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解语
日光散尽,黑夜袭来,城市华灯初上。街角一处静僻的小巷逐渐热闹起来。人们大多是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以求慰藉自己空虚的肚腩。
这家馄饨店历经风雨沧桑,店面不大,斑驳的墙面、发黄的招牌以及老旧的木桌椅。但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店,轻而易举地俘获了成千上万人的胃,承载了一个小城的人的童年。
“阿婆,来两碗馄饨。”第一个顾客上门了。“好,好。还是像往常那样不加葱是吧?”阿婆答应着。“嘿嘿,阿婆您老人家记性真好。”“那是,你阿婆我还年轻着,还要再给你们做十年馄饨呢。”
阿婆就是这家馄饨店的主人,从前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经营馄饨店,只可惜,世事难料……
阿婆利索地穿上围裙,走进厨房。“哗——”阿婆倒下一碗水,用大火烧开,水“咕嘟咕嘟——”,吐着白色的泡泡,再放入阿婆的秘制馄饨,最后添上必不可缺的调料,一碗喷香的馄饨就出锅了。
“两碗馄饨来喽!”
雪白的馄饨盛在蓝色的搪瓷碗里,好像一朵朵白云飘浮在蓝天上。馄饨皮薄如蝉翼,入口爽滑,新鲜的猪肉经过调制后味道鲜美浓郁,再配上咸淡适中、略带酸味的清汤。两个小伙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连汤都喝了个精光。
阿婆笑眯眯地看着,整张脸的褶皱也叠加得愈发深刻了。
夜渐渐深了,店里的顾客也多了起来。也许是在馄饨散发的香味撩拨下,食客的情绪高涨,素不相识的邻桌之间把酒言欢,言语间透露出一份相见恨晚的意味。
顾客一下子多了起来,阿婆年事已高,无暇同时顾及“厅堂”与厨房。好在食客們都是老顾客了,一个个轻车熟路地自己走进厨房端馄饨。
总算没有新的顾客上门了,阿婆略显疲惫地走出厨房,解下围裙,坐在空位上与尚留在店内的顾客闲聊了起来。“怎么样,好吃吗?年纪大了,手艺退步了。”“怎么会呢?”一个顾客说,“阿婆的手艺一如既往地好。”顾客们纷纷点头称是。阿婆慈祥地看着面前这些熟悉的面孔,其中不少人,就是她看着、吃着她做的馄饨长大的。
“阿婆——”一声呼叫急忙将阿婆的思绪扯回。“哎。”阿婆应道。“阿婆今年也有八十好几了吧,也该歇着了,担心着点身子。”阿婆眼中的失落一闪而过,沉吟片刻,又笑呵呵地说:“阿婆是老了,但还能干呢。阿婆要是走了,谁还给你们做馄饨吃呀?”“那可真是我们的福气了!”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一番风卷残云后,大家都想要起身离开时,阿婆突然想起了什么。只见阿婆端出一杯杯蜂蜜水,塞到每个人手里,念叨着说:“蜂蜜解酒,喝了暖胃,路上小心。”
待最后一个客人离开,小店又只剩下阿婆一个人了。
望着熟悉的街巷,阿婆回忆起了当年走街串巷吆喝的日子。那时她还年轻,丈夫也健在,夫妻二人共同推着小木车,敲着木筒,用方言叫道:“馄饨,馄饨,一元一碗。”
但冬去春来,此消彼长,小城的一切都不同于昨日。木筒的梆梆声、车轮的滚动声和清脆的叫卖声都留存在时光的记忆里,也藏存在小城每一个人的心中。
(指导教师 王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