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军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构成,是影响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之际,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121-03
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互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索多样的策略与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探究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会更加牢固,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会更高,自然就能顺其自然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建立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树立互动教学意识,联系教学需要,以导入环节、讲解环节和练习环节,选用适宜策略,与学生积极互动。以阅读课为例,教师应用如下策略实施互动教学。
1.导入互动,调动兴趣
导入环节是语文阅读课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互动的起步阶段,更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阶段。兴趣是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的支撑,是师生有效互动的保障。由此,课堂互动以导入环节为起点,以调动学生兴趣为重点。在导入环节,教师联系阅读内容,应用多样策略,如研读标题,引发质疑;创设情境,驱动体验等,调动学生兴趣。
(1)研读标题,引发学生质疑
标题是阅读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生与文本内容互动的起点,能够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建构初步认知。学生对内容产生疑问的同时,也对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能够继续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也在探究知识,自主阅读文本,推动阅读教学发展。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以文本标题为入手点,引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兴趣,驱动学生探究。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这篇文章塑造了一座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但为了帮助他人坚持挺立的老屋形象。老屋欲倒与总倒不了之间存在矛盾,驱使学生深入探究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基于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摇摇欲倒的老屋图片,并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座老屋破旧不堪,快看,房梁摇摇晃晃,仿佛一道大风就可以将它吹倒。”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学生可以自觉地在脑海中塑造老屋形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问:“这样的老屋是很容易倒塌的。为什么标题却说它总也倒不了呢?这不是相矛盾吗?”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并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寻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这样做能够让师生之间实现互动,也让师生与文本产生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完成了自主阅读,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2)创设情境,驱动学生体验
体验课堂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结果。情境是学生进行体验的载体。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导入时机,联系文本内容,创设相关情境,驱动学生体验,顺其自然地实现师生互动。
以《海底世界》为例,海底世界是神秘的,是大部分学生所向往的。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课件呈现海底世界的景象。直观的景象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认真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海底世界,与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互动,无形中对海底世界建构了认知。在学生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顺势提出问题,如“大家在海底世界看到了什么?”“大家对海底世界有怎样的感受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边体验边思考,了解海底世界的各事各物,建立独特感受,并畅所欲言。学生的畅所欲言可以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同时,学生也会因此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及时赏识学生描述的内容,把握关键信息,如奇异、美丽、物产丰富等。据此,教师要进行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海底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大家想知道作者描绘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使学生自主走进阅读文本,探究作者笔下的海底世界。综上,情境的创设能够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切实实现有效教学,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讲解互动,探究文本
课堂上的讲解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讲解过程中,师生能够有效沟通,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疑惑讲出来,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在讲解环节,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课堂提问,自主探究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法宝”。有效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实现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在师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地走进阅读文本,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实思考、探究问题,自然而然地锻炼思维能力和文本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效果。
以《观潮》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前,教师可以提出批注要求:“阅读三、四自然段,勾画相关依据,体会‘天下第一奇观’的奇特之处。”在此要求下,促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初步认知文本内容。接着,教师要以学生勾画的内容为要点,着重引导学生探究。比如,有学生勾画了“只见东边天水相接……沸腾起来了”此句。教师可以就此提问:“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能不能表演一下人们沸腾的场景?”此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迁移生活经验,或欢呼、或挥手、或蹦跳,直观展现“沸腾”场景,由此直观地理解沸腾的含义。教师追问:“人们为什么会沸腾起来?”在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会积极走进文本,细读相关语句,描述钱塘江大潮到来的景象。同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描述的景象不断提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2)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展现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为任务,并根据教学需要展示任务,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自主、合作探究,深入地认知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因此,在实施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应用任務驱动教学法,驱动学生探究。
