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奋进十年

2023-05-30 03:05李兰翔李庭
唯实 2023年4期
关键词:江苏制造业绿色

李兰翔 李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十年来,江苏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始终把绿色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鲜明底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更加明晰。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2022年江苏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江苏制造业绿色发展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大步迈进,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12%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十年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江苏制造业“含新量”“含绿量”持续增加,并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绿色新兴产业壮大、能源消费绿色转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完善、数智赋能绿色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制造业绿色转型成效不断彰显。一是落后产能逐步退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2年底,省内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已基本退出。2012—2021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0%;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由2012年的78%下降到2021年的70%。通过推动低端低效产能退出,为新兴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释放了空间,江苏制造业迈入跃升式绿色发展新阶段。二是煤电结构逐步改善。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并明确给予验收合格且运行中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煤电机组每千瓦时1分的环保电价优惠。煤电企业迅速响应,累计关停淘汰低效、高耗煤电机组738.75万千瓦,累计减少煤炭消费总量3200万吨。虽然目前煤电仍然为江苏主力电源,但其装机比重已由2012年的82.8%降至2021年的不到50%。2021年,全省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值分别为2.1毫克/立方米、19毫克/立方米、36毫克/立方米,远低于国家明确的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标准。三是新能源产业逐步壮大。全省新能源已由最初结构单一、数量有限、零星分布的补充能源,发展成为品种多元、规模庞大、地域广泛的替代能源,新能源装机总量合计达479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比重由6.8%提升至30.3%。以光伏产业为例,2021年全省完成光伏产业营收3305亿元(增长24%),其中10个省辖市的营收均超过百亿元,并涌现出天合光能、上机数控、协鑫集成等一大批光伏龙头企业。

制造业绿色发展动能不断积聚。一是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8%,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三者均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从相关行业看,江苏晶硅光伏组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4%,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全国40%以上,海工装备、风电装机的市场份额占全国30%以上。二是智改数转持续推进。2022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6.4,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1.6%,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1%,分别提升23.9%、12.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6%。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51个,接入企业超过13万家,标识注册量超过1150亿条,解析量超过770亿次,各项指标均稳居全国首位。三是龙头企业持续涌现。“十三五”期间,江苏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园区1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成功培育出第一批97家省级绿色工厂,19家企业承担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25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統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4家企业列入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开展了江苏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评定工作,围绕工艺装备、节能降耗、循环利用、污染排放四方面设定指标,共评定出106家绿色发展领军企业,涵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原来的重污染、高耗能企业相继转型为绿色发展领军企业。

制造业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政策措施持续跟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等一大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聚焦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难点,以“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二是技术革新深入推进。全省累计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398家。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揭榜挂帅”项目,开展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攻关,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如天合光能研发的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先后23次刷新世界纪录,并荣获中国光伏技术领域首个工业大奖和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三是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向绿向智”发展已成为江苏制造的重要标识,运用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根基愈发牢固。

二、江苏制造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山二水七分田”是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本色,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制造业存在资源禀赋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受限等问题。从“太湖蓝藻水危机”的历史阵痛,到“重化围江”“滨江不见江”的现实困境,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建成“美丽中国”的省域范例,江苏制造业任重道远。

从外部因素看,发展环境恶化,绿色发展的困境尚未全面突破。一是企业面临求生存的首要问题。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产业合作分工体系面临全面调整。发达国家和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均在加快布局新兴产业集群,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日本推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但随着美国极力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被挤出全球产业链的巨大风险,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求发展而是求生存。二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当前,部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措施尚待健全,不能完全跟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步伐,为企业在绿色发展问题上“打擦边球”“钻空子”提供了可能。环境违法惩戒力度不够,处罚对企业特别是对大企业的经济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企业很难体会到“切肤之痛”。三是传统考核机制尚未根本改变。少数地区仍存在“唯GDP论”思想,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更加看重企业利润和税收,对企业环保问题有意无意忽视,防治态度和采取措施不够坚决;部分地方政府把“攻坚战”当“歼灭战”来打,习惯于采取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一关了之,对整改达标企业复产无人过问,敢于担当的精神不足,致使企业执行摇摆、难以适应。

