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镇古今

2023-05-30 20:07石群良王文一魏如江
时代报告 2023年3期
关键词:黄道郏县

石群良 王文一 魏如江

黄道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老子弟子黄老道云游驻跸此地,称黄老道街,后来沿袭为黄道街,金贞祯三年(1215年)设为黄道镇。

黄道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中部南部为岗地。耕地多为礓石地,土质瘠薄。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18755亩。辖13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花生等。

该镇交通便利,境内郏景公路南与洛界公路相接,北与许昌市神垕镇相通;前石路东连许南公路,西与207国道交会,三洋铁路郏县段货运站设在镇东。

黄道镇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痕迹,20世纪70年代,考古专家就在纸坊青龙河东岸“高圪挞”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两件。为石器时代的中期产物。

黄道镇是一个典型的工业乡镇。全镇矿产资源丰富,初步勘测,全乡原煤储量为4亿吨,石灰岩储量为9亿吨,硬质黏土储量为1500万吨,铝石储量为2300万吨,镁石储量为2300万吨,焦宝石储量为500万吨。

黄道镇境内的青龙河、粉浆河流域孕育了古陶文明,从黄道镇黄南村东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就发现大量红陶随葬品。在唐宋金元时期,黄道镇就以生產唐钧著称,尤其宋代,黄道钧瓷工艺水平更是达到了“出窑万彩”的地步。

郏县高古陶瓷产品主要产地在黄道(今黄道镇),“黄道窑的钧瓷始于唐而衰于元”,系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誉满中原。经故宫文物专家冯先铭先生认定“黄道窑瓷是宋钧瓷的源头,开了陶瓷窑变的先河”。黄道窑瓷以黄道当地优质高岭土、石英石为主料,经过炼泥、成型、素烧、施釉等工序烧制而成。另据古陶瓷专家禚振西考证:“在中原各大名窑中,黄道窑烧造时间长,品种多,器物种类繁杂,特别突出的是从唐代至宋代,有很多创新。其中,黄道窑烧制的花釉瓷,这种最早的窑变可以说给宋钧窑开了先河。唐朝时期的花釉瓷又以羯鼓最为有名,影响了当时很多窑口,而黄道窑所烧的黄釉瓷可以说是中原陶艺和南方陶艺的交融和发展。”

唐代黄道窑被称为45里黄道窑,沿粉浆河两岸又被称为九里十八窑。唐代产品有碗、壸、盘、盆、碟、罐、花瓶、玩具等。釉色有米黄、大蓝、红、月白、祭红、黑釉杂蓝等色彩,钧瓷以天青釉色为胜。宋元明时期的产品绘以人物山水、鱼藻花草、禽鸟瑞兽、警句书法,艺术水准达到极高水平。清代至民国时期,产品主要为烧造餐具、酒具、建筑构件、水缸等民用生活用品。

笔者家住黄道镇黄南村,小时候经常在钧瓷遗址“北河水库”(粉浆河流域)游泳,记忆中,水库西岸沿黄道街路东崖下就倾倒了大量带有纹饰的古陶瓷碎片,后来听黄道镇原文化站站长孙少中介绍,他陪同陶瓷专家在红烧沟遗址考察时,陶瓷专家用考古铲偶然发掘出了一个完整的黄釉瓷碗,碗中有“风花雪月”四字,后来作为黄道钧瓷标本,被展陈在某博物馆。

由于古代挖掘原煤烧制陶瓷的缘故,黄道镇是历史上最早祭奠窑神的古镇之一。窑神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因老子是道家始祖,长于炼丹之术。炼丹需要火加热,而煤是火之源,烧制陶瓷和开采煤矿的窑工,都希望窑神福佑禳灾。然祭拜窑神的时间源于何时,历史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刻立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 的《德应侯碑》,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作为中国宋朝五大名瓷之一的黄道钧窑,拜祭窑神,祈福保佑,创建窑神庙宇,符合黄道人民的意愿和风尚。

