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平行社区”现象思辨

2023-05-30 22:06彭伟步
对外传播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海外华人

【内容提要】现今,华文新媒体逐渐成为海外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刻深远地改变了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与经济结构。华文新媒体作为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播机制的组成部分,强化华人的文化身份认知与确认,发展与主流社会平行的社区。然而,华文新媒体对文化圈层的推动作用,形成内生性社会网络与平行社区,虽然能为华人提供文化与心理安全空间,但是却形成了与主流社会相隔的文化边界,即华人缺乏向主流社会进行文化适应的动力与热情,不仅不利于华人形象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长期发展与自我创新。拆除文化藩篱,促进文化互动,生产文化交流的优质内容,祛魅中华文化,实现文化的双向流动,是推动华人社区过度平行化的思路与路径。

【关键词】海外华人 平行社区 文化适应 海外华文媒体

华人独特的文化生态与群居生活习惯,在海外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层和地理社区,并在族群内经济的自由流动和自我系统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同化”现象,华人社区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文化与经济系统。在一个族群文化浓郁、资本自由流动的文化圈层中,作为文化系统中重要的内容生产与信息流动的载体,华文新媒体由此在独特的华人社区中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机制,帮助中华文化在海外落地。

然而,文化传播圈层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入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导致“网上唐人街”的形成,使所在国主流社会对中华文化以及华人的认知更加神秘化。在双向适应的文化交往中,文化平行社区的存在,有可能加深所在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疑虑与排斥,甚至激发新的种族歧视。

在少数族裔融入主流社会当中存在双向适应的推拉机制,一方面新移民需要了解主流社会,有融入主流社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是一种被动性的文化适应与融入;另一方面主流社会在特定的时空当中也有需求了解新移民,进入族裔聚集区听取生活在这个物理空间的移民心声。在大部分时候,新移民因为语言能力不强,文化适应代价太高,而选择在同一个文化圈层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中生活与工作,这就导致了平行社区的形成。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新移民不断涌入,社区经济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生产的内生性拓展,这就导致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社区的形成。当前,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华文新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华文报纸进行信息传递。与此同时,大量资本进入华人聚集区,社会网络呈现出华人与移民来源地联系愈加紧密、文化生产更加具有内生性的特点,利弊参半,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隐忧。

一、为华人新移民搭建过渡性文化安全屋

华文新媒体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具有零距离传播、多渠道传播和内容零阻碍传播三大优势。近十年来,其发展极其迅速。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华文新媒体如井喷般涌现。除了华文传统媒体设立华文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外,华文自媒体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们数量庞大。许多华文传统媒体既创建华文网站,又推出客户端和电子报,甚至还在脸书(Facebook)和微信开设公众号,加强对海外年轻华人的传播。

随着中国移民不断在世界各地定居,他们需要一种能够及时反映中国动态的媒体,使他们在异国他乡仍然能够掌握祖(籍)国不断变化的政经情况,华文新媒体由此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外华人和中国联系的主要窗口和纽带。华人移居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至少要经历三至五年的文化适应期,而在这个适应期中,华文新媒体起到了过渡作用。它們在华人完成文化迁移、适应以及融入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慰籍了华人的文化思乡感。对于一些文化适应水平比较低,对母语文化极其眷恋的华人来说,华文新媒体将一直是其使用的工具,促进了内生性社会网络的发展。

共同的语言、文化,完善的经济社区,以及华文新媒体具有新经济功能,使华文新媒体在华人社区超越了过去华文报纸的功能,而成为华人经济社区的联结者、促进者、参与者、建设者,帮助华人新移民更快地适应在异乡的生活,缓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为他们提供了文化与心理安全屋,帮助他们尽快完成文化适应的阶段,但是这种生活在具有明显民族性的文化安全屋中,无疑构建了与当地主流社会缺乏交叉的文化平等社区。

二、助建文化经济功能完善的平行社区

过去数十年,中国移民群体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华侨华人约有6000多万。大量中国移民定居其他国家,推动了华人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特别是新一代中国移民的到来,不仅为华人社区注入了雄厚的资本,而且还提升了华人社区的文化生产水平。

