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路径及其启示

2023-05-30 19:41吕丹红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全面从严治党

吕丹红

[摘要]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维护全党团结统一、应对复杂斗争形势之际,通过紧抓党内学习发展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制定党内法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惩治腐败,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审查选用,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为了党史上的一个标杆。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影响深远,这些正确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整风运动;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2-0044-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1]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延安时期,党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中尤其注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管党治党经验,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有效治理党内政治生态的正确道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极其关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这一重大实践课题也引起了学界的研究讨论,就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解析、腐败现象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联、建设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但多是采用“问题对策式”的研究思路,常常从“糟得很”着眼,而往往忽视“好得很”的视角,所以有关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在延安时期党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在其相关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党内学习”“党内法规”“党内民主和纪律”等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思想。截至目前,明确研究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学者并不多,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有《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党在延安时期建设了“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延安时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经验》《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生态的建设路径》等,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来自具有地缘优势的延安。鉴于此,本文將立足于当前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思考,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对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展开进一步研究,继续探析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缘何树立起了党史上的一个标杆,以及这些正确的经验对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重要启示。

一、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动因

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革命形势,为突破困境和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一)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客观要求

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基本属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成长史。大革命时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尚未形成真正先进的、成熟的、稳定的领导核心。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党支部,当党内遇到较大分歧的时候,自然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干预,致使出现决策上的某些“失误”,甚至在党内埋下严重的政治隐患。长征期间,张国焘阳奉阴违,违反党规党纪,甚至搞党内分裂,“同中央进行公开的斗争,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前面任意破坏中央的威信”[2]309并最终叛党,严重破坏党的革命事业。抗战前期,王明假借中央名义起草重要文件,与党中央的指示大相径庭,甚至在政治上闹独立,严重影响党的政治领导,党内的和睦局面一度遭到破坏。由此可知,延安时期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客观要求。

恩格斯指出:“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3]606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是增强其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方式。延安时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特殊境遇下,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王明等人的教训,加强全党的纪律教育,坚决破除错误倾向,并对战争失利原因进行深刻反思。这一时期,党中央充分意识到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维护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及时依据形势变化,对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问题做出深刻探讨,坚决反对党内闹独立性以及重大决策方针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等破坏党的政治领导的现象,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大政治氛围。这一时期,党在加强政治领导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不仅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而且为党实现从局部执政转为全面执政提供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支撑。

(二)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维护全党团结统一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历史实践中,党内关系比较团结的时期,都是党的组织和事业朝气蓬勃的时期;党内关系比较分裂的时期,都是党的组织和事业出了问题的时期。延安时期,党内潜藏着诸多影响全党团结统一的隐患。一是党员构成的复杂性。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许多农民和小资产者被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但这一时期发展的新党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理论教育,政治素养也不够高。在大批量吸纳新党员的过程中,将他们身上存在的“尾巴”——非无产阶级思想,也一同吸纳到党内,导致党员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异己分子”“寄生分子”等趁机混入党内,污染党内环境。二是党员理论修养薄弱。党在革命时期曾出现过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虽经过清除,但未彻底根除,党内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比较浓厚的教条主义倾向,成为党的队伍中的隐患。加上战争环境异常艰苦,导致部分党员干部贪图安逸、思想滑坡。三是党群关系面临挑战。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4]789以上三种挑战都是影响党生存和发展的潜在要素,归结到一点就是党内政治生态存在“危机”。因此,从长远来看,党实现生存和发展,必须把不同阶层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2]549。由此可知,维护全党团结统一是延安时期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应对复杂斗争形势的现实需要

延安时期,党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斗争形势。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以战养战”政策对中国发起大规模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吞并中国的目的众目昭彰。在民族利益遭遇侵害之际,国民党仍然保持“无动于衷”甚至“敌我不分”的态度,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不仅置民族危机于身后,甚至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将其视为重要攻击目标,并企图在短时间内将其消灭掉,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创。西安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起全面侵略,党面临的革命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共产党率先转变革命战略——与国民党再次合作,积极争取当时有助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并初步达成停止内战协议。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党的命运再一次遭受考验,国民党虽然名义上承认党的合法地位,并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在抗战前期做出巨大牺牲,但其反共阴谋始终没有完全停止,甚至在抗战后期多次破坏党内团结。因此,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仅是帝国主义重点进攻的目标,而且成为国民党反动派暗地里试图破坏的对象。

革命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延安时期,面对这种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双重打压的境况,我们党敏锐地意识到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严明政治纪律和规矩、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以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等措施对党适应复杂斗争形势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全党紧抓学习教育、制定党内法规、发扬党内民主、重视干部选拔,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从而使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知,延安时期党注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应对复杂斗争形势的现实需要。

二、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

延安时期,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5]602目标,党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效。

(一) 紧抓学习教育,培育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厚植良好政治生态沃土

紧抓学习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培育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工程。延安时期,为彻底清除当时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6]185,把理论学习作为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方式,在党内展开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使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从而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在毛泽东看来,“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5]532-533。所以,他多次强调要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所蕴含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

