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新教师迅速转型的建议

2023-05-30 02:20郭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教师小学美术建议

郭伟

[摘 要]随着近年来新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加强新教师岗位培训,加速新教师自我转型,对教师素养提升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学科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对新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新教师可以从把控课本、教学、学生、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智慧化、个性化实践,实现自我转型,以适应美术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美术;新教师;转型;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3-0046-03

近年来,因为师资力量紧缺,所以全国各地都在不断通过招考充实教师队伍。在招考过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新教师的面试基本上以试讲或者说课的形式进行,所面对的课堂是理想化的模拟课堂。这样虽然可以让新教师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但是对真实课堂如何掌控、如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新教师没有真实的体验。对一位新教师而言,工作后所面临的真实、复杂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既充满惊喜,又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毕竟新教师除了需要了解基本的教学流程和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面对教材能够进行生成性转化和面对课堂能够灵活应变的能力。但是,因种种原因,各学校后期很难保证为新教师提供一个系统的培训学习过程。因此,新教师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实现自我转型,适应真实课堂的挑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课堂中获得主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知识性较强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更容易一些,其实恰恰相反。美术课堂相较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并不容易把控,学生会因美术不是主科而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美术学科新教师面对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下面,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对新教师如何迅速转型,以适应教学要求提几点建议。

一、把控课本,让知识内容生活化

由于思修老师这个身份,复旦大学思修老师陈果的授课内容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因为照着教材讲,学生觉得枯燥、不满意,而不按照教材讲,教学目标不能达成,自己不满意。虽然对陈果老师的课网络上众说纷纭,但是至少陈果老师找到了问题的平衡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述哲学,让学生觉得她的课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价值。大学的思修课,教师都要将枯燥的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讲,更何况小学教师?

很多新教师拿到小学美术课本,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小学美术课本有不少课题没有涉及明确的美术知识点,导致把握不住教学重、难点,不明白教学的知识范围是什么。”其实,仅从内容设置来看,小学美术课本提供的具体信息越少,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就越大。有经验的美术教师会根据课本呈现出来的信息确定讲授的范围,并根据需要适度拓展授课内容。小学美术课本所呈现的内容其实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美术本就是一门在玩中学、在玩中用的应用学科。在把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自始至终保持让美术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意识。美术课程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应该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填充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生硬呆板,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有段话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实际生活为教育提供了素材,如果脱离了生活,教育便成了外来的压力。那么,如何将美术知识用学生能够接受或者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呢?从美术课前的导入到课堂内容的设计,教师都应该注重生活实例的运用,如家里发生的事、上学路上的各色店鋪、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的美术创作要以在生活中应用为驱动,用创作出来的作品去改变、美化生活,让课堂内容自始至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美术离他们很近,从而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这样可以为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创造生活中的美提供可能,真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把控教学,让教师输出亲民化

其实,学生喜欢的课堂不仅要有接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还要有让他们走心的教师。美术知识的讲解和语言的输出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趣味文字》一课,讲解趣味文字时,教师采用了两种语言输出方式:一是通过欣赏变形文字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文字是如何在字形和字义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二是在展示各种趣味文字的同时,提出“大家看到这些有趣的文字有什么感想?”“这些有趣的文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细心的同学告诉大家,你还有什么新发现?”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趣味文字的变化方法。这两种通过图片资料讲授字的变形的教学方法看似一样,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输出方式,前者是教师主体化,后者是学生民主化。可想而知,第二种语言输出方式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热情。“你在画面中发现了什么?让老师也一起来找一下吧!还真是,老师也发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这样的语言输出方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说明教师心中有学生,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语言的。

