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提出“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由传统的“文、理、工、农、医”学科向“文、理”综合性学科转型。地方高校应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音乐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音乐学科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紧密相关。培养专业音乐人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艺术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现状
社会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为音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深厚的研究基础。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现状与前景
当前,我国音乐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各种压力,一些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考虑有所不足。为服务地方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许多高校纷纷采取新的招生模式。地方高校也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地关注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专业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现状与前景
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包括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等。因此,各院校根据自身现有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了一系列专业特色发展路径。例如西北大学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特色出发,选择特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实践。内蒙古大学将内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开展蒙古语及其他民族语言教学;西南大学则选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为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三)文献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全国各大院校大力推广新文科建设,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当前,中国高校由传统综合性大学逐渐向综合类大学转变,包含文、理、工、管、法、艺六大学科门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也随之凸显。而伴随着社会的需求以及高校对人才建设提出的要求,各个高校普遍重视新文科领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各大学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或竞争。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展开,或者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发展方面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改革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这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将教师队伍建设融入到课程和人才培养之中。2.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教师为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评价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在不能直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实际表现。3.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是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不断被提出来的重要理念之一。为达到这种理念要求的效果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全面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新文科”建设是指新时代我国对传统综合性学科进行的战略布局,目标是推动学科教育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单一的学科发展到融合、多点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性、应用型”转变趋势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从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特色文化的传统音乐学科中挖掘蕴含资源,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与人文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新文科”建设部署下,各地方高校都在积极改革。音乐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培养专业学科人才,需要建立极为严格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3]。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教学培养才能逐步掌握。但由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足够多的课时让学生在专业课去实践、锻炼和积累,学生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相对缺乏,且缺少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学科人才培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在培养目标方面
地方高校中的音乐教育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导致很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校现有的学科基础和传统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普遍以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来衡量自身是否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力。虽然学校制定了详细的音乐人才培养方案,但培养出的学生还是停留在书本知识阶段,无法真正地投入到对音乐的鉴赏、研究与制作当中,缺乏创新能力。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度不够,缺乏新技术手段的支持,导致很多大学出现“重专业课、轻创新能力培养”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高校的音乐学科建设,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辦学层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等问题。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和训练,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高校不能很好落实“新文科”建设规划要求,让“创新与实践结合”“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等目标落不到实处。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从高校整体发展出发,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发挥专业教学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专业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在音乐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建立课程学分转换机制,实现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融会贯通,把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只有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才能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我们需要结合艺术实践教学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达到知识内化,这才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操作技能、掌握基本技能、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性教学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实验教学将逐步朝着多功能、综合性方向改革,逐步扩大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范围。首先,要完善专业实验室基础设施,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其次,完善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分配实验时间;最后,开展课程实验教学设计,落实实验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通过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加强艺术实践教学
首先,我们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目前,音乐专业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学表演的,但实际上学生并非一直在学习音乐演唱等艺术表演知识,还要兼顾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況,因材施教,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方面,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锻炼舞台表演能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加强校外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开展,可以通过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表演能力。如到学校周边企业、大型工厂、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区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等,多接触社会,查找不足。校外实践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好平台。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到音乐学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参观学习,丰富校外阅历、增长见识,同时了解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服务类实践活动,如到偏远地区进行文艺演出或志愿服务活动等,以实践促成长。
(四)加强实践育人
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初衷是实践育人,这是时代发展对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音乐学科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与企业联合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来解决社会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以及学生专业发展需求。例如可以与其他高校、地方歌舞艺术团等机构开办“艺术专场音乐会”“专场音乐会”“学生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把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只有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音乐类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要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需要考虑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人文环境改变对人产生的影响,音乐与其他文化领域之间相互渗透逐步加深,需要我们进行跨学科研究。只有建立一种新的专业理论体系,才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新文科建设是以当代学术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而展开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就音乐学科而言,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同时调整相关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促进课程内容改革,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完善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杨柳松 博士在读,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