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张洋 方晔 王美阳 周笑月 新华巍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力则需要在相互配合、互相搭建中体现。当前,“幼小衔接”“思政一体化”等逐渐进入教育视野的先进概念、理念,都在传达教育的连贯性,也在强调在教育事业中合力、向心力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系统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构成。本文探讨的幼儿群体,不具备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与社会的接触大多也是在家长的陪同之下进行。因此,对于幼儿群体,教育合力的主要焦点就落在了家长和幼儿园这两个主体上。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后期发展。因而如何实现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发力、打好配合,做幼儿健康发展的引领者、护航员,是我们务必关注和必须做好的一项事业。
当前家园共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为什么“家园共育”理念被广泛、重点关注,着重学习?因为我们以往对这个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到位,落实也多流于表面。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家园共育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距离预期目标的实现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对此,经过长期的幼儿教学实践与相关著作研读,我认为当下家园共育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沟通质量不高。在有限的沟通机会里,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教学理念、教育搭配甚少谈及。二是沟通效率效果不好。家长普遍存在幼儿教育焦虑,对幼儿园既有信任又有疑虑,并且由于不是教育从业者,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的教学方法、教育思维。在过去,幼儿教师在“说服”家长、让家长信服进而配合方面,做得还不到位,推动力也不足,许多家长听后依然“我行我素”,对家园共育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三是家园共育形式单一。家园共育大多是要求家长在家里要“如何做”,但没有把家长真正拉进幼儿园,让他们真正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幼儿共育上刻板多于创新,导致收效有限、效果很不明显。
实现家园共育的发力点
针对目前家园共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发力点。
第一,把心态变过来,有想为的决心。幼儿与家长沟通存在难点、堵点,是绝大多数幼儿教师的共同心声。认识和观念决定行为和效果,深究问题根本,其实是教师心态、观念上产生了偏差。就这个问题,我曾多次与同事进行过讨论,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自身,发现心态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忽略了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出现职责定位偏差,将幼师职责仅仅限定在幼儿园内;二是对家长工作与幼师工作的关系存在认知错误,认为家长工作是幼师工作的附加工作,是负担,是额外工作量,因此有抵触情绪。做好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工作质量,改变升级要由内向外,认识到幼师的职责是促进、推动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家长上班期间的幼儿“看护员”。幼儿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理解幼儿发展是生态连续过程,包括身体、智力、社会性的协同成长,是教育力量协力作用的结果,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家长工作与幼儿教师职责联系起来,将家长工作列入要做、必做和做好的工作清单中去。同时,要将家长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动看待,当成一个整体去部署,挖掘家长群体中蕴含的巨大教育能量,时刻关注将家长力量纳入幼儿教学,从思想上让家长从“校园门外”踏入“幼儿园内”。
第二,把知识调上来,有能为的基础。近年来,幼儿教学发生着许多重大变革,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更讲科学、更加理性的幼儿教育道路。例如,过去社会普遍存在“鸡娃”现象,但现在我们更加强调幼儿教学的“去小学化”;过去我们强调在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在我们更注重家园共育的协同作用。幼儿教育在大踏步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跟上进步的步伐,主动学习、提高知识涵养,这样才能在与家长建立良好沟通、实现构建家园共育的过程中真正使得上劲、产得出成果。那么如何提高知识储备?一是培养阅读习惯,大量阅读幼儿教育相關书籍、专刊、论文,丰厚理论基础。二是积极参与研讨,抓住丰富的家园共育主题培训、座谈会等学习资源,主动做优质学习资源中的“有心人”。三是学会利用现代学习手段,克服因工作忙不能保持学习的瓶颈,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料,将学习由整化零,融入学习、生活的点滴时间。
第三,把能力提起来,有善为的本领。心态转变能够让幼儿教师愿意与家长沟通,知识增储能够让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更优质也更有内容,能解难题、能解痛点的教学能力能够真正搭建家园共育桥梁。首先,能力锻炼从实践中来。家园共育要求幼儿教师主动作为,建立长期有效沟通机制,组织有规律、成规模的见面会,同时运用网络平台组建家长群,搭建起沟通输出体系,将幼儿教育理念系统地、逐层深入地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真正有机会放下疑虑,摆脱幼儿教育焦虑的负面影响,实现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能量的正向加和。其次,能力培养从反思中来。在建立沟通机制初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家长群体也会有许多疑问,幼儿教师在面对此情境时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反思不足,在一些家长集中反馈、提出频次较高的问题上,及时增加知识储备和调整工作策略,在不断地总结改进中提升沟通的质量,让沟通的效果展现出来,使沟通机制扎实建立起来,用幼儿教师的能担善为为幼儿开辟家园共育的阳光成长路。
(文/王媛)
“忽略了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教育。”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家长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教育幼儿不同于其他工作,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在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另外,幼儿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观点与教养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针对幼儿和家长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园沟通。
微笑面对每一位家长
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对于教师而言,它是启动家长心扉的钥匙。清晨,当家长迎着朝阳出现在教室门口,看到班级笑容可掬的教师,听到师幼亲切的问候,家长一天的好心情也许就从此开始,他们会感受到幼儿在园像在家一样,他们放心;傍晚,当家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来园接孩子放学时,教师微笑着对幼儿的一句夸赞,也许就能让他们的疲惫减轻许多;当家长有事耽误了接孩子心急如焚时,面对满脸歉意的家长,教师如果能够依旧微笑着表示没关系,又怎能不让家长感动呢……