据1982年《黄道乡志》:“大刘山头处有一座祖师庙(敬奉老君),因村子(黄道村)在神前,所以叫神前村。”另在黄道黄南村东有一座火龙庙(遗址),后人在遗址之上重建了一座火龙庙,神前村是否与之存在历史的渊源尚需进一步的考证。

在郏县,除大刘山上的祖师庙隐退于历史烟云外,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于公元前491年在郏县茨芭镇东北部海拔607.2米莲花山聚众传授《道德经》,北魏时期,人们就在山顶建成祖师庙,后人尊称此山为“老爷顶”。历史沿袭中的黄老道、黄道街、黄道村以及大刘山顶的祖师庙(老君庙,没有遗迹佐证)均与道教祖师老子有关,能够佐证历史的是黄道村东部二刘山处在火龙庙遗址上建成的火龙庙。

黄北村五道窑庙村钧窑遗址属唐宋时期,窑址在黄北村西路口,即现在黄北小学门西至郏县景公路一带,占地面积50亩,唐钧时期,这里曾有五座窑,每窑产品摆一道街展销,每座窑都在自己的产品街上建一座窑神庙。共五座窑、五道街、五座庙,故当年称五道窑庙村。遗憾该窑址在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的热潮中已荡然无存。但该“遗址仍有钧瓷碎片散落,其色釉多为黑色、灰色、蓝色,产品有碗、瓷枕、花瓶、盘等”(《文物》1952年2月2卷2期51页)。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仍然沿袭“窑街”之旧称。

1948年间,第四野战军某部在大桥村建碗窑一座,建成后部队便随大军南下,将产权移交给地方政府。1950年,郏县政府将个体碗窑统一接管联办经营,定名为“郏县神前大桥民生瓷窑工厂”,1958年更名为“郏县陶瓷耐火砖厂”,1960年该厂整体迁到郏景路西侧新厂区,更名为“地方国营郏县陶瓷厂”,主要生产民用瓷、耐火材料产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采用细瓷注浆新工艺,制作出了“伟人像”、花瓶、茶壶、动物等工艺性较高的陈设人物的彩瓷,其产品远销省内外。

20世纪90年代后,该厂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渐退出了市场。

永庆寺遗址位于黄道村北20米处。《郏县志》(清)仝轨在《重修黄道永庆寺记》中记述黄道永庆寺的范围说:“它北枕崇岗,东依刘山之首,曰永庆。中佛殿三楹,巍然特起,獠以长坦前开三门,后即岗为洞以后居寺僧,占地面积 2000 亩。寺院正中建有一六层砖楼,高五六丈。”

明嘉靖年间,永庆寺已破烂不堪,迁易于黄道村东北隅(俗称北大寺)。王仓谷之子王同曾为寺易而新写过记。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行修缮。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修,立壁碑一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寺右地藏王像及大殿进行修缮。住持僧为之作记,“立万善碑”一通。永庆寺、白龙庙就是历代窑主(或大户)顺势而为,集资创修,以敬奉窑神老君。而神前神垕的前世今生,也是由这尊神通广大的“老君”而一脉相承的。

永庆寺内今存大殿三间,单椽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方木,有日月云气图,殿内梁上刻有滚龙云气图案,墙壁上绘有孙悟空爬大刀彩绘和西天取经路图,系清朝著名宫廷画家赵唤之手迹。

据黄道乡志载:赵唤(1860年—1898年),黄道镇黄北村人。清朝著名宫廷画家。赵唤的父亲是道光年间当地有名的画家,赵唤自幼从父学画,他天资聪颖,12岁时就画一手好画。一次和父亲去少林寺作画,途中父亲出事,耽误了行程,晚到了几天,赵唤就请求代替其父作画,结果其画技盖过其父,遂名声大振。清咸丰年间,27岁的赵唤赴京应试,因随身所带二百钱盘缠不足,住店后就灵机一动画了一棵白菜,白菜上边趴一只栩栩如生的蛐蛐,就放在路上,路边的鸡子发现后就争着吃,路人观后大奇,之后就有人给他两串钱作为川资。到天津后,因生计所困,他就每天在街上卖画,其间,魏大人(道台)对他的画大加赞赏,经推荐被选入宫作画,曾为慈禧太后画像。赵唤38岁病故,被葬于黄道镇谢湾村东。

