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霄
关键词:比较艺术学;奥菲欧;蒙特威尔第;鲁本斯
一、神话“奥菲欧”在音乐与美术中的生存环境
作为艺术创作母题的“奥菲欧”,是指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二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无论呈现为音乐或美术,还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这一神话本体的内核。在神话故事的传播和传承中,关于故事的情节也衍生出诸多版本,目前研究显示,最早的记载是来源于一位古希腊的抒情诗人伊比库斯①,比较广为流传的版本大致是:奥菲欧是太阳神阿波罗和缪斯女神的孩子,他在音乐和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在一次聚会中,他遇到了自己的挚爱——优丽狄茜,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举办了婚礼。然而就在举办婚礼这天,优丽狄茜被灌木丛中的毒蛇咬伤,当场倒地死去。痛失爱人的奥菲欧于是决定去地狱中找回优丽狄茜。奥菲欧来到冥界,用歌声打动了冥王哈迪斯和冥王的妻子冥后珀耳塞福涅,他们同意了奥菲欧的请求复活优丽狄茜,但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奥菲欧在带着优丽狄茜走出冥界大门之前绝对不可以回头看她。就在即将成功之际,由于奥菲欧不放心优丽狄茜的安危所以忍不住回头偷看,破坏了和冥王的约定,优丽狄茜瞬间被黑暗吞噬重新跌入了冥界。最终,痛失挚爱的奥菲欧只能独自返回人间。
(一)音乐呈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所创作的歌剧《奥菲欧》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蒙特威尔第创作《奥菲欧》时,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上选用五幕戏的形式呈现,每一幕都分别演绎故事发展的一个阶段,可以看出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整部歌剧共有五幕,首先是由演员通过宣叙调的形式来告诉观众,今天所有人相聚于此,是为了见证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爱情故事。开场首先是由铜管乐队演奏的托卡塔(见谱例1),并进行了两次反复,同時在反复中插入了一段利都奈罗②。
第一幕故事从二人的婚礼开始,众人载歌载舞,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出场后,二人用音乐诉说着对彼此的爱慕和誓言,奥菲欧是通过一首“天上的蔷薇,人间的生命”(Rosa del ciel,vita del mondo), 而优丽狄茜也回应着爱人,唱出了“我是多么欢快,不能言说”(Io non diro qual sia nel gioir),整个场面一派温馨祥和的气氛。
第二幕由婚礼结束后的场景展开,奥菲欧与牧羊人躺在树下休息,奥菲欧讲述着新婚宴尔的幸福。突然,一位女信使跑来告诉众人优丽狄茜被毒蛇咬死了,众人共同唱出了一首悲伤的挽歌“啊,悲惨、苛刻又残酷的命运”(Ahi,caso acerbo),在极度悲痛中,奥菲欧唱出了“你的死,让我的生命无从寄托”(Tu sei morta,mia vita)并决心去冥界找回优丽狄茜,在精灵和牧羊人们的悲痛叹息的合唱中结束了这一幕。
第三幕中,奥菲欧在希望女神的鼓舞和帮助下来到了冥府,但却被冥河挡住了去路,冥河的船夫卡龙蒂拒绝载奥菲欧去往对岸,奥菲欧便通过音乐来打动感化船夫,于是唱出了著名的“非凡的精灵啊”(Possente spirto)(见谱例2)。终于,冥河的船夫被他的音乐催眠了,奥菲欧成功渡过了冥河。此时,远处传来幽灵们的歌声,他们唱着“人的努力不会白费的”,歌声在冥河上回荡。
第四幕是整部歌剧剧情的高潮,奥菲欧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冥王的面前,然而冥王并不愿意释放优丽狄茜,但奥菲欧用他的歌声打动了冥后。于是,在自己妻子的恳求下,冥王最后答应了奥菲欧的请求,但也提出了条件:在穿过冥界之门前奥菲欧绝对不可以回头看优丽狄茜,否则她将会重新跌入冥界。于是,二人踏上了返回人间的路途,可惜最终他没有忍住回头看了一眼,优丽狄茜立刻如冥王所说的跌入了黑暗中。优丽狄茜一边不舍地与奥菲欧诀别,一边深情地唱出了“啊,那甜蜜又心酸的模样”,渐渐彻底消失在黑暗中。接着一段间奏之后,是精灵们的合唱,感叹奥菲欧虽然战胜了地狱,却输给了自己。
第五幕故事便进入了尾声,此时的奥菲欧彻底失去了挚爱,他的父亲阿波罗不忍看见他终日郁郁寡欢,于是便向奥菲欧发出邀请,让他随自己一道前往天堂,于是便有了奥菲欧与阿波罗的二重唱“边唱歌边升天”。同时,牧羊人一起唱起“去吧,奥菲欧”为太阳神和奥菲欧送行,并插入了一种三拍子的摩尔舞曲③。最终,奥菲欧到达天堂,歌剧也在合唱中落幕,全剧终。