对待家长的方式
一视同仁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作为教师不能以貌取人,应充分尊重并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和幼儿,做到一视同仁,不论亲疏。
区别对待 基于性格及对教师的信任程度的差异,我们将幼儿家长分为主动配合型、被动配合型和拒绝配合型。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注意“区别对待”,注意方式方法。首先,主动配合型家长,他们乐于配合,能够积极接受建议,常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面对这类家长,教师要常说“感谢”,向他们更加细致地介绍班级工作,使他们成为家长工作的领头人。其次,被动配合型家长偶尔会向教师询问情况,但往往不能及时完成要求,对教师工作持怀疑态度。对此,教师要让他们看到幼儿园的工作成果,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加幼儿园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教师的工作。最后,拒绝配合型家长往往对教师工作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总会以各种借口推托教师交代的任务。对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的孩子每天向家长播报幼儿园发生的趣事,从而吸引这部分家长关注幼儿园,关注教师的工作。然后再邀请他们参加幼儿园或班级活动,借助其他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去影响他们。
真诚沟通 在家园交流中,有些家长敢于正视孩子的缺点,有些则不愿教师向其反映孩子的缺点,尤其反感告状、诉苦式的交流形式。对此,教师掌握沟通技巧就成了家园有效沟通的关键。一是巧妙评价幼儿。与家长沟通离不开对幼儿的评价,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指出不足,避免产生教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的心理阻碍。在向家长反映幼儿出现的问题时,教师要顾及家长的面子,尊重家长的感受,不要满是告状、埋怨和数落,避免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充分做好沟通准备。在与家长沟通前,教师要先认真观察幼儿的在园表现,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优缺点等。然后拟定沟通提纲和预期效果,这样在与家长沟通时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重视,对教师的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留下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三是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要讲究时效,有时事前沟通与事后沟通的效果完全不同。因为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不相同,他们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意外或小摩擦,如指甲划人、摔跤等。遇到此类事情,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主动承担责任,告知家长原委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
肯定和赏识每个幼儿
充分肯定幼儿优点的交流能使家长保持轻松、自信、愉快的心情,并主动告知教师幼儿在家的表现,对于孩子不足的地方甚至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使家长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还有利于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
没有一种沟通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教师要在工作中摸索家长的不同秉性,根据家长的特点寻找有针对性的交流方式,使家长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形成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更好地推进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
(文/张洋)
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中,总会有幼儿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和要求,如“幼儿园还教不教拼音”“教教数学吧,不然孩子就跟不上了”等。家长的想法和担心可以理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从专业角度做好家园共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做到不焦虑、不盲从,一起冲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冲刺期”的主要培养内容
大班阶段是幼小衔接的冲刺期,此阶段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的关键期。这一年的关键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实现升入小学后在知识、能力、习惯等的“无缝链接”。
首先,在知识储备方面。有些幼儿家长会要求幼儿园在这一阶段开展超前教学,带领幼儿学习拼音、识字、算术等内容,减少游戏时间。但这其实是违背认知规律的提前学习,只能帮助幼儿通过强化记忆获得外化的知识,幼儿并不能真正理解。大班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仍是游戏,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知识。例如,通过开展绕口令比赛引导幼儿关注相近读音的汉字;通过搭积木游戏让幼儿获得数量、图形、空间等数学知识,为小学数学学习做好准备等。
其次,在能力、习惯方面。幼小衔接冲刺期主要从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准备(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技能)入手。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和年龄特点,设置和安排“冲刺期”的课程和一日生活,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与小学学习生活的有效衔接。例如,引导大班幼儿自己整理物品、自己刷牙穿衣服、主动饮水,遵循幼儿园规律的一日作息安排等,都是帮助他们为升入小学做准备。
做好“冲刺期”的家园共育
在“冲刺期”,每当我看到幼小衔接相关的讲座、文章、在线直播等都会第一时间分享到班级家长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此外,我还会为家长提供形式多样的家庭指导,如录制合适的幼小衔接活动并发送给家长,使他们能够通过视频清楚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了解幼小衔接;开展体验式家庭课堂活动,请家长和幼儿进行“角色互换”的体验,引导家长感受幼儿的世界,理解游戏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借助小程序收集家长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困惑,教师再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给出书面解答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家长认识入学准备的内涵,了解幼小学习的差异主要是学习形式上的不同;在深入理解幼儿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坦然面对他们在幼小衔接适应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不替代、不苛责;坦然面对他们在学习起点上的差异,注重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增强其学习动机,建立合理期望。
