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倩
摘 要:扇子本身是一种实用物,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最后成为风雅之物。明清时期,折扇兴起,在宫廷文化的推动下,民间各地的制扇工艺也十分精湛。因为小巧别致、携带便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折扇在民间十分流行。文章从分析扇面的演变历程着手,并把扬州市江都区博物馆收藏的几把折扇作为实例,欣赏明清时期山水书画扇面展现出的艺术风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折扇,让这种传统文化被继承、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山水画;折扇;扇面;艺术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04
0 引言
明清时期的扇面属于传统山水画的范畴,但是其利用特有的画面形制展现出了独特的气质,在该时期内折扇山水画的发展抵达了高峰。明清折扇利用方寸之间、虚实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山水画的特点。很多扇面绘画是文人雅士所作,通过这些扇面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与寄托山水的情怀,在一笔之下使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为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
1 扇面的演变历程
折扇是承载时代文化的载体之一。普遍来看,流传下来的折扇大多扇骨外形十分精致,扇画风格清逸,且所提诗文娟秀淡雅,具有十分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可以说,折扇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扇面绘画自身的艺术风格能较好地呈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溯源到远古的部落时代,在炎炎夏日人们利用手工编织的植物叶片来扇风获得一些清凉,这些经过编织的植物叶片便是扇子的雏形。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尝试利用竹篾编织葵叶、蒲草等,创造出具有一定外形的物件,此时才算得上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扇子。
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扇子出土在春秋晚期到战国前期的古墓内。在考古发掘中,先后探查到很多战国晚期到秦、汉时的实物古扇,后续在青铜器、画像砖及画像石上也探查到了应用古扇的场景。结合以上这些物证,我们发现竹扇和羽扇是早期扇子的主要类型,扇柄基本偏向于单侧,呈现出下粗上细的特点,可以被细分成短柄与长柄两种不同的形制,其中短柄竹扇也被叫做“便面”。
进入两汉时期短柄竹扇的应用范围显著拓展,在宴饮图、百戏图及神话故事中均有出现。除了短柄竹扇之外,还有一种手柄处于中间、圆形扇面的短柄扇,被叫做“团扇”,但其总数较少。直到三国时期,才基本上形成了短柄便面和团扇两者平分秋色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便面陆续被淘汰,很多竹扇的手柄被移到扇面中间位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扇子,包括羽扇、座尾扇等。两晋时期因为禁绢扇令,以致执扇总数并不多。西晋时吴国灭亡,使羽扇在北方地区得以流传,考古发现北朝的石刻上还有天神、仙女手持一柄“比翼扇”在广袤天地间翱翔的画面。这个时期还流行障扇,障扇是由竹篾、鸟羽、绢罗等材料制造而成,外形不统一,以圆形及上、下方形等较为常见。
隋唐以后,执扇逐渐取代了竹扇与羽扇,成为扇子的主流样式。唐代时期的扇子十分精美且质量较高、类型繁多,在扇面上绘画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工艺做法。宋代时折扇被传进我国,又被叫做“撒扇”“聚头扇”。宋元时期团扇相对较流行,折扇数量也逐渐增加,羽扇却慢慢减少。
明中期后折扇大兴,四川和苏州两地是生产折扇的中心,折扇凭借自身体形微小、便于携带、方便题字与绘画且风格雅致等特征得到文人雅士的广泛青睐,吴门画派经常折扇上绘画我国传统的文人画,这种大量聚集诗文、书画的扇面在较短时间内就取代团扇成了扇子的主流样式。伴随折扇的持续发展、进步,因其弥补了执扇在扇面艺术方面存在的缺点而逐渐取代了纨扇,变得更加流行,此时建成了扇面艺术的新格局。在明代描绘北京城繁盛景况的风俗画—《皇都积胜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市井内十分流行使用折扇的场景画面。
2 明清时期山水扇面的构图特征
2.1 多种多样的构图组合
