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业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不仅是大单元下的若干个任务的聚集,还是学科知识点的螺旋式上升,更是跨学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融合。任务群驱动下的学习,变语文知识的碎片化散点呈现为“大单元统整”下有序、有效的主题化、情境化学习,利于学生吸收内化、涵育滋养,跨连整合、言意共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生长。
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
1.指向核心素养
杨九俊教授在《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一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炼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语文学习向下、向内扎根,向外、向上发展。基于此,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提炼任务群的主题、内容、载体,都要指向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个整体目标,进而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向价值观的“双向”转化与互动,体现学科育人的根基。
2.依据单元要素
从大单元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群,就是以一个核心学习任务领起一个单元,构成一个学习单位。“大单元教学”主要是强化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视角审视处理不同的篇目、不同板块的教学与活动,这个单元意识的“统领者”便是单元要素。需要抓住单元要素这一主线,拎出核心学习任务,逐课由浅入深地从小主题、结构、载体、语言、方法、风格等方面相机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单元整体梳理与探究、迁移与应用,构建层层推进的小任务,从而组成“群”。同时,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的学段侧重点不一样,合理、科学的学习任务群要遵循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的递进性和衔接性,达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效果。
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语文要素为“带着问题阅读,理解课文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美好品质”这个人文主题则是统领整个单元的总任务,阅读与写作要素下的子项目任务设计都要通过语言的转化与运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实现对“美好品质”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从而滋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健全的人格。“美好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与力量”,启示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语文要素落实要联系社会实际,走进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语文学习更鲜活、更生动,让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效果。基于此,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如表1。
3.基于具体学情
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积极实践为主线。从“人”的成长视角来看,即课标所说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学习任务群,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实现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真正激活主体力量沉浸式投入,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以学情定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成为学习任务群设计的逻辑起点,在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经验、实践场域的发展区,设计层层深入的情境、载体、任务,强化学生与知识亲近的磁场,推动学生更深层的思维发展和言语运用,实现“静态知识”向“鲜活知识”的轉化。
二、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设计
2022年版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把六个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面(见图1)。
学习任务群注重整体规划,强调多重要素重组,因此设计内容时,不仅要关注内容的丰富性,更要关注有机整合、融合的关联性,让学习任务的过程与结果达到完整与统一。
1.内容整合,主题统领
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设计要以新的知识观审视和重组内容,用主题统领、聚合一个个散状的内容,做好两点。一是要把浅表化、碎片化的知识关联起来,走向完整的知识;二是把冰冷、僵硬的知识变成有温度的、鲜活的知识,让知识在生活中、在语言实践中灵动而有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课凸显了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灰雀》通过列宁与小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突出了列宁爱护儿童和小男孩的诚实性格;《手术台就是阵地》刻画了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和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着自己事业的国际精神;口语交际“请教”注重有礼貌、把握时机请教;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表达快乐的心情,分享快乐。这些都从不同侧重点指向“美好的品质,让生活中充满美好”,因此该单元学习任务群的主题任务可以设计为“学美好品质,做美德少年”,让学生在读格言诗词、讲美好品质人物故事、联系生活改变不良习惯、分享美好品质带来的快乐中,由浅入深地把“对美好品质的认识”转化为行动“做美德少年”,让“美好生活”时时处处存在。
2.实践为主,情境呈现
