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云南罗平油菜花田
藏地油菜花海
油菜在我国分布很广,从东南到西北,从平原丘陵到高原都有它的踪迹。根据播种时间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相应的,开花时间就是春天和夏天,所以每年都会上演从南到北、从初春到仲夏的花海接力。
元旦一过,油菜花在我国南端的两个宝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就开始崭露头角;早春二月,云南罗平坝子里的油菜花就开始争奇斗艳了;三月贵州安顺的油菜花田也不甘落后,化身为当地最诱人的一道风景线,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都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满目金黄、铺天盖地地闯入视线,漫山遍野的金黄,映黄了天际,与红土地、黑岩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看过一眼便永难忘怀。
而到了三月中旬,中国面积最大的油菜花海,在长江流域蔓延,涌现出众多“美丽乡村”的图景。
四川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油菜种植区,春天那大大小小的坝子上开满油菜花时,盆地就变成一个“金色的巨碗”。特别是川西坝子里的犍为嘉阳的小火车,每年菜花季,冒着蒸汽的小火车“哐当哐当”地消失在花海里,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似乎穿越了一般。
顺着长江往下,到了黟县、歙县、婺源等古徽州一带,油菜花好像突然收起了大面积扩张的野心,心甘情愿的当一个配角,妆点着中国人心中的诗意乡村。那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海,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得每一个逃离纷繁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别以为到此就结束了,油菜花的“征途”继续往北、往西的方向行进。《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他的家乡江苏兴化也是油菜花的天堂,不过这里的花田不同于其他地方。兴化的油菜花是种在四面环水的“垛田”上,而且这些垛田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垛田星罗棋布,好似万千小岛浮于水面。真所谓“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荡舟其间,就如画中游。
看完江南,再到江北的“陇上江南”——甘肃陇南,清明前后,陇南境内白龙江沿岸油菜花进入盛花期。放眼望去,竞相绽放的油菜花与村庄、蜿蜒的公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日画卷。这仿佛是江南花海的最后余音。罗平坝子到处都是油菜花的海洋每当清明前后,兴化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麗画。
每当清明前后,兴化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
罗平坝子到处都是油菜花的海洋
每当清明前后,兴化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
然而,并不是,因为稍后在汉中盆地,油菜花也开始肆意绽放。汉中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广种油菜。每年春天,整个汉中盆地一片金黄,山川、村舍、河流、道路皆融入油菜花海之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置身一望无垠的花海之中,一簇簇、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当时间来到夏季,油菜花的“征途”还没有结束,它正在向着高原、雪山和大草原进发。所以此时青海门源成了夏季油菜花的高光时刻,高原上的油菜花少了以往的“小家碧玉”的感觉,多了一种大气磅礴。
在高原的蓝天白云和祁连雪山的衬托下,门源油菜花沿浩门河两岸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慨叹,像一幅巨型画卷,近百万亩的大色块简单构图具有十足的西部风味,铺天盖地的霸气给人丰富的遐想。
最后,油菜花来到很多人朝思夜想的大草原——呼伦贝尔。七八月的油菜花把绿色的草原染成了黄色,天与花相连,山丘起伏交错,大地像音符一样跃动。
或许在更高、更北的地方,油菜花还有零星开放,但大面积的盛放已经接近尾声。这一场持续大半年的上亿亩油菜花的旅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谢幕了。
虽然众人被油菜花的颜值所折服,但“美”绝不是油菜花的全部。而且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油菜的故事。
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已经碳化的油菜籽残骸;而在陕西半坡遗址中,也发现了油菜籽,距今6000多年。虽然油菜籽早已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叫芸薹菜。不是为了榨油,更不是为了观赏,而是被当成蔬菜食用。或许正因为此,芸薹家族成员的构成竟然都是“菜”。“大哥”是大白菜,就是“百菜不如白菜”的大白菜;“二哥”叫芥菜,就是广东人餐桌上的常客“清炒芥菜”的芥菜;“三弟”叫甘蓝,大江南北中国人常备蔬菜。
到了宋代,人们才开始为了榨油而种植油菜。为什么?
笔者有个大胆猜测。宋代制铁业发达了,百姓开始用铁锅做饭,这时候“炒菜”这种烹饪方式兴起。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有小公爷齐衡为了讨母亲平宁郡主的欢心,特意从樊楼请了著名的厨子沈大娘子来府里做菜。齐衡说这位沈大娘子会一种介于蒸和炸之间的一种烹饪手法,叫做“炒”。可见,此时炒菜开始深入人心了。烹饪方式的改变,导致食用油用量的增加,所以此时芸薹菜的功能多了一种,那就是榨油。
明清以后,油菜种植面积大规模扩张,油菜也成了重要的油料作物。现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油菜生产国,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
每到春季油菜花开,“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旖旎景色令许多中外游客和文人墨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