1.华人社区的资本生产与物质空间拓展

新一代移民与新媒体一起成长,与老移民相比,他们的文化层次更高,经济活动能力更强,更加有意识推动华人社区的文化建设与环境改造,助力了华人社区的提档升级,一改过去华人社区“脏乱差”的形象,促进了华人之间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例如纽约华人社区法拉盛过去建筑密集,卫生条件恶劣,但是随着新移民的到来,雄厚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继投放在这个社区当中,建起了数栋高级公寓,并通过市政建设增加绿化面积,一改过去法拉盛贫民窟的形象。

资本的投入,使华人社区的经济活力得以增强,促进了华人圈层经济的良性循环,不仅推动了华人社区的环境改善,也为华人提供了更多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物理空间,使华人社区具备经济自循环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华文新媒体通过传播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信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形成了虚拟海外华人社区。华人在这个虚拟空间进行文化生产、消费与想象,无形中强化了自身身份的心理归属。相较于牺牲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迎合当地主流社会,华人更喜欢生活在一个物质供给相对完善,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生活便利化,母语交流无阻碍的社区。华人人口集中度较高,资本力量较强,华文新媒体的生存空间由此得到扩大,并且推动了许多年轻华人利用华文新媒体的各种功能进行创业,为华人提供各种社区化的服务,这对于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的延伸显然有极大的帮助。截至2021年5月6日,在脸书上拥有超过5万以上粉丝数量的马来西亚华人“网红”有14人,粉丝数量超过50万的华人“网红”有5人,超过100万粉丝的华人“网红”有3位。①这些华人网红在虚拟的华人社区中传播各种中华文化,包括针灸、中医、美食、美妆、旅游、风俗等。他们通过年轻化、轻松活泼的话语表达,线上线下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华人在华人社区进行文化和经济互动的热情。

2.华人的新媒体依赖与文化圈层传播

伴随新媒体一起长大的新移民,受教育水平高,思想比较活跃,非常愿意而且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新媒体的信息非常关注,养成了从新媒体接收各种信息的习惯。其求学经商交朋友的目的十分明确,对国内实时信息和商业信息非常渴求,而且非常关注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并利用新媒体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互动,打造了一个新媒体环境下族裔聚集区的特殊文化传播圈层。

例如,海外华人通过华文新媒体了解祖籍国的动态,发现周边华人社区的新现象,观看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电视剧创作水平显著提高,反映社会现实,探讨社会伦理,剧情紧凑,故事性很强,很受海外华人的欢迎。年轻华人也非常喜欢观看中国的娱乐选秀节目和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了》等,均播放量较高。一些中国电视剧不仅在华文新媒体上得到迅速传播,也在其他的社交媒体如脸书、推特(Twitter)、优兔(YouTube)等平台热播这些电视剧。例如,《人民的名义》在优兔平台几乎与湖南卫视同步更新。2017年4月5日,优兔播出第一集《人民的名义》,数据显示有27.1万人次观看,680多人点赞。②华人通过微信、抖音国际版(TikTok)观看中国影视产品,促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满足了他们自身的文化需求。

3.华文新媒体的华人文化互动与身份联结

华文新媒体为海外华人提供了文化与舆论传播平台,发展了华人族群内的经济,强化了华人的族群认同。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从手机和网络获取信息,实现华人之间的经济联结与社会互动,推进了华人身份的符号化。例如,在加拿大,华裔的出租车司机因为使用微信受到乘客的投诉;在马来西亚,华文社交网络不仅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一些年纪较大的华人也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信息,甚至通过这些网站进行电子支付。这说明,华文新媒体在促进海外华人之间的圈层传播与文化互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促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华文传播网络,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广泛传播,实现全球性中华文化的联动。以文化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全球华文新媒体传播网络,不仅有助于在全球化的网络中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而且促进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的情感维系和信息互动。

注重社区服务的华文新媒体,既为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提供了良好环境,也培养和强化了华人使用华文新媒体的习惯。华文新媒体为海外华人信息搭建了更多的传播平台,同时也生产和传播了更多的文化产品。这种传播方式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多元化,生产方式多样化,文化传播多载体化,帮助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落地生根。例如,在加拿大,大大小小的华文网站数量超过百家,涌现出“枫华园”“加拿大华人信息港”“多伦多在线”“温哥华华人网”等影响力大较强的网站,聊天网和论坛更是数不胜数。而在美国,各种华文网站的数量则超过一万家,出现“留学园”等影响力、凝聚力较强的网站,在欧洲,由留学生创办的华文网站则成为留学生和华人新移民的重要信息来源。

