历史。
二、党领导人民共同团结奋斗
党的团结统一为人民团结提供了领导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切团结的前提。“实践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6]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奋斗归根结底是为了领导人民的团结奋斗,实现历史伟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是我们有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7]。全党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保证。
(一)党团结带领人民踔厉奋发
团结带领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和党的性质,团结带领是党与人民共同奋斗的基本形态。中国长时期的艰苦革命和对建设的卓越探索,始终是在团结带领人民中实现的,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鲜明特质。依靠人民团结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在革命与建设中培育人民团结,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路径的基本特点。这一过程培育了人民强烈的团结意识,锻炼了人民的团结能力。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探索出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特质,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领导人民的方式,即团结带领。将人民团结起来,领导人民共同奋斗,在奋斗中不断提升人民团结的质量和程度。团结带领是未来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二)以经济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激励和保障人民团结奋斗
经济成就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解决人民团结中的问题,通过发展巩固人民的团结。经济成就凝聚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保证经济成就是促进人民团结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团结的制度实现形式,体现着人民大团结的精神,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人民的团结。党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等途径巩固和保障人民团结。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团结的重要保障。
(三)以精神文化和人民美好生活促进人民团结奋斗
精神文明建设是巩固人民团结的基础性工程。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党通过不断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为人民团结提供柔性保障,并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培育团结奋斗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现实出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不断把握美好生活的时代特质和人民要求,以美好生活愿景引导人民团结,以美好生活的实现维护团结。同时,以美好生活实现的全面性和公共性将团结融入美好生活的内涵和标准之中。
(四)以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巩固人民团结奋斗
党不断创新解决突出矛盾的方式方法,重点解决复杂矛盾,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不断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建设,推动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不断凝练“枫桥经验”等社会治理经验,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方面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强调信访制度、协同性的调解工作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危机干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等,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团结中的作用,以巩固人民团结的社会根基。
(五)以反对分裂及缩小差异促进人民团结
分裂是团结的敌人,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党以法治手段和斗争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分裂国家的行为,并通过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措施团结台湾同胞。党提出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协调、平衡和均衡是党促进平等和团结的重要目标追求,缩小差异是新时代党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自觉追求。通过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民的收入差异等,有力地促进人民的团结。
三、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团结
中国共产党倡导全球团结,通过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反对破坏团结的行为,党的团结奋斗精神正形成更加重要的世界影响,推动着人类团结的实现。
(一)以丰富的合作促进国际团结
以国际合作促进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国际团结伟大实践的基本逻辑。“加强团结合作”和“深化团结合作”是党的对外工作中的关键词。在合作中构建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建构团结的动机系统,并在合作中探索形成团结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体系。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員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提出,要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揭示了以合作促进团结的国际团结规律。
(二)以凝聚共识促进国际团结
广泛凝聚共识,是党在推进国际团结中一直倡导、推动和实践的目标。在国家层面和民间层面广泛凝聚共识,能够增强互信,促进国际团结。同时,强调国际组织在凝聚共识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二十国集团包含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应该在凝聚共识、动员资源、推动合作上发挥引领作用。
(三)以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促进世界人民大团结
文明交流互鉴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促进国际团结中能够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0]。民间外交具有形式多样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多渠道的民间外交能促进民心相通,不断扩大世界人民的友谊,促进国际理解。民间外交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
(四)基于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人类团结共识
我国倡导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促进人类的团结。强调全球治理要依据规则和共识,推动弥补国际社会的治理赤字,强调国际社会在困难和危机面前要团结一心。倡导不断探索新型安全之路,维护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11],这是中国共产党提供的促进世界团结和人类团结的宝贵方案。
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精神存在于不同领域和层面,但根本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团结奋斗精神和思想体系。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化,为新时代的中国和现代世界提供了团结智慧和方案。在现代化新征程和人类社会现代问题挑战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奋斗精神是党的团结统一精神保障,是国家治理方法论的精神之源,为世界团结提供了中国价值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5.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外文出版社,2022:49.
[4]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6.
[5]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6]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10.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
[8][9]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1).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
[11]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责任编辑: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