教师的输出艺术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自身的示范上。美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示范的重要性。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教师按照美术学科的专业要求来展现范作并得到了全场学生的称赞,这位教师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吗?不尽然。可能教师的范作水平是高超的,但是展现范作所获得的课堂效果可能是低下的,因为伴随一幅高大上的范作而来的是学生的挫败感和距离感。在教师的成功范作面前,学生只会觉得绘画太难了,没有想去尝试的勇气。因此,教师的示范尽量不要用课件展示,也没必要追求完美,别让学生觉得老师的作品难以理解,于无形中否定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创作的勇气。另外,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参与示范,给学生有一个与老师同台展示的机会,哪怕是让学生亲手画一条线条、提一个建议,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相比让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这种更亲民的参与,能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好的示范效果。“老师的作品,大家还满意吗?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棒!不信的话,我们一起欣赏其他班同学的作品……”将学生的作品欣赏环节安排在教师示范之后,这样不仅可以于无形中提高学生创作时的自我要求,还能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大胆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运用更多的新内容、新技法和新材料完成自己的作品,避免教师示范后学生效仿而产生千篇一律的作品。同时,这样教学能让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接地气,使学生的创作更加大胆、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控学生,让学习范围全员化

学生参与是教师面对课堂最大的挑战,很多情况教师是预设不到的,需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参与课堂。这本是一个常识性的教学原则,然而很多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教师,似乎习惯性地将这个问题忽略了。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堂课,教师个人素质和课堂教学内容无可挑剔,学生配合默契,然而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几个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缺乏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意识;二是教师缺乏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担心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身上花费太多的课堂时间和精力。前者无须多说,需要强调的是,美术课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教师不该习惯性地忽略中等生、后进生,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找不到自信,而美术课堂恰恰可以给他们打开一扇树立自信的大门。教学原本就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课堂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预想之外的情况,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出现不和谐之音等,教师应该把意外视为一种挑战和考验、一种课堂生成性内容,这样才能更准确客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美术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应该将生活过得更美好,每个学生都可以生活得更好。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需要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个细微的眼神或者简单的手势的鼓励,“不抛弃,不放弃”,久而久之,美术课堂必将成为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堂。

四、把控作业,让学生成果多样化

为何毕加索在晚年声称自己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实际上,这一观点被很多美术教师所推崇。但是有几人能从儿童这一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毕加索为何这样说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奇思妙想,他们笔下的一切都是首创的,是不受成人艺术作品影响的原生态作品,而这正是成人艺术家想要追求又难以达成的某种形态、效果或者创意。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和心理活动状态,帮助学生建立多元的、开放的认知。在这里,教师不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小学四年级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一个坎儿,因为这时学生的认识与观察能力提高了,对自己表达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对自己的儿童画形式就不满意了,想写实,但是能力又跟不上。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好,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离“大美术观”渐行渐远。二是当下那些挂着美育名头的美术教学成果展、艺术节庆典等活动,真的能促进或实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美术教育目标吗?这是独立思维方法指引下的学生的双手创造吗?写实性美术作品,是美术表现中视觉形象的一种表现样态。表演性美术活动满足的是人的表现欲望。因此,不应让美术教育成为成人美术标准的“接盘者”,而应该提倡教师多元化地引领学生认识、理解美术作品,更全面地认识、理解美术表现形式,倡导美术思维的多元化和美术作品的原生态,或者说是正确美术思维下的原生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美术成果异彩纷呈。

五、把控评价,让学生更自信

评价不仅仅体现在作业中,对学生的评价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甚至是贯穿课堂内外的。在美术课堂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展现,教师及时给予具体的评价和指导尤为重要,因为有效的评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教师所预设的轨道上来。“技术和体力是可以用机器替代的,而我们人需要做的就是创造。创造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自信。”“這个想法太棒了,老师现在就按照同学们的妙招来为画面添加上……”“小鱼的眼睛画得太灵动了,表现出了它失落的心情。”“为这张夸张的脸加上你认为合适的颜色,看看是不是效果会更好。”“这位同学为自己的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真是善于思考、懂得反思的同学,老师期待你的下一幅作品。”……这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评价语言浅显易懂、详细具体,比起“你的表现太棒了!”“作品中色彩丰富,太美了!”这些泛泛而谈、让学生不知何去何从的评价更有指导性,也更能让学生敏感的内心找到方向,树立学习自信心。

上述评价看似是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日常操作,实则是关乎学生成长的隐形指挥棒,以不同的角度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了。”而这金科玉律的实施,靠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提到:“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内心装着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新教师小学美术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