(三)美术呈现——鲁本斯的画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作为弗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鲁本斯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可谓是久负盛名,这不仅得益于他出色的社交天赋,更是因为他超高的绘画技巧,集巴洛克风格和手法主义于一身。他的绘画中往往将对人物肉体的描绘与生动的动作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戏剧性与现实性相融合的风格,同时丰富多样的绚烂色彩也使得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通过鲁本斯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到巴洛克美术的核心部分,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完美地向世人呈现出属于巴洛克美术的动感与韵律。
在鲁本斯的这幅《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见右页图,画家选择的场景颇具意味,可以看出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奥菲欧已经来到了冥府见到了冥王和冥后,并带走了优丽狄茜。
在构图安排方面,他的人物安排可以看作是一种中心集中的对称式构图,辨认出画面中从左到右分别是奥菲欧、优丽狄茜、冥王哈迪斯、冥后珀耳塞福涅,在左右的对称构图中,左边是奥菲欧夫妻二人,右边是冥王和冥后,在人数、性别甚至关系上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称平衡。同时,画面中的直线与曲线之间相互交汇抵消,使线条之间形成了微妙的视觉平衡。不仅如此,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奥菲欧和冥后的视线都看向左边,而冥王和优丽狄茜的目光则看向右边,这使得原本对称的画面内容变得更加紧凑,视线的相互交织引导着观者的观看视角,同时也仿佛描画着各个人物之间的交互,让整个画面更富于运动性。
在造型手段方面,鲁本斯一如既往地描绘出健壮的肌肉和裸体,尤其是在画面中处于明亮位置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借由充满动感的动作来充分地展示人物的肉体是鲁本斯绘画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鲁本斯的造型重点放在了形状而非线条上,不同于对轮廓线的勾勒进而完成绘画,而是借由块面的涂绘来加强光影明暗的对比。
在色彩关系方面,这幅《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首先给予观者的感受是大块面的明暗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两个大的板块,分别是画面左边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所处的“明亮”的区域和冥王与冥后所处的“黑暗”的区域。这二者之间的对比同时也昭示着整个故事中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希望拯救优丽狄茜的奥菲欧一方和不愿意释放优丽狄茜的冥王哈迪斯一方。不仅如此,除了大的块面之间的对比以外,块面之间的元素也蕴含着黑白对比关系,尤其是身披白纱,位于整个画面中最明亮部分的优丽狄茜与一袭黑纱的冥后珀耳塞福涅。
二、两部“奥菲欧”艺术作品的共性探索
虽然艺术语言大相径庭,但两部以“奥菲欧”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存在着其内在的共性,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元素的分析,运用跨学科的视域和观看,进而总结和归纳出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联系。对于更好地探索各个门类艺术之间的边界,拓宽各门类艺术自身的内核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巴洛克艺术思潮的共同体现
蒙特威尔第生于1567 年,逝世于1643 年,这部歌剧《奥菲欧》创作于1607 年;鲁本斯生于1577 年逝世于1640 年,这幅画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创作于1638 至1640 年之间,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均生活在文艺复兴末期到巴洛克早期的这一时间段,而这两部作品均创作于文艺复兴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并且都是在艺术家自身风格已经相当成熟之后才诞生了自己的创作。巴洛克艺术注重作品的戏剧性,强调艺术的运动和变化,这一时代性的艺术思潮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能够找到鲜明的例证。
歌剧《奥菲欧》中,蒙特威尔第在整部歌剧里都使用了连续不断的音乐,包括独唱、合唱和器乐,一直持续到歌剧落幕,而这种音乐赋予了整部歌剧极强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动力。在一开始,作曲家选择用铜管乐的旋律烘托出欢快热烈的气氛,C 大调的调性配合四拍子的节奏,音乐线条流畅明朗,连接出女神清澈动听的人声旋律。歌剧中有从对唱过渡到大合唱的部分,这里通过旋律的衔接让音乐没有中断的感觉,也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加完整,层层递进式的旋律也将剧情一步步地推向高潮。在合唱中,合唱的演员不是单纯站定不动的,而是同样加入了手势、眼神等肢体动作,从而能够和主人公进行互动来更好地表达情感。歌剧的每一幕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使得整部歌剧越发趋于完整,并且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戏剧性。