笔者少年时代曾看到过这些图案,可惜后来,墙壁被涂了一层泥土灰覆盖,故今已不可见。

永庆寺院西有一“拔剑泉”。水滑味甘,常年不断,民间传说此水系寺内黄老道与吕洞宾斗法时,吕洞宾架起飞剑刺杀黄老道,黄老道隐匿钟内飞剑撞钟落地入土,吕洞宾背剑而出,带出的泉水。

據当地村民称,黄南村白龙庙前的东西街道为“神前街”,且黄道“红烧沟”遗址就在黄南村白龙庙东北隅,占地面积20亩,属唐宋时期窑址,多为民间用品(见《文物》1952年2月2卷2期51页)。该窑址在黄南黄北交界处的粉浆河河岸两旁,即人民翻身桥以南东西两岸,已暴露出的窑址有六个,窑址上碗、壶、盆、盘、罐等钧瓷器碎片俯拾皆是,黄南河东湾(民居墙壁上就布满瓷器碎片),颜色有米黄、大蓝、红、月白、黑釉杂蓝等色彩。据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冯先铭先生1983年5月26日来这里考察,采集标本确认,属唐钧窑遗址(见《文物》1952年2月2卷2期51页)。另见《黄道乡志》(1982年):“从寺街到黄道,有9缸(以烧缸为主)18窑(以烧钧瓷为主)72钧炉。”该遗址南段(因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在遗址主要烧制水缸,群众称为缸窑沟),因建黄南连心桥,部分文物遗址被毁,在建桥期间,有不少当地群众闻风而动,其间捡拾了不少有价值的瓷器器件。

1983年6月26日,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冯先铭先生及助手再次来到黄道对黄道谒主沟、石望河、红烧沟钧窑遗址进行考察,通过标本,确认为唐钧窑古窑址。

在黄道镇前谢湾村村中央有座齐圣庙。该庙坐北朝南,庙室内梁檩椽均有祥云图案,龙身依稀可见。室外横脊正面背面浮雕主图为二龙戏珠,设有脊饰。齐圣庙始建年代不详,目前所存是清代重修。齐圣庙供的是齐天大圣。这在全国庙宇中非常少见。

黄道镇境清代属黄道、塔亭、崇兴三保。民国初年属北区,民国二十五年属四区。1947年,门沟属苏坟乡的第十四保,前谢湾为第十六保,黄道南寨为第十七保,黄道北寨为第十八保,谒主沟为第十九保。

1948年1月,属二区。1965年12月,成立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公社管委会;1984年更名黄道乡,2008年8月20日改为黄道镇。

从这些繁杂斑驳碎片化的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黄道的历史演变:黄老道街—黄道街—神前—黄道乡—黄道镇。

