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2023-05-30 13:31:06陈邮宇谢仁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居民

陈邮宇 谢仁生

摘 要:“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近千万贫困户成功迁入各地的易地扶贫安置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扶贫后续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安置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居民自身思想习惯难改、社区共同體意识缺乏与教育机制尚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当前安置社区的建设与治理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开展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居民素质、培育社区风尚、强化主流思想起着重要作用。以易地扶贫搬迁为视角对社区居民思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路径选择,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而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近千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搬迁,移民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搬得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十三五”后,“稳得住”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工作重点。“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1]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强化社区治理、促进社会融入,是“稳得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帮助居民适应社区生活、提升居民文明素质的有效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提升移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大多来自偏远的山区,生活环境的巨变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往往导致不适和隔阂的产生,移民群众自身浓厚的乡土习性也会加深社会融入难度。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改正过去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养成的不文明行为习惯;有助于引导人们认识且认同为了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所有居民都应遵守的社区规则。了解这些准则有益于加速社会融入,进而促使移民群众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社区生活的公共意识和行为习惯,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提升社区整体道德风尚、塑造友爱社区环境的必要途径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村镇、县市,在生活习惯、文化风俗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移民群众在人际关系重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利于和谐社区建设。

通过创设交流情境、举办集体活动等形式展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准确把握活动契机进行居民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居民相互分享原住地的风俗习惯,交流各自的生活日常、兴趣爱好;引导居民尊重他人的文化风俗,提倡社区生活中的“求同存异”;培养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使其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发展需要每位居民共同努力”;向居民解释社区规则、科普法律知识,培养和增强居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这样的教育一方面能帮助居民们相互了解、迅速熟络,更快完成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另一方面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交往,创造安定有序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整体的道德风尚。

(三)是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助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层实践

当前处于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状况和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思想的流行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影响。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密切联系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挥党的执政优势的基层阵地,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2]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很多居民对党的思想纲领、方针政策缺乏了解,所以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必要性。首先要加大对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社区主流意识形态;其次要积极主动帮助居民理解与其利益相关的政策规定,将密切联系群众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明社区的形成有赖于每位居民的道德素质,而个体文明素质与社区道德风尚的提升最终都指向助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事业在基层的实践。

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旧的思想行为根深蒂固,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落实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间较短,很多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居民刚搬到社区安置点不久,正处于新的生活环境调适时期,思想行为尚未完全转变。思想上,一方面受小农思想和偏远农村封闭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搬迁居民存在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守旧思想和遇到困难不主动解决的“等要靠”思想。持有这类思想的人虽然生活在城镇社区中,心理上却难以认同自己的居民身份,对于社区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性较低,致使居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受限。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移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和思想素养相对较低,缺乏适应社区生活的文明意识,也使他们在理解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行为上,由于过去长期在缺乏规则约束的农村生活,部分居民养成了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儿童随地大小便等不良生活习惯[3]。这些习惯在部分上了年纪的人身上更为明显,他们在农村生活的时间长,对于城镇生活的规则不理解或是拒绝遵守,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部分居民身上往往很难取得明显成效。

(二)原有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社区共同体意识缺乏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地方,易地搬迁打破了他们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搬迁后新的人际网络尚未建立,短期内隔阂与疏离感无法消除,社区共同体意识培养困难。传统乡村社会信任的基础由熟人社会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维系,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以契约和公平为基础的普遍信任尚未建立,与原先的共同体相比较,其呈现出的是一个“碎裂的社会”[4]。

集中安置可能使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差距较大的人居住到同一社区里,这些差距使得居民们在思想意识上很难达成统一。部分适应新环境较慢、保留着过去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居民难以得到社区共同体的认同,容易引发心理压力,对未来的社区生活产生消极预估。此外,有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居民来自数个村庄,搬迁后原有的一部分关系网络在新社区得以延续,来自同一村庄的几户居民可能团结成小集体,使社区呈现出一个内部包含多个局部“熟人社会”的异质性特征[5]。在社区文化环境尚未建设完善、新的文化认同还未树立时,这对于社区居民间关系网络的建立与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尚不完善,教育成效受限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近几年才集中大量形成,发展时间较短,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不够完善,教育内容单一。由于扶贫搬迁社区大多正处于建设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事务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居民展开内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只简单将与居民利益相关的政策传达给居民。教育方式形式化。“在社区教育意识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影响,安置点社区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社区教育意识的缺失,使得社区教育流于形式。”[6]或是简单粗暴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灌输等同起来,不去探索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教育方式,仅以思想的自上而下灌输为主进行单向说教,忽视建立交流互动机制在改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教育队伍不健全。一是社区人手不足,部分扶贫搬迁社区居民众多,但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少,难以分划出专门的人员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二是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工作人员本身文化水平和思想素养不高,难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利用程度有限,如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优秀个体的模范作用、社区组织的引导作用等发挥不足。