4.华文新媒体的内生性传播系统与华人社区的他者神秘化

华文新媒体联通不同华人社区,信息在一个流动的网络中快速生产和传播,使华人能够在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属性的社会网络中了解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的信息,实现单向性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华文新媒体的社区服务功能,缓解了海外华人的文化紧张感、疏离感和不适感。华文新媒体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在社区化方面实现了华人个体之间的文化黏合与符号化表征,推动了了一个与主流社会平行的文化社区。

然而,成功的社会融入需要双向适应。主流社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原因,很难进入到华人的文化圈、信息圈,因此对华人的了解只能局限于对“唐人街”等的印象,这显然阻碍了他们对华人的认知。加拿大学者凯·安德森认为华人社区“不管是不是种族主义,人们对唐人街的认识是与华人不断被本土社会‘他者化这一历史紧密相连的”。③也正因此,主流社会对华人存在神秘化的感觉,华人的形象偏见与种族歧视也因此被产生出来。面对主流社会对华人低效度、低意愿的了解意图,当华人意识到通过单向性的社会融入却无法换取主流社会积极的回应,就会产生被排斥的感觉,从而回缩到华人社区去寻求文化与心理的安慰与安全感,提高了华文新媒体的使用效率与频率,加速华人信息在华人社会的流转,这进一步推动了内生性华人社会网络的形成,构建了一个主流社会相平行的现实与虚拟社区。

三、平行社区的边界構建与文化互动隐忧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来探讨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④在影响想象共同体建构的所有因素当中,安德森认为,“印刷技术主义对塑造民族想象起着显著的作用”。⑤换个角度说,媒体的技术革新和科技传播对想象共同体的构建有着显著且重大的意义。

然而,华文新媒体数量虽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华文传统媒体的网站、社交平台账号的内容比较优质,但是缺乏资金投入,可持续发展堪忧。例如,主要业务在马来西亚的世界华文媒体集团历史悠久,旗下有香港明报集团、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集团等。集团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前6个月的中期报告显示,马来西亚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印刷业务(主要为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与南洋报业集团,拥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明日报》等华文报纸)亏损360余万美元。在经营压力面前,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不得不于2018年底停办《柬埔寨星洲日报》。2021年1月2日星洲媒体集团转让《印尼星洲日报》股权。

在经济困境面前,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经营得不到市场的资本回报。薪酬下降,人才流失,空间萎缩,财政收入每况愈下。新媒体的优质内容生产无以为续。许多华人虽然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账号,开展自媒体运营活动,但缺乏有效运作,内容更新慢,稿件来源单一,流量很少,甚至不断流粉。受资金有限与维护人才缺乏的影响,许多华文自媒体的推文局限于个人的观感,内容出现虚假、夸大、炒作等问题,甚至存在种族主义倾向。一些华文自媒体为了提高流量,迎合网民的需求,生产负面内容、炒作甚至不实内容,带来许多严重的负面效应。从这个角度而言,华文新媒体在想象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存在许多噪音。

海外华人构成多元,既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也有来自港、澳、台的移民,还有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有些华人已经是第五代,他们身上虽然保持着华人的血统,但已经高度当地化。华人的家庭观念、文化习俗等得到代际传承,这使不同源流的华人能够在共同的文化当中书写自身族群的历史,同时华文传统媒体的文化纽带功能已经在新媒体冲击下逐渐消失,华文新媒体在华人社区当中逐渐发挥替代性作用。在全球华人构成复杂性的现实环境下,全球华人的想象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转移。