课堂上为什么学生无精打采?灌输式的课堂状态,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也是静态的、被动的。学习的主动性怎么样才能最大发挥?语文课堂的鲜活性怎么呈现?新课标强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积极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生命生长的状态,更是对学生塑造与唤醒的“精神粮食”。同时,语文的实践基于学生的认知,基于真实的情景,基于生活实际。因此,学习任务群内容设计从学生的视野角度出发,把握语文要素、人文主题的特点和环境、材料等因素的内在联系,找到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关联点,将学习知识嵌入日常的生活场景和实践场域,激活文本内容生成情境的内在作用,架起学生情感价值生长的桥梁,创生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符合大单元特性的情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趣和轻松的体验。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根据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文本具体内容,大主题学习任务确定为“寻根—家国情怀”,其板块下的子任务“文化寻根—家乡的风俗”可以设计三种情境。情境一:观看中华佳节微视频。观看中华各地佳节庆祝场面,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不同的风俗习惯,激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情境二:中华佳节海报展示。把学生制作的海报在显眼位置张贴展示,让学生在不同的海报中捕捉与当地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拓展审美视角,增强审美能力。情境三:家乡佳节我来演。举办专题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形式把各小组对家乡佳节的习俗和赞美演绎出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颂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厚植家国情怀。
3.活动关联,任务驱动
从学生的特点和实践来看,“任务”驱动是动力,“活动”关联是载体,凸显了学习任务群“做中学”“学中做”的因果关系。没有目标任务,就没有方向,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没有活动载体,就没有路径方法,学生不知道“怎么学”“学到哪里”。任务与活动的因果关系,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活动体验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实现认知的方式,能迅速激活、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感知、理解、思维、行动集中起来并专注有效地学习,是语文学习通道上的“航母”,推动学习任务走向深层,开启创新学习之旅。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可设计主题任务下的子学习任务“探究趣味汉字”活动。活动1:搜集或者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活动2:搜集有特点汉字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材料,开展趣味汉字交流会;活动3:搜集与趣味汉字相关的文化与书法作品,开展趣味汉字价值讨论会。这样用几个内在关联的活动来驱动学生实现真实学习、深度学习。
三、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优化
作为新常态的学习任务群,评价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学科特点、单元要素、课时目标的要求,紧扣学习任务主题与内容要点,对照学业质量标准,聚焦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法、情感等学业目标要求,设计具有操作性、实用性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规,构建多样评价工具,用评价驱动语文学习的生长,充分发挥评价的增值功效。
1.优化评价设计
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优化。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思维表现等隐性的发展能力,真实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促进教与学的反思和生长。过程性评价的设计要关注三点:一是关注关键点的表现。对照学习任务,选择最能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设计及时评价单,如阅读策略单元可以设计阅读记录卡,通过学生阅读记录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效果是否达到要求。二是关注疑问处的表现。如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疑问,对问题做了什么探索,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用问题导向,追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情况,突出学生真实学习的关键点:问题来源—探究渠道—经验总结。三是关注活动中的表现。任务群是以活动为主线,完成任务往往有N个活动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可以从积极参与、观点思维、语言表达、组织协调、材料搜集、工具运用、场景布置等多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用现场评价单来完成评价。
薛法根在《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一文中提到:“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不同学段的任务群之后的结果评价,包括阶段性结果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要以学生学习的作品为依据,评判学生核心素养特定领域的水平层级。”终结性评价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情,可以用图标、等级、语言来优化评价内容和形式,评判学生在一个阶段的综合表现。
2.优化评价人员
主张变“唯教师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的评价”。习惯了“唯教师评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反思的“主体责任”,学习过程表现需要及时、全方位的反馈,以便“对症下药”“以学定教”。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评价无法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错过了最佳反思、改正、提高的关键时刻。对照学习目标和评价量规,学生进行“清单式”自我学习反思和评价,明白做了什么,哪些没做好,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评价在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按时学习、有效果地学习上起到了有力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3.优化评价运用
评价结果不能仅仅作为教师、家长评判学生在一个阶段或者一个过程中的表现与效果,还要作为提升学生再思考、再学习的起点和力量源泉。评价结果的正确、广泛運用,是学生学习力持续生长的“营养剂”。比如,把所有的过程评价资料、图标存入学生成长袋,供每期学生及家长阅读,拟写来年的学期生长计划。设计班级、学校、家庭“成长积分兑换银行”,达到规定积分标准即兑换奖励,如获得50分奖励“中队委员竞选资格”,家庭获得20分奖励周末美食一顿、假日一家一日游等。评价结果的运用与优化,让学生拥有成就感,看见自己的成长,形成更大的学习磁场。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