以《记金华双龙洞》为例,作者沿着“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如此顺序描绘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结合文本写作顺序与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任务:“梳理作者游览顺序,绘制游览示意图。”在导入课堂后,教师可以直接将此任务展示给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走进阅读文本,认真思索,探寻关键字词,自主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绘制思维导图。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共享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受到阅读能力的影响,大部分小组成员绘制的思维导图内容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交流积极性,自觉对比思维导图,发现异同之处,并以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再次阅读文本,继续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交流,一遍遍阅读,一次次探寻关键内容。学生碰撞了思维,获得了思维火花,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整体认知文本的过程,为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做好了准备。教师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以思维导图为依据,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探寻具体内容,如外洞的景色特点等,使学生走到文本深处,深入探究。如此教学,既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尤其学生间的互动,又能使学生整体认知文本内容,夯实深入阅读基础。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互动,在互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答疑,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与交流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语文学习水平。
(3)细读文本,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环节能够让理解知识点的学生进一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更加细致地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走到文本深处,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增强阅读能力。
以《猫》为例,老舍先生从多方面入手,塑造了可爱的小猫形象,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但是,在表达喜爱之情的过程中,老舍先生写了小猫的诸多不足,如性格古怪,这与可爱之处是相矛盾的。矛盾之处恰好是学生细读文本的切入点。所以,在讲解环节,教师可以以文本的矛盾之处为入手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了小猫性格古怪,这和小猫的可爱之处看似是相矛盾的,是不是跑题了?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走进阅读文本中,细读小猫性格古怪的内容。尤其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细细琢磨,探寻关键内容,从而进行对比,发现小猫的性格的多元化,借此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种细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文本情感,加深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3.练习互动,加深理解
练习环节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解的重要环节。纵观上文,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文本以及作者互动,可以理解文本内容。基于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多样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顺其自然地加深理解。
(1)读写结合,应用语言
阅读是学生建构语言认知的过程。建构语言认知的目的之一是灵活应用。应用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加深理解的过程。读写结合是建构语言与应用语言的结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呃阅读情况,组织读写结合活动,驱使学生应用所学,加深理解。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通过阅读文本,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预测策略。教师要立足学生阅读所得,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漫画《父与子》中的“香蕉皮惹的祸”,该节漫画的内容是:一个路人踩到香蕉皮,摔倒在地。结合图画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是谁扔的香蕉皮?”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图画,有根据地进行预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视线集中在小男孩、香蕉摊、其他路人身上,从他们的行为举止入手,大胆预测。学生在此时会畅所欲言,给出各种各样的根据。接着,教师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另外一幅图片,构成一个完整的场景,引导学生从中探寻证据,验证猜测。在此次读图的过程中,当学生发现小男孩吃完香蕉后,将香蕉皮扔到了地上后,教师要继续提出问题:“爸爸在看到路人摔倒后,会怎样做呢?”借此引导学生继续预测。通过一次次的预测,学生对漫画内容建构了认知,同时深入了解了有根据的预测。教师要把握时机,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回忆预测过程,模仿文本内容,书写文章,介绍图画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继续加深理解。在书写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共享写作内容,互相评价,查漏补缺。
(2)角色表演,抒发情感
情感是文本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索语言文字,感受其中的浓浓深情,使学生加深理解。抒发情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增强情感感知效果,从而提高阅读水平。扮演角色是学生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扮演角色的过程,学生会自主迁移阅读所得,再次品味语言文字,把握关键内容,透过文字语言感受文本情感,加深理解。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教师可以顺势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饰不同的角色,如哈尔威船长、小男孩、乘客等角色,合作改编文本,结合具体场景,应用适宜的语言、动作等展现故事内容,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反复练习后,教师需创设课本剧表演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并认真观赏学生的表演,以情感为要点,赏识学生的表演,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实际上,在扮演角色时,学生需一次次交流文本语言,感知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便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之际,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立足具体教学内容,发挥教学智慧,以教学互动为要点,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时机,应用多样策略,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扮演角色等,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驱动学生积极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借此使学生有效地理解阅读内容,顺其自然地锻炼相关能力,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助力课堂教学增效,推动教育教学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玉.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16(10).
[2]杨元军.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山西教育(管理),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