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的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让我国中部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都大幅上涨,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变化较大。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失衡,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为此,本文以太原市为例,结合太原市发展概况,分析太原市人口演变他证和空间分布变化,总结其用地布局的演变和布局特征,并对影响太原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变化的因素进行概括,从而总结太原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的互动影响,为未来太原市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希望能在借鉴以往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的经验基础上,推动太原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用地布局;城市规划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针对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方向。2010—2020年,太原的常住人口从110余万人,增长至530余万,不仅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市,其人口增长量超过了全省的人口增长量。但人口急剧增长和用地建设的蔓延,造成城市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分布和公共建筑设施不配套。根据《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30)》对太原市的定位和布局,未来,太原将发展建设成为国家能源服务及创新中心、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示范区、太原都市圈(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主体和引领中心。在此背景下,改善太原市的空间生态环境,有效调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成为太原市未来规划发展的重要课题(详见图1)。
一、太原市概况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属于Ⅰ型大城市和以能源化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和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2021年,太原市共辖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6个区,清徐县、阳曲县和娄烦县3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古交市,总面积6988km2,市区面积189.70km2,常住人口539万余,2021年的生产总值为5121亿元。城镇化方面,太原的城镇人口为4723657人,城镇化率达到89.06%,是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二、太原市人口分布特征
(一)空間分布与时间发展特征
在人口空间分布上,太原市人口主要分布在汾河两侧,并有两个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即太原主城区人口聚集区和太原—晋中共建区人口聚集区。由于太原是山西的政治经济、工业中心,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省内其他城市,区位效应明显,因此人口集聚速度快。从太原市局部区域来看,汾河以东的人口集中程度比河西更高,城区内的人口分布不均。而且,太原主城区和太原—晋中共建区两个人口聚集区相对独立,两区域周边的人口分布也比较分散。
从时间上来看,2010—2021年,太原中心城区的人口沿着东中环路、南中环街、西中环路、北中环街四条主干道的扩张更加明显,且人口主要向太原市区南部扩张。近年来,太原主城区和太原—晋中共建区的过渡地区虽然人口集中度较低,但人口增长速度快,两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清徐县和阳曲县分别位于太原南部外沿和北部外沿,与主城区的距离较远,因此人口增长速度一直比较慢,但近年来两个县的县域人口也逐渐集中,且两个县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分别向太原主城区扩展。[1]
(二)太原市人口演变的影响因素
太原市的东、西和北三个方向被群山环抱,中部和南部是汾河河谷平原,整体上地势北高南低。太原市区就主要坐落于中部的河谷平原。受这一地形地貌的影响,太原市的主要经济、工业和人口都集中在太原市的中部和南部,且分布在汾河两岸。
2010年至今,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的太原市扩张明显,人口增长率较高,不过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经济、住宅等用地主要沿着中环路向南扩张。而且随着对太原—晋中共建区的政策支持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这一地区的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不过,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口郊区化趋势不同,太原主城区的人口吸引力仍然十分强劲。[2]
近年来,太原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对城区人口的疏导作用明显,有效引导了城区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太原南站的建设、榆次大学城的发展,也有效提高了该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效应,强化了太原主城区和太原—晋中共建区之间的联系,太原人口和都市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详见图2)。
三、太原市用地布局特征
(一)太原市用地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作为我国能源大省,太原市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城市。不过太原市的产业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产业等产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由此造成城市的建设布局和规划缺乏清晰的思路。[3]这一阶段的太原虽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类产业发展不均衡,重工业污染严重,发展质量较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太原老城区改造的进行和新区开发的加快,太原城市产业结构开始转型。这一时期的太原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且用地主要沿汾河扩展。在汾河东岸,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和山体制约,扩展空间有限,只有零碎地块用于城市开发建设。汾河西岸扩展迅速,大量块状的新区出现,河东和河西两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也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逐渐一体化。
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太原市城市用地的扩展方向开始向城市外缘和郊区扩展,并呈现圈层式和飞地式相结合的发展特征。这一阶段主要扩展方向为太原南部和东南部。随着城市环境治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工厂的迁出,太原南部用地空间快速拓展,让这些拓展空间呈现飞地式特征。机场综合区的改造、山西大学城的修建、“太榆一体化” 战略的实施,让太原南部呈现带状拓展区域。[4]
