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西班牙政府积极响应,很快就开通了浙江义乌至马德里的中欧班列,整条线路贯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方便了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货物运输,而且极大促进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經贸发展。不久前应一位多年前结识的西班牙朋友之邀,我走进这趟中欧班列的欧洲终点站马德里,发现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人文情怀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都市。
王室宫殿——恢弘精美的“石书”
西班牙王宫是马德里最宏伟精美的建筑,与法国凡尔赛宫与奥地利维也纳王宫齐名,是欧洲第三大王宫,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王室宫殿之一。其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在于,现在法国、奥地利政体已经改变,凡尔赛宫、维也纳王宫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博物馆,而西班牙王室仍在,王宫在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同时,还是王室举行各种庆典以及从事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等重大外交活动的场所。
西班牙王宫位于马德里曼萨莱斯河左岸的山岗上,整个建筑用灰白色花岗岩筑城,结构融合了西班牙传统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王宫正门的一二层各矗立着4根圆形立柱,它们虽粗细不一,但根根圆润挺拔,给人一种雄浑的力量感。王宫外墙面和门楣窗楣上镶嵌着形状各异的浮雕,有花纹图案,也有人物造型,每一个雕刻都雕功细腻,立体感十足,整幢建筑看起来既庄严肃穆又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
驻足这古老的建筑前,我突然想起了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的一段话: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西班牙王宫,很好地诠释鲍列夫的观点,面对它,人们除了获得美学意义上的满足,还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印痕。
塞万提斯纪念碑——深深缅怀文学巨匠之地
欧洲国家素以广场众多著称,西班牙也不例外,大大小小的广场很多。离开王宫,我来到了西班牙广场,这个广场虽以国家名字命名,但面积不大,倒像一个漂亮的花园。广场由许多大树合围而成,这些树木枝繁叶茂,硕大的树冠就像一个个张开的遮阳伞,烈日当空时,将炙热的阳光阻挡在外,为人们提供着大片阴凉。广场中间是个长方形大水池,池水清澈静怡,宛如一面铺陈在大地上的镜子,将周围景物“拷贝”其中,若隐若现的倒影颇具诗情画意。
水池尽头是一座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塞万提斯纪念碑。塞万提斯生于1547年,卒于1616年,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堂吉诃德》,此书面世几百年来,几乎被翻译成世界上所有文字广为流传,书中主人公堂吉诃德与仆人桑丘的形象给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几年前在诺贝尔评选机构组织的一次评选中,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举超越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夺得了“世界最佳小说”的称号,因此,塞万提斯在西班牙人心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
一种情怀、一种文化
在马德里逗留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还有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最贴切的就是——悠闲。
西班牙人的生活习惯很特殊,普遍喜欢晚上晚睡,早晨晚起,周末和空闲时最大的爱好是下午找一家咖啡店,或一个人点上一杯咖啡,静静地放飞思绪,或约上几位好友,在咖啡那淡淡的清香中谈天说地、倾诉心声。在马德里,各种规模的咖啡店随处可见,每家生意看起来都不错,而且很多咖啡店设有露天坐席,专为那些喜欢宽松氛围的人服务,客人落座后只招呼一声,服务员就会拿着咖啡和鲜牛奶壶来到你桌前,先娴熟往咖啡杯里倒上咖啡,接着客气的询问你加多少鲜牛奶,得到答复后按你的要求倒入鲜奶。朋友说,马德里许多人特别喜欢这种露天咖啡座,常常沐浴着轻柔的微风一坐一下午,任凭时光流逝,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
除了慢饮细品咖啡的状态,当地人吃饭耗时的长度也令我佩服不已,他们吃的好像不是饭,而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