此外,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具体的、能够帮助幼儿实现顺利过渡的准备方法,使家长科学有效帮助幼儿减缓“入学”焦虑。例如,提示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熟悉小学环境,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生活的情感;亲子互动游戏时和孩子一起感受十分钟有多长,告诉他们课间十分钟都可以做什么,然后和幼儿一起做计划,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陪孩子看书或玩玩具时,注重关注幼儿是否能够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专注与否;注重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时间概念,建立學习常规,让孩子清楚小学需要用到的用品,能够独立使用学习用具,会看课程表等。
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很重要,但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样不能缺少,家园协同做好冲刺期的幼小衔接工作,能够让幼儿在未来飞得更高、更远。
(文/方晔)
当前,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贯彻和幼教改革不断推进, 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积极在丰富家园合作内容、扩大家园合作空间和探索家园合作方式上不断探索,并积累一定经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但这不仅需要幼儿园单方的努力,还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家园合力,才能更具实效性。
真诚沟通,了解需求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在园培养,还需借助多种家园沟通途径,让家长了解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协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家长的真实需求。教师要注重通过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了解家长的真实需求,有意识地汇总家长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科学解答。二是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家长的真实需求。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我们还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家长的需求。针对家长在家长会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将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细化、归类,最终汇总一份问卷并请家长配合填写。在充分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后,制定研讨内容和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和家长共同引导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三是通过体验式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真实需求。我们将教师分为两组,一组教师扮演家长,一组扮演教师。扮演家长的一组需要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扮演教师的一组则需要用不同语气和谈话策略与“家长”沟通。在这一来一去的沟通中,促使教师换位思考,体验家长的感受,同时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家长、更关心幼儿哪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管采用哪种沟通方式,家园沟通都需要以心相待。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使用较为委婉的言辞,这样更便于家长接受建议,不仅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沟通工作要细致,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关爱,长此以往家长才能敞开心扉,增强对教师的信赖。
亲子制作,促进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幼儿在园期间,也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家庭中持续培养。基于一系列家园沟通与交流,家长充分认识到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能够与幼儿园进行积极配合。例如,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良好行为习惯宣传小画册”并带到幼儿园,教师则将亲子小画册布置在墙面环境中。幼儿看到自己制作的画册出现在班级环境中都非常兴奋,纷纷站在墙面前互相介绍讲述。小画册在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言传身教,行动引导
为了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师还与家长达成一致,时刻通过自身的良好行为带动幼儿,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例如,教师自身行为的端庄、得体、适宜,教师之间和谐、尊重、温馨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相互交往的彬彬有礼、平等沟通,家长在接送孩子时自觉排队、按序接送……身教重于言教,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意识地通过自身行为感染、带动幼儿。
(文/王美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而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家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会有更显著的效果。当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希望从各个方面进行完美打造;要么对孩子过于“尊重”,认为幼儿要发扬个性与自由,结果导致孩子并不合群。而学历不高的家长往往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针对这部分家长,教师一边要反映幼儿的在园情况,一边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其传达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此,幼儿教师应本着“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原则,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而协同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首先,小班是幼儿从家走向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期,在此期间,除了教师的悉心教育,还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只有实现了家园共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得到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每一位教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首先要获得家长的认可,要将幼儿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与家长和谐相处。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适时给家长提供一些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例如,请家长在来园前引导孩子正视分离、将孩子的依恋物品带到园中、多和孩子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积极快乐的事情等。同时,我们也会引导家长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放手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