黄道镇风景秀美,历史文脉丰厚,境内遍布明清建筑、古树、古井、古庙宇遗迹。

大刘山位于郏县县城西北15公里处,是郏县的主山,也是郏县、禹州的界山,山体呈东北西南向,长8公里、宽4公里,主峰海拔704.5米。

600多年前,黄道镇大刘山草木葱茏、水光潋滟,有“刘山晚翠千古画,汝水无弦万年琴”之说。在明代,黄道曾因发现熊猫而声名远扬。据《明太宗实录》卷三、四)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在郏县大刘山腰捕获驺虞。九月,朱橚向永乐皇帝献驺虞,而当年被称为驺虞的“瑞兽”,竟然是现今所说的熊猫。据史载:朱橚向永乐皇帝献“瑞兽”驺虞,百僚庆贺,众多官员就驺虞撰写了大量颂扬诗文,宫廷画师赵廉,于当年十月绘制《周王橚入献驺虞图》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周王橚入献驺虞图》生动展现了驺虞栖息地大刘山的景色。明万历年间,朝廷下诏各地定出“八景”上报朝廷。“瑞兽”驺虞的发现地大刘山,以“刘山晚翠”名列“郏县八景”之首。朱橚献“瑞兽”驺虞后,就于永乐三年(1405年)在大刘山发现驺虞处兴建了山神庙。庙内有朱橚之子朱有燉撰《山神庙碑记》。碑文详细记述了掌管周王府四周边界事务的封人报告大刘山发现驺虞后朱橚捕获驺虞的过程、兴建山神庙的缘由以及创作的迎神、送神曲歌。碑刻至今尚在。另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郏县志》卷三载:周王橚捕获驺虞处在大刘山,今郏县黄道乡叶沟村北的白虎庙。

1993年版《河南地名志》“大刘山”条下载:明初,周定王朱橚在此山获“瑞兽”驺虞,献明成祖。周定王认为此是吉祥之兆,此山乃神灵保佑之地,遂取皇天后土之意,改大刘山为神垕山。这也是神垕镇名的史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以来,黄道镇作为有着千年古老文明传承的工业重镇,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2018年,境域纸坊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前谢湾村、王英沟、纸坊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北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2020年12月23日,王英沟村又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也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乡村。

王英沟村的建村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王英沟遍布皂角、国槐等古树木,可谓古树“成林”,村中千年以上的22棵。其中2000年以上的有3棵,百年以上的有486棵,河东的一株国槐,树龄2000年,它下垂的两条枝干形成一个小小的拱门,向上的另一条枝干延伸出十几米远。在河西街的一棵树龄2200年的国槐,“树干树围4.6米,树高20多米,树身表面千疮百窟,‘伤痕累累,但表皮质地坚硬,在主干2米多处分出南北两枝,有的曲如蛟龙,栩栩如生,枝繁叶茂,枝条向上到6米高处又平伸,把枝条推向18米之外。”

纸坊村地处大刘山下,古称清风寨。据《郏县志》记载,村庄始建于隋唐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建村历史,穿村而过的青龙河由扈涧水、粉浆河、马蹄河等季节性河在此汇流而成。河水清澈透明、湍流不息,是造纸作坊得天独厚的佳地。明朝永樂年间,官方从异地选派“蒋张王杨”四姓家人迁往此地,分别在蒋南洼、杨半坡、小河西、张家湾(老龙窝)等四处利用水资源作动力,开办四家造纸作坊。由于水动力造纸工艺先进,水质纯净,生产出的纸张纸质优良,成为明清两朝贡品。蒋张王杨四姓在此传延生息,人口渐众,造纸技艺得以世代相传,因此而得村名,成为当时与临汝镇齐名的重要的集贸重地。

据统计,全境现有600~2000年以上的国槐、皂角、树等古树名木近百株,分布在黄南、黄北、王英沟、纸坊、谒主沟、石望河等村庄,其中王英沟村居多。

民居院落布局为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形制,前为两进院或者三进院,后为靠崖窑洞。瓦房依地势而建,窑洞错落有致,街巷呈规律分布。建筑结构严谨,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形制、脊饰等融合了建筑学、风水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极具豫西民居的建筑风格。

境内现有古井近百眼。保存较好的有黄北、黄南、谒主沟、王英沟、前后谢湾、纸坊等村庄。

2014年7月,黄道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镇域文化古迹、旅游景点众多,境内有青龙河、粉浆河两条河流和一座老虎洞中型水库。古迹有谒主沟遗址、钧窑遗址、拔剑泉、永庆寺、关帝庙、刘济墓及刘山晚翠、刘秀椅、五龙泉、拔剑泉、象鼻泉、国家千亩侧柏基地等景点。

