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燕
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由若干自然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其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有利于他们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本文从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构建,以期能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地理综合思维的基本内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地关系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时空变化等角度加以认识。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综合思维内涵可解读为从不同视角剖析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理清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能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逐步具备全面、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分析问题背后原因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具体表现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维度。
二、思维导图与地理综合思维的内在联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以图解形式记笔记的载体,它既可以呈现知识网络,也可以利用图示将隐性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径表现出来,使抽象的事物能够得以直观形象的表达。
知识是素养的载体,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立足于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有些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很少主动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思维导图是综合思维的可视化表现,它反映了绘制者基于要素、时空或地域主线的组织思路。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其可视化功能,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地理事物,进行深度思考,提升综合思维。
三、区域地理与地理综合思维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势必是区域。而区域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需要借助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可概括为:区域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交通、农业、工业等方面),区域综合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及重大工程建设等)。
例如,在教学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对区域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进行整合,理清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培养综合素养;通过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区域的形成、发展、演化,可以培养时空综合素养。区域地理是培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重要载体。
四、基于综合思维的思维导图构建探讨
1.构建指向要素综合的思维导图时,应从整体性出发。
要素是构成和推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元素和最小单位,因此要想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深入的认知,就要学会进行要素剖析。基于地理学科属性,地理要素一般分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要素综合大体上分为三个能力层级:第一能力层级为指出区域的地理位置,以此作为起点和抓手,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第二能力层级则注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内部的关联及综合,提炼出主导因素,并分析在其影响下形成的突出环境特征;第三能力层级为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间的整体综合,以求达到人地和谐。
结合指向要素综合培育的思维导图要点,可构建区域位置与区域特征的思维导图。以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中的“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的教学为例(如图1所示)。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出发,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征,在地理要素的分类与梳理基础上,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如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形成了“多火山地震”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人们用质地轻便的材料搭建抗震建筑,形成了传统民居“和屋”,以及养成了泡温泉的本地文化。而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所以中华文化,尤其是大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渔业发达,所以,日本人养成了爱吃海产品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食”。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及无限延展的层级表述,可以有效凸显要素之间的关系。综上,构建指向要素综合的思维导图时,应基于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各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构建指向时空综合的思维导图时,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
地理要素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空间的转移,地理环境中的要素组成、要素特征、要素间的联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而提升学生更高进阶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而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因其本身就具备空间属性,所以更侧重在空间属性中叠加时间属性,分析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的演化过程。而区域演变的核心在于区域中的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构建区域演变的思维导图时更侧重于把握时间主线。
结合指向时空综合培育的思维导图要点,可构建区域演变的思维导图。以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中的“外向型经济”的教学为例(如图2所示)。以时间为线索,以资源、工业的变化为核心,台湾的经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出口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岛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最初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利用其丰富且高质量的劳动力及港口优势,吸收外国资本,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加工工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工业从初级加工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销往世界各地。综上,构建时空综合的思维导图时,要以时间的变化为主线,以区域内要素的变化为核心,综合分析不同阶段区域演变的特征,以达到时空综合的目的。
3.构建指向地方综合的思维导图时,要从系统的视角出发。
区域地理的综合研究,除了了解区域内部的特征与发展外,还需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更侧重于区域间的综合,地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找出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比较区域差异是把握区域联系的基础,在对区域差异及区域联系的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的正向联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指向地方综合培育的思维导图要点,可构建区域差异、联系及发展的思维导图。以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气资源的开发”的教学为例(如图3所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原因。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新疆的天然气资源运往东部的上海和广州,形成了跨区域资源调配这一区域联系。这种区域联系方式实现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组合的协调,利于两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既缓解了能源短缺,又改善了环境,实现了不同区域的“双赢”。综上,在构建指向地方综合的思维导图时,抓住区域之间的差异这一关键点,基于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联系与发展。
本文尝试在实施教学时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为载体,从综合思维培育的视角,探究思维导图的构建。思维导图的构建既为区域地理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完美且直观地诠释了综合思维,是培养综合思维的高效工具。地理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育者从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真正教会初中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以及未来能全面、动态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并具备从多角度分析、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