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让学习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当时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刘少奇、陈云等人也认为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是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并亲身示范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帮助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自觉。之后,党中央接连发布了《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关于提高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质量的决定》等有关干部学习教育的指示和决定,要求党员干部重视并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的滋养。

1941年,针对党内部分党员“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5]611的现象,毛泽东提出,党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加强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的学习。建设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大党”,需要从党的十八年斗争史中寻找答案。而对于党员的学习教育,则通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方针、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结合整风形式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相连接,帮助更多党员理解革命理论与革命现实之间的关联。1942年,毛泽东做了《整顿党的作风》讲话,号召全党“大兴学习之风”,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大幕。此后,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并围绕过去的党史问题展开热烈的学习和讨论,在实践中逐渐克服教条主义的错误。

通过上述紧抓党内学习的举措,广大干部普遍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养成了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观察政治问题的习惯,极大地增强了全党的向心力,从而使党内政治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信仰文化特点,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培育了沃土。

(二) 制定黨内法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准则

纪律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交织的复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若要巩固自身发展和维护自身团结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7]196。1938年,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8]645,“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 [5]528。并提出要通过党内法规的方式不折不扣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断。在毛泽东看来,“从中央以至地方的领导机关,应制定一种党规,把它当作党的法纪之一部分。一经制定之后,就应不折不扣地实行起来,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并使之成为全党的模范”[8]646。正是遵循这一思想,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定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以及《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三份决定。这些决定对各级职能机构的运行规则、各级机构成员需要遵守的纪律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在《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定与纪律的决定》中规定坚持党的纪律的四项基本原则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8]773。1941年,中共中央又通过《关于发表有全国意义的通电、宣言与对内指示的规定》《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要求各方通电、指示、对外宣传要与中央步骤统一起来,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要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严格加强党的纪律,使全党达到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团结得如像一个人一样的程度。

与此同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监督检查,坚持强调从一般党员到党的领袖都必须服从党的纪律,不断增强纪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早在1939年,陈云曾提出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不管你是中央委员,还是一般党员,不管你是老党员,还是新党员,都要遵守纪律”“不管是中央委员会,还是支部委员会,都要遵守纪律”“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7]126。1944年10月,刘少奇在为中共中央派往外地工作的干部作报告中也强调:“既成为制度,就非遵守不可。”不仅要有普通党员遵守,还必须有另外一个方面,即“首先要负责同志来遵守,要党的书记来遵守”[9]387。不仅如此,延安时期我们党也极其重视党内外监督机制。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在区党委之下设立监察委员会,专门监督各级机关与党员干部违反党章党纪等情况。此外,党还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4]809对群众的揭发“必须认真负责的、实事求是的切实查明,公平处理,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可有偏袒政务人员的行为”[10]258。总之,延安时期党坚持列宁 “全体党员不分上下都必须无例外和无条件地承认党的纪律”[11]202的建党思想,制定党内法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构建起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准则。

(三) 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夯实良好政治生态根基

发扬党的民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突出强调党内民主问题。他指出:“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5]529。这实际上明确了党内民主是党内生活积极健康的基础。党内民主并不是自由主义的民主,不是不服从党的纪律而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个人私利的表达。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组织全党的党员和干部积极主动参与党内生活,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从而使党内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党内的民主生活,从具体形式上来说,主要是交流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党的组织召集会议供党员集体讨论、表达意见。如果党内存在不同的意见,党的组织就有责任组织党员展开思想讨论和交流,把这些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当党内存在问题时,党的组织应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对思想和党性有问题的同志进行批评,达到党内新的团结。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常常用“打扫房子”和“洗脸”等比喻反复强调党员要经常性地开展批评,尤其是自我批评。他认为党的组织应当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全方位地推广到党内政治生活中,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毛泽东本人在对待群众的尖锐议论时就主动反思:“边区老百姓中有人说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这就引起我的警觉,分析原因,发现是征粮太重了,于是就发动大生产运动。”[12]285正因如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才深刻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4]1096。

1945年,刘少奇在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说明了党的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党员干部要有自我批评精神,对个人问题敢于自我解剖,积极开展与扩大党内民主。之后,党的七大通过新党章指出,党的各项决议及指示,在中央没有发布意见或决定时,党内同志可以认真地研究情况与自由讨论,但一经决定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容许有违反党章的行为。任何党员拥有在党内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向党的机关和中央提出建议,并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这些都应该完全被尊重。延安时期,党内民主生活的开展,明确强调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仅克服了盲目的山头主义倾向以及主观主义错误,而且遏制了党内存在的自流主义、放纵自由的现象。既营造了广大党员讨论交流的环境,也给予犯错误的党员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根上来看,民主集中制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延安时期党内能够树立起严肃认真的党内生活典范的“两个杠杆”。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13]45。可见,坚持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助于党直面、解决问题,有助于真正实现“党内关系和谐”“党员思想一致”,为党的持续前进提供动力源泉。