折扇扇面自身形式的独特决定了其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在空间狭小的扇面内通过部署山石的方式表现出婉转起伏、柔和迂回的美妙,不仅能够呈现出横式的左右延展状态,也能显现出竖式的上下拓展态势,整个画面的部署显现出波形线性的弧形旋转样式。构图组合的变化形式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包括了一江一岸式、一江两岸式、山石林立式等。
2.2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明清时期的山水扇面凭借微小尺幅承载了极为宽广的山水空间。山水折扇面正是因为有限的自身空间使实现虚实相称显得更为重要,很多画家都明确提出过山水内虚实的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山水扇面内的黑白、动静、阴阳、隐显等多样化构图手段,其实均采用了虚实相生这一手法。
从本质上分析,虚实相生为矛盾对立统一化的运用形式。构图内虚实相互对立,存在着相克相生的关系,而最后还是归于统一。我们观察了流传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山水扇面可以发现,很多画家会应用山实水虚的方式建造出水域极为辽阔的意境。
2.3 开合有序的扇面稳定性
鉴于折扇扇面的本体形式十分特别,一直以来无论是应用哪一种构图模式进行布局,实现稳定性均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需在画面上持续地做出突破,借此方式使画面不仅具有一定变幻之美,并且会持续收敛,借此方式实现扇面上山水画面的“和”。这里所说的“和”实质上就是“中和雅静”,有平和、和谐、动静相生等多种蕴意。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对穩定的构图对外能更充分地显现出山水画布局的对立统一这个理念。表现在山水扇面上的分合有序、黑白相互衬托的特点,不管基于哪种形式存在,最后均能基于一种稳定的画面去表现出山水的意境。
3 明清时期山水扇面的艺术风格
进入到明清时期,折扇的形制已经大体固定下来,运用弧线围制成了扇形区域,借此方式使扇面的内容部署更具独特性。将其和卷轴类书画的方形区作对比分析,扇面没有垂直线,不必进行从直布势,构图灵活的灵活性更高。折扇画面中呈现的内容通常从中间朝向左右两侧展开,存在着先后入眼的差异,正因如此在部署扇面内容时强调详略、轻重不均,通常会在单侧进行留白,留白位置书写诗句、题跋,另一侧则会伴随着折扇扇面慢慢展开而显露出相对较完整的山水画面,左右两侧疏密得体、开阔清朗。此外,因为扇面折叠位置经常留下一些折痕,所以在部署画面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由折痕带来的辐向问题,以防扇面绘画内出现部分线条与折痕凌乱、交错分布的情况。在很多名家的笔下,折痕能够演变成画面布景中的独特之笔,使山石树木更为厚重,把人的视觉延展到扇面之外。
山水画在明清折扇扇面的题材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扇面内容的构思上,画家大多会遵循一些十分经典的构图范式。这些范式不仅是历代书扇名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也是后人欣赏扇面时遵循的美学标准。
3.1 一江一岸式
一江一岸式是以我国山水画进入折扇扇面的一个专属构图形式,大量应用留白是这种类型构图普遍存在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留白代表着十分简洁与冲淡浓墨的含义,恰好对应《庄子》中所说的“虚静”这一状态。在一江一岸内“空”对应的是空灵,代表着平和。
例如,扬州市江都区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杨俊所作的松溪高隐图扇页(图1)。图绘远景峰峦石壁,近景高士草堂闲坐。画风承袭了南宋的“院体”传统。山石以劲爽粗健的线条勾勒和侧锋刚劲的斧劈皴,人物虽小如寸豆,但是真实具体、各尽其态,给清幽静寂的山野增添了高古的格调。
一江一岸式构图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允许观赏者能够自由选择折扇画面的观察重心,如果聚焦在留白位置,那么将会有空白无垠、渺于无境的视觉效果;如果专注点是墨笔深处,那么将会感受到疏密相间、应接不暇,体验到扇面的精美之处。
3.2 一江两岸式
一江两岸式这种扇面构图样式是明清时文人画内相对较普遍的绘画风格。最早时这种构图方式从定型到应用的实践者是“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瓒十分擅长画山水,经常应用一江两岸这一布局样式,其呈现出的画面通常是两岸夹一江,允许两岸呈现出正向上下相对的样态,江水从中直接贯穿而过,当然也可以斜向相对以示曲水湍急。明代诗人何三畏在《题扇》中的诗句“万山分两岸,一水自中奔。想是江流底,山盘不断根”就精准地概括了这种构图样式。一江两岸构图模式还被称为“三段式山水”,仿佛是带有透视感觉的构图,能够呈现出江山无穷无尽的壮美风情,也能呈现出视野十分辽阔的畅快洒脱。