过去,华人常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形象生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华人的文化与主流社会有着巨大差异,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进行符号化、刻板化,以居高临下的文化心理看待华人,造成华人产生文化被边缘化的感觉;二是华人族群内经济无法自我循环、完善和壮大,严重依赖主流社会的经济,华人经济因此无法实现经济自由与资本在族群内的自由流动,不得不依附于主流社会。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华人不得不以牺牲母语文化为代价,主动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涵化甚至同化,矮化自身的文化地位,迎合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文化想象,从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缩短与主流社会的距离。“为了能够为外部社会所接受,法国巴黎十一区和欧贝维列的华人社区领袖不得不让唐人街符合法国的民族国家历史,‘华人聚居区不得不被形塑为肯定法国‘同化外国人、让外国人融入外部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全球化的意识形态。”⑥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老华人移民主动送后代去当地学校,接受当地主流文化的教育。

如今,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华文新媒体迅速发展,华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得到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较强的新移民一旦在华人社区定居下来,其拥有的经济实力就会促进华人社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华人族群内经济的自由流动与内生性的自我发展。这时候,华人的经济不再严重依附于主流社会而实现经济的自主性,那么华人就会缺乏去牺牲母语文化、生活习惯而迁就当地主流社会的兴趣与意愿,从而更喜欢在保留浓郁母语文化的华人社区中生活,甚至不愿意与当地主流社会交流,缺乏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热情与动力,又挟雄厚资本拓展华人社区,使过去主流社会居住的社区出现了“逆同化”的现象。

生活在社区中的华人,保留母语文化,通过母语交流,从母语媒体获得所需的信息,使华文新媒体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华人新媒体通过提供社区化的服务,致力于场景的构建,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把生活、习俗、语言、信仰等影响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因素组合起来,通过华文新媒体的中介传播与文化联结中强化族群的共同想象与文化记忆,使拥有经济与文化自由的华人更喜欢在这样一个虚拟社区中寻找信息,保证心理的安全感,获得情感的舒适感,并在现实生活中在华人社区筑起一道文化边界。虽然这道文化边界有助于维系华人的文化与心理安全感,但却在某种程度自我围困和封锁,隔绝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进一步了解,导致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中餐、舞龙舞狮、武术等几类符号层面,而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历史与哲学思想缺乏理解。例如加拿大学者凯·安德森认为:“墨尔本的唐人街一直被国家和当地政府当成具有一些中国元素的产物和象征,本质上与澳大利亚主流背景不一样的东西。”⑦这显然不利于华人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双向适应,也不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更不利于华人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在主流社会的形象。

四、问题与思考

毋庸置疑,华文新媒体在海外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当华人族群内能够实现经济的自我循环与发展,具有自我修复族群经济创伤并向外扩张的能力的时候,华人就会缺乏牺牲某些母语文化而融入主流社会的思想与兴趣。从文化传统来看,华人更喜欢在一个熟悉、无障碍的母语环境中生活,也养成从华文媒体获取信息的习惯,为华文新媒体的空间拓展与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然而,华文新媒体也有双刃剑的效用。虽然华人可以在华文新媒体的虚拟社区共享情感、感受等,形成一个与主流社会文化平行的文化共同体,但其高度依赖华文新媒体,并进行单向度的文化适应,使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单一的了解层面,无法触摸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从而导致产生许多文化误解,为种族歧视提供土壤。因此,如何提高华文媒体的开放性、包容性,与主流社会開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提升华人社区在主流社会的形象,打破文化边界,促进文化互动,推动文化的双向流动,既是华文新媒体的重任,也是华文媒体工作者以及海外中华文化传播者共同面对的挑战,而这需要海外华人未来对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疫情期间海外华文媒体铸牢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3)的阶段性成果。

彭伟步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注释」

①本文数据来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后疫情期间海外华文媒体铸牢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VMZ003)研究团队通过大数据软件抓取、统计。数据抓取时间为2022年4月28日。

②《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疯狂追逐热潮》,中国财经时报网,http:// www.3news.cn/video/2017/0406/193209.html,2017年4月6日。

③班弦:《每个心中都有一条唐人街》,搜狐网,https://www.sohu.com/ a/408631030_118622?_f=index_pagerecom_20,2020年7月20日。

④[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⑤[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⑥同③。

⑦邓敏灵:《从反对排华到融入全球化:欧美唐人街在衰落吗?》(熊小平译),界面新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698615.html,2017年10月24日。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海外华人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出走”与“回归”——也论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