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吟子 刘玉婷
一百年前,“钢铁摇篮”里以欧阳芳为代表的第一批党员,在冶鋼这片热土上,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奠定了冶钢强大的红色基因。
一百年来,任凭日月变化,斗转星移,一代代冶钢人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下,奋力拼搏,接续奋斗。冶钢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挺起了特钢的脊梁。
“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敬业”
周敦世,大冶特钢棒材事业部首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2年,满脸青涩的他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大冶钢厂工作,跟着师傅李民当学徒。
一次生产过程中,师徒俩遇到了技术难题。为找寻解决办法,记录详实数据,60多岁的李民坚持在机器旁蹲守了两天两夜,近50个小时没有离开。在他看来,只有坚持贴近一线,才能记录下最详细的数据,用数据说话。
师傅李民的坚持给年轻的周敦世上了生动的一课。时隔多年,他依然记得当时的细节,他说:“老一辈技术人员在一线的坚守,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敬业。”
此后,周敦世传承了老一辈身上的敬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开拓进取。
他开发的大规格棒材“低温缓加热、出钢不降温、初轧大压下”的三步操作法,提高内部探伤合格率超过25个百分点,年减少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约4680万元。
2016至2018年,他设计完成方、圆坯共用孔型系统,开发双炉生产方法,破解KOCKS孔型设计壁垒等技术创新、突破,成功为公司降本、创效累计2.4亿元。
30多年来,周敦世坚守在生产一线,在提升技能的同时还不断发扬着“传帮带”的精神,培养下一代的特钢工匠。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线产业工人的拼搏与担当。
“质效提升,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从无产品、无技术、无产能,从事技术研究人员只有1名,到如今年产能突破1万吨并位居全国第二,组建了8人的技术团队,12年来,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特冶厂双真空专职工程师李林森在公司党委的带领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李林森研究的双真空冶炼技术属于特种冶炼技术,用于生产高精尖产品,主要服务于航空航天及国防建设领域。此前,由国外引进的设备在批量化生产时难以保证合格率。因此,李林森和他的团队在保证产品合格交付之外,同步推进技术科学研究。
“我们只有吃透产品的工艺原理,才能将核心工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产权,在产品的提质增效上走出自己的道路。”李林森说。
经技术攻关,他和团队将6吨真空感应炉炉龄稳定控制提高到55炉,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总结出的《超低氮高强钢脱氮工艺实践》等方法,为特种不锈材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像周敦世和李林森一样的新一代冶钢人以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发挥自身技术特长,助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大冶特钢拥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以上技能大师6人,东楚工匠5人、市级工匠1人,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