最后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足。一般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加速居民社会融入的作用,因此社区管理者更多关注居民表露在外的言行举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以其教育功能为重点展开,从而忽略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由于这些问题与不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发挥受到一定局限。

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策

(一)加强社区道德文明教育,促进居民全方位的社会融入

1. 以文明意识的形成为基础

贫困户搬迁到扶贫社区后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过去形成的某些行为习惯与新的生活环境不匹配。如垃圾处理习惯,在落后偏远的村子里很少有人会因为随手扔垃圾被指责,自然也缺乏垃圾应该分类并放到指定地点的意识。搬迁到社区里后,居民的部分行为习惯会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但是由于缺乏道德认知与文明意识,他们自己很难认识到这点。因此,扶贫搬迁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增强居民道德认知、培养居民文明意识开始。

首先要增强对社区学习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教育、学习教育对居民未来生活的影响作用等,以争取更多居民的认可与主动配合,调动起居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区规则等的学习教育,在基本素质、思想观念、法律常识、道德常识等方面增强搬迁群众的社会认识[8]。意识的形成以获得认知为前提,加深居民对社会公德等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居民文明意识的培养。最后要通过反复的教育引导与社区规则的约束促使居民逐渐转变过去的生活观念,构建起新的生活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适应新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文明意识,达成思想融入,为往后的生活和工作筑基。

2. 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目的

加强对居民的道德认知教育与文明意识教育最终是为了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文明规范。为此,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作人员要采取适宜的措施帮助居民在实践中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社区干部应结合社区环境和社区居民的实际状况,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的内容以社区守则的形式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普遍认同且自觉遵守的行為准则;为提高社区守则对居民的约束力、影响力,还可以和居民共同商讨、制定出社区守则遵守的奖惩制度。以半强制性的规则对居民的言行举止施加一定程度的外部压力,有助于促使居民在较短时间内改正不文明的言行举止。

此外,要积极开展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居民的文明意识和践行意识。如评选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的活动,既是对当选者文明言行的肯定,又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居民向其学习。或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加深人们的印象。还要将道德文明教育与居民自身利益相结合,如以真实的车祸案例引导居民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等,以此鼓励居民主动学习,促进行为习惯的融入。

3. 以心理融入与否为评判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有少部分居民在行为习惯上很快适应了社区环境,但他们对搬迁后的生活满意度不高,有的甚至产生后悔心理,想要搬回到农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部分移民群众的心理始终难以真正融入新的环境,“社会融入是一个动态、渐进式、多维度、互动的概念,融入过程中心理融入才是最重要的。”[9]只有思想、行为、心理各个维度的社会融入都完成,居民才能真正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安居乐业、共建和谐社区。是以社区工作人员要着重关注居民的心理融入情况,将心理融入作为判断居民社会融入程度的最终标准。

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居民的交流沟通。心理融入困难可能缘于他们对社区的规则、管理、环境等存在一定的不满情绪,要通过主动交流了解居民的心理变化和想法需求,并关注个体差异,对不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还须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中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居民以合理方式积极主动地表达个人诉求、意见建议等,若合理诉求得到满足、正当意见能被听取,将对推进居民的心理融入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落实文化建设工作,强化社区主流思想与共同体意识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缺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在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居民来自不同的村子、乡镇,在过去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对当地文化风俗的认同感难以消除,当地的文化风俗对其思想行为方式的影响更不会凭空消失。要使居民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应通过创建文化环境和加强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对居民施加新的文化影响。

