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东
笔者在很多班主任培训中授过课,主办单位问的最多的就是:有没有实操性很强的做法?有没有让教师直接拿来用的方法?有没有指导教师实践的方法?意思很明显:我们的班主任没有方法,带班出现了问题,能不能传授一些方法,让班级管理走上正轨。
每当此时,笔者便很无奈。
有一次,笔者很认真地反问:“即使传授了方法,能直接使用吗?即使有操作步骤,能直接运行吗?即使手把手地教,一定能迁移吗?”
对方一脸愕然:“我们老师的素养那么高,怎么可能不会呢?只要有人点拨一下,他们肯定就能悟到的呀!”
“中国缺少优秀的班主任吗?缺少合理的方法吗?缺少实操性强的专著吗?”我的反问有点直接。
他想了想,“这……”了一声,便没有下文了。忽然他又问:“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笔者很喜欢这样的教师,他们总能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关键点,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教师,教育才多了很多希望。
笔者想了想,说:“其实,班主任在带班中遇到困难,并不是没有方法,而是因为阅读问题的深度不够。”
“阅读问题的深度?!”他很惊讶,“难道你想和我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之类的鸡汤哲学吗?那样‘深入人心的描述,老师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一做毫不入理。”
“哈哈!”笔者笑得有点尴尬,“阅读问题的深度就是深入问题的层次,就是看班级建设问题的三个层次:一看技术,二看艺术,三看仁术。”
看他一脸茫然,笔者接着说:“看技术,就是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看艺术,就是探寻人的成长方式,以情感影响人,改变人;看仁术,就是仁心之术,从科学的角度洞见问题背后的动机,寻找人缺失的品质。譬如,一名学生写字时手腕内翻,无论教师怎么讲道理、批评劝告、矫正,都没用。因为手腕内翻写字太累,学生上课也不愿做笔记,作文不写,只要字数多的题目一律不做。能考90分的卷子,一般只能考75分。”
“为什么讲道理、批评、劝告和矫正都不能帮助他,这就是从第一层次看问题,重在技术,以为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就是为什么模仿了方法,却不能看到效果。技术治标不治本。”我讲得很认真,他边听边点头。
笔者接着说:“后来,班主任和他深谈,不断地分析,确实打動了他。他流着眼泪向班主任保证,一定会改掉坏习惯。但是,不出两天,他又‘回去了。在班主任不解的眼神中,他很羞愧地说,自己真的努力了,可能真的是习惯了。这是第二层次,看艺术,教师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走进学生内心,确实唤醒了他,激发了他的主动性,他也想改变,但是缺少改变的抓手。有些问题,尽管看到了第二层次,但依旧不能解决。”
“仁术,实际上是先看见了问题,次看见了原因,后看见了动机。一个孩子手腕内翻,不仅仅是姿势问题。在问题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是为了遮挡作业,不让别人看见自己的作业。那么,原因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动机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现实之上呢?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也不足,正是这二者在弱化他的努力。后来发现,孩子的妈妈强势,自小学开始以陪伴为名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直看着孩子写作业。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她点评、批评、责备、重复、撕作业,却发现自己越努力,孩子的状态越不如人意,后来的一切如我们看到的那样。”
每一个学生问题的背后,有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原因,众多原因导致了问题现象。所以,看问题也应逐层深入,分析原因,寻找原因背后的动机,那样的“术”才实用有效。看“技术”,得方法,可“因材施教”,但未必能适“材”;看“艺术”,入人心,可“情感动人”,但未必能打“动”;看“仁术”,寻动机,“授之以渔”才能引领学生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