鲁本斯的一生几乎都在追求巴洛克艺术的美,巴洛克风格也在鲁本斯的绘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这幅《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鲁本斯用色彩的把握、明暗的对比、线条和块面的运动来描绘出整个故事中最具有戏剧性的瞬间:奥菲欧拉起优丽狄茜要走,优丽狄茜回头看向冥王和冥后微笑,冥王满脸诧异地看向冥后,冥后则似是在平静地诉说。整个画面中的四个人都有着极强的运行性和戏剧性。可以看出,鲁本斯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把握得淋漓尽致,那种极强的运动感,极具夸张的装饰,充满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构思以及戏剧性的手法都在画作中表现了出来。
(二)艺术创作的“人文性”觉醒
蒙特威尔第和鲁本斯同样都是从文艺复兴晚期走向巴洛克的艺术家,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对他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横跨两个艺术时期的艺术家,人文主义对他们的冲击和改变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便是“人文性”觉醒。
首先是创作题材的人文性。文艺复兴所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潮的觉醒极大地影响到了艺术創作,尤其是宗教对于艺术的桎梏被动摇了,艺术不再是从属于宗教的工具,对于人性精神和尊严价值的重视也映射在了艺术中。文艺复兴时期推崇古希腊的文化,这也是奥菲欧这一古希腊神话故事会受到诸多艺术家青睐并加以运用创作的内在原因,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所普遍追求的。
其次是艺术形象的人文性。在歌剧《奥菲欧》中,奥菲欧不是一个没有七情六欲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像千千万万的普罗大众一样,是一个生活中人间的凡人,他也会因为美丽的姑娘心动,也会因为和优丽狄茜走入婚姻的殿堂而喜悦。当突变来临爱人离去时也同样会悲痛欲绝,甚至当他一开始想渡过冥河而被拒绝时也会愤怒和无助,当命运将优丽狄茜彻底从他身边夺走时,他也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无力……这使得整部歌剧虽然在诉说一个神话故事,但却让人觉得非常真实,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有血有肉的。鲁本斯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事实上他是以普世的人物特征去描画故事中的形象,在这幅作品中,鲁本斯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健硕孔武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表现出充满力量感的丰满肌肉线条。鲁本斯通过这种包含生机的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内在的心理世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是艺术表情的人文性。文艺复兴所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宗教对人性的钳制被进一步解放,使得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自身的情感,艺术的表情功能也得到充分的彰显。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艺术家们的创作不再是歌颂上帝、歌颂神明歌颂宗教,而是表达人类最纯真最美好的爱情,所以无论采用何种艺术语言进行诠释,这种核心的表达——对爱情的歌颂和诠释,是人文性艺术表情的重要体现。并且,这两部作品都分别蕴含了艺术家自身的爱情观,他们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在作品中: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在创作期间,他的妻子克劳迪亚· 德· 卡坦内斯已经身染顽疾到了弥留之际。在歌剧问世的同一年,妻子便撒手人寰了,蒙特威尔第受到的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借由这部歌颂爱情的作品表达自己对亡妻的哀思。通过对比鲁本斯其他的画作可以发现,《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身着一袭白纱的优丽狄茜长相酷似他的第二任妻子海伦娜· 富尔曼。事实上不仅仅是在这幅作品中,鲁本斯除了为海伦娜画像以外,还在许多幅类似的神话题材中以妻子为原型描绘女神的形象。较为著名的还有《美惠三女神》左边第一位女神的形象,以及在《爱的乐园》中同样可以捕捉到他妻子的身影(见上图)。