1. 协调推进社区文化环境建设

文化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入城镇“安置”社区后,生活生产空间的巨大变化会带来诸如生计空间遭受挤压、社会网络空间断裂、文化心理空间弱化等困境[10]。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必须不断推进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和社区风气,以确保对居民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要同居民一起建设社区的外在文化环境,包括社区整体容貌、休闲娱乐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公共文化设施等。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准确抓住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规划能满足需求的场地、设施等,又要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作出文化环境建设上的创新,以便于后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内在文化环境建设,如社区规章制度、道德观念、人际交往状况、社区风气等。其中,社区规章制度能反映社区的文化风尚、精神面貌,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因此,要制定出符合大部分居民诉求、体现文明民主的社区规章制度,并督促居民严格遵守。此外,还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居民生产生活、人际交往行为的引导,保障社区文明和谐风气的形成与保持。

2. 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

优秀文化对人有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宣傳教育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下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11]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居民逐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居民在生活实践中贯彻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其次要结合社区实际落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宣传教育。如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通过举办节日晚会、科普节日知识等活动形式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红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再次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宣传教育。以党史教育增强居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历程的了解,深化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认同。最后要重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并鼓励居民参与多样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形成、筑牢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三)着力完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成效

1. 优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建构

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避免单一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明素质教育,旨在改掉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符合社区要求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二是遵纪守法教育,使居民了解社区规则和常见的纪律、法律知识,培养守法意识和遵纪行为。三是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居民形成对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确保社区主流思想的正确性和积极性。四是社区共同体意识教育,意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共创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教育方式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群体在思想素质、理解能力、接受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使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效果,应“关注居民个体差异,推进分类思政教育”[12]。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常住居民一般是老年人、儿童,以及为了照顾他们而留在家里的妇女,这部分居民中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理论灌输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他们更适合采用诸如实践锻炼、榜样示范之类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持续关注居民的思想状态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加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缓解“人少事多”的状况,分出人员专职管理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增强其专业性;明确规定管理、实施等环节的责任,完善各个环节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2. 充分开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教育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推动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其一要充分开发社区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社区内的主体资源、文化设施、风俗习惯等。强调发挥社区各个教育主体,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其他组织机构、社区模范个人等在居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创新组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社区的图书馆、儿童学习室、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起来。全面了解居民原住地的风俗习惯,从文化风俗里凝聚出具有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根据这些风俗习惯设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其二要灵活利用社区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上级政府部门根据社区实际共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评价机制,共同拟定教育方案。与物流公司、其他社会组织等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为社区居民创造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与所在地区的高校加强合作,既能利用高校中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能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校外实践锻炼的机会,实现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共赢。

3. 强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更好适应社区生活。但从更深层次来看,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教育性工作,更发挥着推动社区治理向好发展的重要功能。

在实施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将社区治理融入其中。为此,不仅要切实提高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习惯;倡导诚信友爱的人际交往,鼓励共建和谐社区。更要重视居民的思想、心理变化,对消极者给予及时的帮助;关注社区网络和舆论走向,掌握居民对网络信息与社会舆论的反应,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情绪疏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想与行动共育、线上和线下共管的方式,有效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2/25/c_1127140240.

htm.

[2] 黄世虎,张子悦.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资源:概念、特征与开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133-137.

[3] 刘升.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94-100+165.

[4] 孙远东.社区重建抑或国家重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公共治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67-72.

[5] 吳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6):94-116.

[6] 刘琼.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研究——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M市的调研[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3):111-115.

[7] 陈爱华.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社区管理服务中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青年,2020(1):178+181.

[8] 张铁军.生态移民如何实现社会融入[N].中国民族报,2013-03-29.

[9] 刘东美,沈最意.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9):272-273.

[10] 李晗锦,郭占锋.移民社区空间治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人民长江,2018,49(17):107-112.

[11] 张志杰.谈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长江丛刊,2021(3):150-151.

[12] 吴雨星.新时代推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21,39(1):96-1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早期传播的文献搜索、整理与研究”(22XJA710004)

作者简介:陈邮宇(1996- ),女,四川泸州人,遵义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谢仁生(1969- ),男,江西吉安人,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居民
大山里的居民(中国画245cm×120cm 2020年)
关东学刊(2022年6期)2022-12-28 14:23:38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6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