(四) 注重干部选拔,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抓住良好政治生态关键

党的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和執行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526。延安时期,党极其重视干部问题。在干部的选用方面,1937年,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中郑重提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4]277并在结合当时的革命实际基础上,又深刻阐述了干部的标准: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4]277。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又将这七个方面用更加简练的语言概括为“德才兼备”。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5]526

为保证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毛泽东还提出共产党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使用干部(以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与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为私利等等为标准)、爱护干部(指导他们、提高他们、检查他们的工作、改造他们、照顾他们的困难),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避免受到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的影响。“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要求我们党“不但要客观的与大公无私的去挑选干部,而且还要根据干部的历史、能力、特长、兴趣等来适当的分配他们”[15]295 。1941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干部标准和干部路线,中央军委还出台了详细的德才量化标准,在《关于对军队老干部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16]610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党员干部成为“纯挚”且“保洁”的人,更好地团结全党。

总之,党通过种种措施,注重对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同破坏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问题做斗争,从而使党内主体的综合素质及其实践环境实现了根本转变,形成了新的社会价值追求,营造了一个风正气清的政治生态。

三、 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当代启示

在党的历史上,延安时期建设了一个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其举措无疑是特色鲜明且行之有效的,凝结着早期共产党人管党治党的思考和智慧。在新时代,应以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作为历史参考,为新时代深化治理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有益借鉴和宝贵启迪。

(一) 借鉴延安整风运动,推进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

延安整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其直接结果是:清除了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了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共产党人,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在新形势下,全党应当科学总结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经验,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首先,重视理论学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视理论学习是我们党的一大优点,是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教育,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素质,将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转化为常态化党性教育,从而让思想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坚持以上率下,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引领作用。在学习教育中,“各级组织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的领导与提倡其他干部的学习”[17]2。以不同层次的学习制度为依托,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心,通过部分党员干部的引领学习带动全体党员的自主学习。最后,积极转变学风,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既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学习上的功利之念,又要重视学思践悟,把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的着力点,思考破解问题的路径方法,推动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二)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党内法规是保证党的组织有效运行的重要方式。延安时期,我们党围绕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诉求,陆续出台一系列具体的管党治党法规体系,包括党的总体制度(主要是党章)和具体制度(包括决议、决定、条例等),它们为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善过程本质上是将制度的独特优势融入到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当中,是进一步构建两者之间互动逻辑的过程。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已经取得实际成效,但成绩绝非“躺平”的功劳簿,管党治党的成果还需进一步加固,要继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必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18],建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维护党章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党章是党员行为的根本遵循,要不断强化党章中的纪律规定,增强党员的党章意识,确保党员干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好党章的权威性、旗帜性和严肃性。其次,加快构建和完善党的组织、领导、自身建设、监督保障等方面的法规。针对全党重大问题,适时开展党内法规编纂工作,统筹推进各类型、各领域、各位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使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清晰,切实做到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最后,把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内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不断构建和完善党内法规执行机制,加强各级党委执规能力建设,注重开展党内法规实施评估工作,以党内法规的落地生根推進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三)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优化党内环境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扬党内民主,是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延安时期,党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营造了团结和谐的党内氛围,树立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典范。

延安时期重视以发扬党内民主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从严治党背景下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优化党内政治环境,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核心问题,党内政治环境的优化又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建设。因此,要维护好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鼓励党员在党的会议上民主讨论问题和充分发表意见,增强其对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这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要把民主集中制上升到党的建设规律的高度来把握,不断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规则意识,用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平衡党内的利益,保证党员享受民主权利,激发其民主效能感,从而不断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四) 强化党员干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保持反腐败的战略定力

加强对公权力有效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延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成功实践表明,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强化党员干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党内干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由此导致他们随意行使权,而后“物腐虫生”。

党的干部在党的事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排头兵”。当前,党内仍存在少数领导干部政治野心膨胀、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不仅严重腐蚀党员干部的思想,甚至导致党内政治生态紊乱。因此,必须发挥党内监督机制的机动性,将贪污腐败扼杀在“摇篮”中,从源头上阻断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不利因素。强化权力制约监督,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态专门规范,丰富党内监督有效途径,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全面落实党内监督的责任,履行监督基本职责,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起来;强化巡视监督,设立中央纪检巡视组,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强化党内监督的目的是将可预见的不良后果扼杀在摇篮,但对已然超出宪法法律范围内的行为活动也必须严厉惩戒。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在腐败面前,必须要有动真碰硬的态度,永远吹起反腐败斗争冲锋号,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领导干部的腐化渎职行为。通过监督检查,扎紧制度的笼子,深入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好转。

四、 结语

延安时期,党致力于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党内存在的“非马”现象、“违纪”行为,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现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在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等。可见,党中央要以从严治党的态度在利益日趋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巩固执政基础,这在客观上就提出了一个应当继续“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20]192的重要问题。新时代的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的、和谐的,但并不意味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可以停歇。作为百年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一直在路上”的重要理念在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如何以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借鉴,使党内政治生态在新时代持续实现好转,进而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党建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0]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九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11]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報,2014-10-29(0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文枢)

(校对:木子)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全面从严治党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