( 三)父权社会视域下的性别暗示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父权制文化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性往往掌握着更多的支配权和话语权,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男性的地位都会被拔高,而女性则处于一种被认为是从属的地位,并且她们的思考状态也被定义成不成熟、不理性的。在这种社会制度文化下,以男性为主导的取向也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艺术创作。
蒙特威尔第将古希腊的戏剧传统完整地继承保留在了这部歌剧《奥菲欧》中,注重修辞和涵养,并且一般在交互中,具有权力、能力和知识的形象都是男性。纵观整部歌剧,不难发现奥菲欧始终是那个掌握着话语权和故事发展走向的核心人物,作为故事中的英雄形象,奥菲欧英勇帅气、勇敢无畏,甚至可以通过自身的才能有机会扭转死亡与掌管冥界的神明交流。同样,蒙特威尔第在作曲时,通过40 多件乐器的庞大规模组成的乐段来演绎属于奥菲欧的“激情风格”。在故事中看似同样掌握着修辞权的冥后珀耳塞福涅,实际上,冥后的修辞权并不来源于她自身的人格,她被歌声打动去请求冥王。作为妻子,她也没有权力释放优丽狄茜,还是只能请求冥王哈迪斯(见谱例3)。并且,通过歌剧中唱段的数量和乐队的配置也可以看出,男性角色在该剧中还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姚亚平老师认为:“在一个性别对峙的文化社会中,音乐也是性别身份的实现——这是更高的人性和终极的艺术理想。”④
在鲁本斯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虽然处于画面中心地位的不是奥菲欧,但是奥菲欧无疑是整个画面中非常关键的形象,他转身拉起优丽狄茜离开的动作赋予了整幅作品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正因为这一动作,直接向观者传达出画面描绘的是奥菲欧见到冥王和冥后之后已经听完条件要带走优丽狄茜的瞬间,是整个故事的重要高潮阶段。同时,比较各个人物的形象可以发现,画面中的女性形象优丽狄茜和冥后珀耳塞福涅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小,表情也比较平静,而男性形象奥菲欧和冥王哈迪斯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并且表情也更富有戏剧性。鲁本斯一生都在追求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有着许多呈现。而在这幅作品中,鲁本斯绘画里标志性的戏剧性和运动性都在男性形象中得到了更集中的体现。
三、渗透与融合——音乐与美术的交相辉映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音乐与美术即使在呈现同一题材时,艺术语言的不同也必将带来艺术表现的千差万别。然而,在这种巨大的差别之中,却有着彼此之间的交相辉映:歌剧《奥菲欧》中,通过对剧情的演绎配合乐队演奏的旋律以及作曲家一系列的革新,使得音乐具有了“画面性”的特征;而画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也同样蕴含着“复调性”的音乐思维。通过对共同艺术母题的不同表达,从而探寻音乐与美术中彼此的渗透与融合。
(一)音乐中的“画面性”
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进行划分,音乐被界定为“听觉艺术”,而根据艺术形象的媒介方式则将音乐归类于“音响艺术”。由此可以看出,在对音乐的研究中,听觉与音响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成分,这就使得音乐旋律自身应该具有“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然而事实上,人的各种感官之间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沟通的现象。泰戈尔在他的《语言学》中,就曾有过“响亮的颜色”这样的描述——听觉与视觉的相互沟通。在现代心理学中,把这种不同感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现象称为“联觉”(Synesthesia)⑥在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中,音乐表现出“画面性”的特征,而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旋律的运动性联觉和模仿性联觉。
在旋律的运动性联觉方面,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整体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使得巴洛克艺术将一些运动的、递进的、不断发展的因素融合其中。在音乐方面亦是如此,巴洛克音乐较之文艺复兴时期,显得更加活跃且具有运动性,音乐的内在动机贯穿了整体,无论是速度、力度、织体等方面,都使得旋律更加连续流动。这一特点也在蒙特威尔第的这部《奥菲欧》中得到充分展现。歌剧的序曲部分是一首旋律舒缓流畅、自然优美的托卡塔,C 大调明快的调式色彩和四四拍轻快悠扬的节奏,将观众自然而然地带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序曲之后是一段音乐女神演唱的抒情小调,音乐从序曲中直接连续进行到了这一部分,并且只是由大调转成小调,音乐的动机和织体都没有很大的变化。接下来进入到多声部合唱部分,音乐的巧妙衔接将情感和舞台效果继续向前推进。在这整个过程中,乐队的伴奏由弱增强,不论是配器的规模还是旋律动机的发展,都使得情感得到进一步渲染。