从内部发展看,基础仍然薄弱,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一是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江苏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脆弱的特殊省情。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制造业多从作坊式制造业和水泥、钢铁等重工业起步,并形成了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工型产业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截至2021年底,江苏仍有化工企业2400家左右,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万亿元。2022年,江苏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62家,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4家。虽然近年来江苏一直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减煤、减化任重道远,制造业发展既肩负着转型升级的历史重担,又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二是产业协同有待强化。江苏制造业产业链长度总体偏短,缺乏有影响力的链主企业。产业链部分存在同质化现象,链条之间缺乏协同配套效应,协同方式仍停留在单一的线性上下游联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垂直分工体系,难以形成绿色发展的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社会协作、模块化生产水平有待提升。三是绿色转型缺乏系统性规划。制造业企业普遍利润率低、资金压力大,而环保工程投入大、见效慢、补助少,效益好的时候多投一点,效益差的时候少投一点,缺乏系统性规划现象较为普遍。受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生存难题,转型任务更加艰巨,在环保投入方面力不从心。四是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江苏先后发生多起环境生产事故。2018年,生态环境部对盐城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利用雨天偷排高浓度有毒有害废水,非法处置、违规转移和贮存危险废物等环境污染违法及当地对中央环保督查整改不力情况进行通报。2019年,盐城市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傷,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忽视绿色发展而违法处置固体废物,长期违法贮存的硝化废料持续积热升温导致自燃并引发硝化废料爆炸。2022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察江苏时,对江苏鼎盛重工有限公司、江苏远泽电气有限公司、镇江华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点名通报。

三、推动江苏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和市场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期间,江苏制造业必须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在构建绿色产业结构、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加快产业低碳转型、深化工业领域节能、推进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集中发力,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引导企业绿色发展。一是开展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建立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引导长效机制,对企业开展针对性绿色发展教育,引导企业把绿色发展作为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基本原则,重视绿色技术使用和生产模式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生产绿色化,打造绿色商业链条,强化“绿色即盈利”“绿色即责任”理念。二是注重政策、资金正向激励。统筹环评审批、环境执法、资金引导、科技服务、信任保护等各项环境政策激励措施,加大绿色制造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力度,激发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转型。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能力建设方面,鼓励绿色制造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培育绿色发展社会环境。绿色发展从来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共建共享,要在全社会培育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让绿色发展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成为市场主体高度认可的自觉行为。加强绿色社区管理,加大绿色生活公益广告宣传力度,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氛围,帮助消费者逐步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并在生活消费中优先选择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

培养绿色发展人才,助力企业绿色发展。一是推动产教融合。高素质人才是推进企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工作。要充分发挥江苏高校数量多、人才集聚优势,进一步强化绿色技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强企业人才梯队培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能人才。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发展专门从事绿色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和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三是推进分层培训。完善企业绿色发展培训机制,对企业内部不同级别人员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中高级管理者,重点开展绿色发展基本知识、国内外最新绿色发展理念、相关法律法规对绿色发展的要求等方面培训;针对企业一线操作人员,重点开展污染防治技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绿色办公等方面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技术和绿色发展管理水平。

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创新,支持企业绿色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要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展“金环贷”“绿色贷”等服务,对优质绿色项目提供贴息贷款等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充分发挥企业债券的融资功能。二是积极创建绿色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为社会资本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更好地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推动各级政府牵头成立绿色发展基金,为企业绿色发展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设立投融资项目。三是推进绿色保险改革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以农业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代表的绿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加强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一是加大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求,加强绿色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及对外部技术资源、技术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改善试验、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创新管理能力。企业要更加重视与国际环保先进标准的对接,通过与相关科研单位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企业潜在收益和品牌影响力,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是提高技术成果转换运用能力。加强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健全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互助联动,开展共同建设研发机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加强成果转换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绿色生产技术的新陈代谢,促进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与扩散,确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快捷高效应用。三加快培育绿色技术创新载体。聚焦绿色技术领域,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载体。以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为重点,形成一批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示范集群,构建一批绿色产业供应链,形成绿色发展示范带动效应。依托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和绿色技术创新联盟。

完善地方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保障企业绿色发展。一是完善地方绩效评价体系。根据江苏自身經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界定绿色发展边界,完善《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改变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核心指标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导向,增加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二是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现代环境治理机制。发挥绿色发展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从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价等方面促使各级政府推进与落实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制造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绿色采购配套经济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绿色保险等方式,降低绿色产品成本和价格,增强绿色产品竞争力,对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给予一定补贴。三是推动建立绿色制造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绿色产业统计等制度,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测评估制度,鼓励地方政府、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逐步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年度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

(李兰翔: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李庭: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经济处二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江苏制造业绿色
绿色低碳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江苏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