黄道镇东靠小刘山,西和西北有江山、站台岭、红石山,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复杂地貌。黄道镇复杂的地理地貌,成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15—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来郏县访将,在黄道东小刘山顶驻扎军队,后来在谒猪峪停留,铫期等壮士前来拜谒,故谒主沟地名由此而来。明崇祯六年(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起义军进入黄道,在黄道村停留,在谒主沟站台岭与官军激战,战败了官军,站台岭至今有多座义军壮汉坟遗址。

在河南郏县黄道镇省级传统村落黄北村,在距离地面约4米的地下,至今还暗藏着保存完好的住宅洞,经专家考证,这些地坑宅已经存在了500年以上,古时主要用途为躲避战乱。

黄北村在郏县县城西北11公里处的大浏山脚下。黄北村的地坑洞是缘于宋朝末年黄北村的先民们战乱为抵抗盗匪抢粮抢牛羊,自发挖起了地坑洞。黄北村寨内原来有60多户村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地坑洞,这些地坑洞也都相互连接。因为村民的住宅分布形似八卦,所以地下相连的地坑洞就如同迷宫。当时有人依据村庄地面住宅的八卦阵型,修建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寨门,这四个寨门可通达每一户村民家中,寨门之间修建有土城墙,村民可通过家中密道登上城墙眺望远方。因此黄北村一度被称为黄北寨,在外敌入侵的冷兵器时代,户户相连的地坑宅护佑着村民的安危。

笔者曾进入黄北村凃孝锋家的地坑洞,其洞口仅容下一人进出,顺石头阶梯而下约4米后豁然开朗,洞中有卧室、储藏室、厨房。卧室中可见保存完好的土炕、土枕头,厨房中的土灶台上还有烟熏的痕迹。在洞中的不起眼处,还有被土封堵的洞口,这个洞口是通往邻家的密道。

1912年,白朗义军攻打神垕镇,其间,途经黄道并在谒主沟停留。

1937年,高寺小学教员马文波在县内组织“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救国募捐活动。1944年5月18日,日军从禹县境到黄道村,日军先用炮火向黄北寨内轰击寨内的国军,经激烈交战,国军弃寨撤离。日军进村后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掳掠,强奸轮奸妇女、惨杀村民。村里老百姓慌乱向大刘山躲藏,日军发现后用机关枪向人群扫射,日军在黄道村停留一天一夜期间,全村共有462户1945口人,其中就有328户1103口人受过日军的伤害。61人惨死在日军的炮火和屠刀之下,制造了死伤村民107人、糟蹋妇女30多人、烧房140多间的惨案。

1945年7~9月,中共郏县(禹郏)县委员会和郏县民主政府建立。1946年6月,经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决定,第六支队以禹县神垕为根据地,开辟郏县、临汝、襄县、宝丰,并建立了第六地委、专署、分区,同时,河南区党委,第六地委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郏(禹郏)县委员会”“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辖神垕、黄道、安良、唐河四个区,黄道区长张建仁。是年8月下旬,皮定钧部与游击队李长有在大刘山作战,李长有败逃。是年8月26日夜,皮定钧部刘昌毅司令员举兵攻打谒主沟。战斗进行7天7夜,歼红枪会10人,镇压李振西、张延龄等土匪20多人。

1945年8月18日,八路军六支队皮定钧部克高垌后,相继解放了大郭庄、下叶、黄道等地。20日,在黄道村休整期间,成立黄道区抗日民主政府。此时,日本已宣布投降,六支队在黄道村作进城接受日军投降的准备工作,驻寺街的伪军刘德义和南子明拒不投降,刘昌毅亲临前线指挥,六支队于8月22日将其围歼。

猜你喜欢
黄道郏县
黄道培
郏县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追肥
谁都想要一块好手表[短篇小说]
“2018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圆满落下帷幕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郏县
黄道经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