在旋律的模仿性联觉方面,具体的音乐本体的模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旋律形态和乐器音色等方面都可以对其进行模仿。在歌剧《奥菲欧》中,第一幕和第二幕故事还发生在人间的时候,乐队的伴奏以音色较为明亮的乐器为主,尤其是奥菲欧与众人载歌载舞时,欢乐旋律、律动性较强的节奏明亮的乐队音色和大调的色彩,将气氛推向欢乐的高潮;而当奥菲欧进入冥界之后,乐队的长号、低音提琴等乐器便在旋律中凸显出来,来模仿地狱中的景象,以及通过小调的和声色彩和级进的音阶来进一步渲染出一种紧张压抑紧张的氛围(见谱例4)。在全剧中,当环境处在欢乐光明中时,便多用上行旋律线条,给人以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见谱例5);而当故事进入紧张压抑的环境和悲伤的气氛时则多为下行旋律线条,便烘托出低沉伤感的情绪。当奥菲欧和精灵们在森林中为爱情载歌载舞时,这里的旋律中蕴含着当时欧洲乡村婚礼音乐的元素,并且在仪式上也进行了模仿,使观者一听到这样的旋律,便自然地代入了婚礼的情境。
( 二)画面中的“复调性”
复调原本是音乐中的概念,指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有两段或以上彼此独立却具有内在联系的旋律同时进行,形成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后来苏联文学家巴赫金吸收并使用了这一概念,将之运用在文学方面,并创造了“复调小说”这一概念。从复调的产生到其发展的这段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何时何地,“复调”这一概念起源于音乐中的实质内核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仍能看出其音乐的内在特征。
在鲁本斯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属于音樂的“复调性”特征:首先,复调强调两段或以上的旋律,在这幅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明”一“暗”两个部分,在画面左边处于明亮位置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以及位于画面右侧身处黑暗中的冥王和冥后便是画家安排的两组“旋律”。其次,仅仅是两组独立的旋律还不够,复调同时强调旋律的发展和进行,可以看出,奥菲欧神情紧张地急着带优丽狄茜离开,而优丽狄茜则是面带笑容地随着奥菲欧离开,反观冥王和冥后,冥王满脸的诧异,冥后却神色平静,可以看出,这两组人物之间,内部存在着一种冲突和对比,而这就如同旋律的发展进行一样,赋予了画面以动态感和戏剧性,使得画面虽然静止,但在观者的眼中故事还在继续。最后,只有发展的两组旋律也是不够的,复调音乐是在彼此独立的旋律中蕴含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是两组人物,但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从人物的神情和动作中不难看出,优丽狄茜的目光是转向身后的冥王和冥后的,而她脸上那抹笑容似是在回应冥后所提出的奥菲欧不能回头的条件,并且对达成此条件最后成功回到人间颇有信心的样子,而冥后的目光甚至包括缩在角落里的“三头犬”也看一同向了奥菲欧与优丽狄茜,这就使得整幅画面虽然存在着两组人物如同两组独立的旋律,但画家通过巧妙的布局安排,使得它们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也更加符合“复调性”的特征。
结语
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音乐与美术都是占据重要地位的艺术门类,而蒙特威尔第和鲁本斯也同样是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为后世留下的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世界的文化瑰宝。通过对歌剧《奥菲欧》和绘画《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比较研究,借此获得更多的认识和启迪,以及在研究视角上的多元化探索。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两大门类,与其他众多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引导着我们对自己感觉和情绪的正确表达,无论如何,艺术都成为引导我们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同时,通过音乐和美术的艺术本体的“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研究,运用比较艺术学和跨学科跨门类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艺术思潮等因素,来对这些艺术作品有一个更新的认知,通过这种多维度多角度的观看之道,从而得出更全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