(二)太原市建设用地布局特征
第一,工业用地占比较高。太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工业城市,其第二产业在发展扩展过程中的工厂占地面积比一般的中心城市要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产业转型让太原的工业用地面积有所下降。1990年太原的工业用地面积占比为34.75%;2020年,太原工业用地面积占比为14.6%。30年间,工业用地面积下降了20%以上,且占地面积已经低于19.4%的全国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平均占比水平;第二,居住用地面积的比例持续上升,但上升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的发展速度放缓,且周边地区总体人口总数相比东部地区较少,太原市的人口增长相对缓慢。[5]1990年,太原市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比为20%以上,而2022年最新的统计显示,太原市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比达到33.1%。在30多年的时间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只上升了13个百分点;第三,绿化用地严重不足。1990年,太原市的绿地面积占比只有5.41%;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涨至10.96%;但在2020年,太原市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占比10.5%,增长速度不明显。
(三)太原市用地布局空间的影响因素
交通因素。2010年底,太原市公路里程为6181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8.1㎡,低于全国12.84㎡和山西省10.02㎡的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太原市的道路面积扩张至6725万㎡,人均面积达到17.7㎡;2020年,太原市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成为华北地区第五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便捷的交通方便了居民出行,有利于人口的扩展和交通沿线地区的开发利用,也让人口沿着交通沿线聚集。[6]
政策因素。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随着财政的高投入和社会资源的集聚,推动了太原市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和用地面积的快速扩张。[7]《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40)》《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等政策的实施,让太原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发生明显转变,太原市南部、东南部,榆次区西部、西北部的关联度更强,城市扩张更快。
城镇化水平。在2021年中国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排名中,排名前10的分别是深圳、乌鲁木齐、佛山、东莞、厦门、上海、太原、北京、南京、广州。太原市以89.23%的城镇化率,超过深圳和上海等大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要求城市不断扩大居住用地面积,并建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新增人口在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刚性需求推动着太原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展。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让太原市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工厂向城市外沿搬迁,并积极兴建科技创新产业园等第三产业发展基地,这也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太原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的互动影响
太原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功能分区划分和路网格局方面。人口空间布局与用地布局呈相伴相生的影响关系,人口跟随土地建设规划流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太原作为山西省的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人口布局和用地布局开始出现不匹配现象。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太原市的城市发展布局开始更具规划性。且城市用地受市场经济和政策的双重影响,用地布局整体上比较有秩序。[8]在工业厂房的外迁过程中,很多人口并未跟随厂区外迁,城区居住用地的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也让城区人口进一步聚集,造成老城区人口規模和密度的上升。进入新时期,在城市总体规划“精细划分,集约均衡” 思想指导下,太原市更加强调用地布局和各类用地的因地制宜和兼容建设,并通过打造多中心、多轴线、多片区、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对用地布局进行调整性完善建设,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更为科学,用地建设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均有加强;用地布局的细化、城市各中心、建设的完善、老城区用地布局的混乱,使该时期人口空间分布开始随用地扩张向外迁移,城市用地建设与人口在部分片区实现了规模和分布上的协同发展。
五、总结
人口空间分布与城市用地布局密不可分,两者的匹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平衡。为此,未来太原市的发展规划,要立足当前的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特征,在吸取借鉴以往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发展规划,推动太原市城乡生态系统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综合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晓芳,韩佳宾.太原都市圈人口与产业空间集聚演化与匹配性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5):7-15.
[2] 李苗苗,宋洁,王雨,等.太原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3):142-148.
[3] 张春祥,武辉.跨世纪发展的市区功能布局:对太原城市结构布局形态的一些探讨[J].城市研究,1997,(3):45-51.
[4] 崔晶铭,杨一帆.历史视野下太原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8):64-66.
[5] 刘志育.太原市吸引外来人口集聚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20,(2):139-140+142.
[6] 杜秀清,陈茜.聚力高质量发展提升太原城市竞争力[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2,(4):50-54.
[7] 李岚.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8] 王琦,刘卫红.太原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及驱动机理研究[J].城市建筑,2022,19(2):63-65.
作者简介: 闫昊雯,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