例如,扬州市江都区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陈泳所作的汉江烟帆图扇页(图2),这幅扇页构图取倪瓒标准的“一河两岸三段”模式,平波无浪的辽阔水域将近景的树木楼阁与远景的山峦分列两岸,令画面空间层次鲜明,又得平远之势。近处绘画出山间树木繁茂,屋舍殿宇隐现其中,环境清幽;中景则是浩渺的汉江滔滔远去,一叶轻舟鼓帆前行;远处则是高山,用墨笔略微涂抹,做到了浓淡相间,造就了云雾缭绕间蜿蜒叠伏的山势,但是很少有峥嵘的气象。流动的墨气增强了山水迷蒙、草木华滋的地域特征,同时令画面于气象万千中气韵生动,具有“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的诗意。可以看到,这种一江两岸的构图模式中,画家事前就经营布局了整个画面的走势,所图意境极为悠远。
3.3 山石林立式
在山水画中,有水无山会有漫溢之感,有山无木则能表现出嶙峋。在山水扇面内山峦是主体,林木则被誉为点缀装扮山峦的最佳要素。古人曾说“心游万初”,如果观赏者能将身心投入画卷中,则会在脑海中浮现连绵不断的群山。树木是群山的点景,不仅能够使山色更显得苍茫含翠,还能掩盖住山根、奇峰,木石竞相争秀,有效地弥补了峰峦远景上存在的不足。画中虽然没有水流湍急的场景,但画中的山间云烟、层林共同发挥丰富画面的作用。
例如,扬州市江都区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李育所作的垂钓图扇页(图3),此图绘有清流漱石、嘉木成荫,一派清幽的景致。狭长的河道、涟漪的水面上一高士头戴斗笠,驾舟独钓,悠然自得。图中山石树木多用饱含水分的浓淡墨直接点染,笔法灵动,施墨朴厚明净,表现出江南山水温润的特质。李育是清代画家,字梅生,甘泉(今江苏扬州)人,曾与李绂尘称“南北李”。李育的笔墨技巧十分娴熟,充满文人式的书卷气息,这在垂钓图扇页中可见一斑。可以说,这幅扇面是明清山水扇面中的佳品。
4 明清山水扇面的突出特点
4.1 以小见大的独特构图
折扇绘画的扇面会顺沿轴向朝着根部变得越来越窄小,这种形制让人们的视角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这一时期的画家放眼全局,然后基于自身的想法,集中大量精力深度开挖有代表性的局部,并对其进行放大处理,这也是扇面山水画创作领域内全景式的构图数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扇面自身形制的特殊形式使越来越多的画家追求删繁取简,严格把控重点要素,取其大要,实现以小见大,这是明清时期山水扇面的一大特质。
4.2 脱俗的文人情怀
明清之前,很多文人对世俗表现出了明显的倦怠感,为了修养心性而退隐山林,逐渐产成了避世的观念。山林内山水共存、祥和宁静,打造出一种“画山画水”的气氛,这也是当时期山水画题材广为流行的主要原因。很多文人借山水抒发感情,对外表现出自己脱俗的心境。在没有外物纷扰的山林环境内,很多人会把主观思想、情感绘制成山水画卷,达到超俗的境界。
5 结束语
明清时期折扇扇面上的山水画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空间有限的横屏上凝聚了万里江河,也因此受到了广泛追捧,带动了明清时期折扇制作工艺水平的显著提高,更是我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扇面富有诗情画意,也是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寄托情感、情绪及理念的重要载体。明清折扇扇面内涵丰富,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是风雅的代名词,承载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杜庆磊.早期山水画赏析:魏晋至隋唐山水画演变[J].收藏与投资,2022(8):20-22.
[2]王萍萍,骆雅茜.宋代山水画在现代陶瓷山水畫中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22,13(24):88-90.
[3]叶元沁.浅析新中国初期山水画中的叙事表达[J].艺术评鉴,2022(15):46-49.
[4]邵奇.陶瓷粉彩山水画的工艺特征和意向审美[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2(4):132-136.
[5]黄燕.一城山水 一城诗画:杭州博物馆馆藏书画赏析[J].文化月刊,2022(3):168-170.
[6]季赟.陶刻山水书画之韵味:浅析作品《四方双色鱼尾瓶》的创作[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3):145.
[7]雨葭,凝脂.明清折扇,文人墨客的“袖中雅物”[J].收藏.拍卖,2022(1):54-59.
[8]于墨客.从中国山水绘画中看“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J].明日风尚,2020(24):76-77.
[9]解小青.动摇诗句带天香:明清书法扇面的当代审视[J].中国书法,2020(7):12-29,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