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欣 刘道梁
伦理学是关乎人的存在及其幸福的学问,历史时空观念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时空及其价值观。前者侧重研究人的道德存在,后者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存在与历史价值。本文试图以伦理视角解释人的历史存在,引导读者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的伦理属性,打通历史学科素养与伦理学的理论联系,明白时空素养的意義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历史自觉。
一、时空观念的背后是历史的真理及其价值
价值是伦理学元概念。历史价值存在于客观历史过程,存在于解释主体的认识之中。[1]
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获得历史价值素养。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时空是历史中人的实践的时空,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学生要理解人类过去的实践,树立责任担当,教师运用史料,创设恰当呈现当时自然时空和社会历史时空情景,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实践,在情景探究中感受时空中人的历史任务与价值追求。
以《五四运动》为例。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青年学生的觉醒助推了工人的觉醒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与工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作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中闪耀着爱国光辉的浓重一笔。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五四精神,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将本课主题设置为“少年强则国强:五四青年翻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篇章”,三个子目分别为“国耻少年怒: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初领航:五四运动的扩大”“革命新转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子目“国耻少年怒”中,结合初二学生的学情,教师播放了截取自纪录片《档案:一战大国兴亡录4》的1分钟视频片段,带领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中国派遣华工参加并在一战中取得战胜国地位的史实,呈现以下三则材料组织学生展开了问题探究:
材料一:一战的爆发,为中国谋求改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中国的精英们认为,如果中国加入一方,并成为战胜国,那么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从而挽回半个多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国与其它国家享有平等地位。
——根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整理
材料二:按大会所接受的民族自决和领土主权完整等威尔逊的原则,中国有权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他的辩词“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轰动了整个巴黎以至欧洲。
——摘编自《顾维钧回忆录》
材料三: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思考1:请概括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背景。
思考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诉求?诉求得到满足了吗?请概括五四运动爆发背景。
通过视频素材,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派出大量华工支援协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立体时空框架被迅速搭建了起来;通过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国人对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并收回合法权益的期待,与列强罔顾中国人利益,弱国无外交的残酷史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为青年,学生在探究中真切感受到1919年青年学生的强烈落差和随之而来的愤慨。
通过“五四运动”的教学,学生明白的历史真理及其价值是: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不仅自觉肩负起了争取国家主权的历史任务,他们的行动也展现出了中国青年对民族独立的追求。
二、时空观念背后是不同阶段的应该和需要
伦理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我们应该干什么”和“我们需要关注什么”。[2]“应该”是历史发展的底层密码,而“需要”则是历史发展面向未来的持久动力。人们更多地关注“应该”而忽视“需要”,容易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缺乏对未来的瞻望是危险的。历史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应该”,也应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时空观念的培养容易被误读为在课堂上盲目插入大量时间轴、地图,组织学生记忆历史时间空间事实。“知道时空事实”仅为时空素养的最浅层的追求,在把握时空事实和发现时空联系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合理性解释,形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才是时空素养培养的深层意义。因此,在大概念统合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从而深度理解历史时空的“应该”和“需要”才是时空观念培养的应由之路。
以李莉老师执教的“近现代中国救国梦、兴国梦、强国梦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复习课为例。该课时间跨度极大,涵盖了自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国当代一百余年的历史时空。长达一个世纪多的历史实践,中国人应该要做的是什么呢?答案很明了,即救亡独立以获得民族解放。为了使学生获得该认识,李老师在课程之初便展示了一幅自鸦片战争至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的时间轴。该轴跨时长,但事件铺陈简洁,主要包含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抗日战争,且时间轴高度凝练了各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特征,为本课往后的学习作出了清晰宏观定位,总领全课。在内容选取上,本课轴聚焦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实践,抛却了同时期诸如列强侵略史等的内容。通过表格归纳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堂快速梳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探索的基本史实,学生逐步掌握中华儿女探索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样的情景文本的铺设,学生自然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价值判断,即应该救亡图存、完成民族独立。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应该”。那近代中国实现了独立,就万事大吉了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推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如此,学生对“历史呼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就自然生成,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做好了铺垫。新课程的特点在于大概念统领下课程情景化范式与内容结构化表达。李老师把整节课拆分为“革命·救国梦(1921—1949)”“建设·兴国梦(1949—1978)”“改革·强国梦(1978至今)”三个小主题。这样便清晰地让学生懂得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兴国和强国,并以此实现民族复兴才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需要”。
三、结语
时空观念素养目标可使学生深刻体会掌握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素的重要性,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意识地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理解和分析。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渗透,不但面向过去,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更面向未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当下,形成深刻的历史自觉,认识奋斗的意义与价值,积极投入到现在和未来的建设中。
【注释】
[1]在价值哲学中,价值的概念有三种观点,即超自然法则说、客观自然法则说和人的主观情意说。本文主张第三种说法,历史价值源于历史解释,解释的主体是人。参见[美]雅克·蒂洛等著,程立显等译:《伦理学与生活》(第九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15页。
[2]邓安庆主编:《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