其次,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建立情感,使家长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并逐步吸引家长参与班级工作,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例如,在刚入园的家长会上,我借助用小贴画奖励幼儿的例子指导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得到的奖品,及时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赞赏和鼓励,以此让幼儿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成绩很在意,从而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实践一段时间后,有家长主动向我反馈:“我和孩子已经攒了5个小贴画,如果孩子在家表现得好,也会得到我们的奖励。”“孩子现在开始模仿着评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有时还奖励我们小贴画,真有趣。”“孩子现在对什么事都很积极,老师真有办法。”……此外,我每周都会在家长群中推送相关视频,内容为幼儿在园学习的各种本领,如儿歌、手指游戏、体育活动等,家长们看得有滋有味,纷纷表示:“要不是亲眼看见,真不知孩子会这么多东西。”“还是在幼儿园好。”……许多家长还会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进一步指导,或者与孩子一起在家玩幼儿园教授的游戏。
再次,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教师应积极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此,家长就成了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育儿能力,促进了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家长的主动参与,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活动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对此,教师应认识到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进步,我们抓住家长这一心理,引導其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在园活动情况,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来。
最后,教师要做好离园后的个别沟通。在疫情常态化家长无法入园进行半日活动的情况下,为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幼儿园要求班级教师分工,每月与每个幼儿的家长以放学后面谈、微信、电话等形式交流至少一次。交流内容一方面反映幼儿在园情况,主要告诉家长幼儿的进步之处;另一方面,建议家长做好一些配合工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
实践证明,家园共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受益,但反过来利用幼儿影响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因此,只要教师将平时的家长工作做得再细致一点、再深入一点,树立指导家长工作日常化的意识,营造相互赏识的班级环境,就一定能使家园共育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一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彼此支持信任,共同推进教育工作朝着好的方向推进。
(文/周笑月)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家园共育也有明确要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不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双向平等,互相合作来教育幼儿的教学方式。
缓解家长焦虑,初步建立信任
作为小班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入园初期,不仅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家长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要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家长感受到和谐友好的班级气氛。其次,通过暑期线上活动让家长了解班级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也让他们认识到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会在幼儿入园初期和家长保持紧密联系,让家长了解幼儿每天的在园表现与情绪状态;站在家长的角度进行沟通,与家长共情,从而获取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细心、关注与照顾。总之,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努力,不仅能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重视,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从而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了解真实需要,确保高效沟通
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如何实现顺利入园、如何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对此,我会时刻关注幼儿的在园情况,确保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与家长沟通。例如,本班一位三岁两个月的幼儿,在入院后从来没有说过话。初来园时,哭闹情况非常严重,满地打滚,还曾哭到呕吐。后来,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小汽车,玩小汽车的时候就能较快的平静下来。于是,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分享了幼儿入园后的情况,并给家长发去幼儿园小汽车的照片,请家长在家多和孩子说一说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在安抚孩子情绪的同时,调动他来园的意愿。这个办法很奏效,从第二周开始,该幼儿入园都非常顺利,和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可见,教师应充分关注每位幼儿,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实现家园共育。
丰富亲子活动,促进家园互动
入园初期,午睡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也是幼儿情绪波动最大的时间段。为了缓解幼儿对午睡环节的抵触心理,同时增进亲子情感,我在班级组织开展了“家长讲故事”亲子活动。请幼儿选择一本喜欢的故事书,在家中进行亲子共读,并通过录音或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发给老师。我会在午睡环节给幼儿播放,效果非常好。起初,班中有位幼儿对午睡非常抵触,常常发生“一人不睡,全班别睡”的情况。活动开展后,我会在午睡环节前让他知道妈妈给他录制了午睡故事,请他不要大声哭泣、安静等待,老师会和他一同分享妈妈讲的故事。对此,他非常期待,果然在午睡环节听着妈妈的故事安静地进入梦乡。即使中途醒来,也不再闹脾气,而能够在老师的安抚下平静地度过午睡时光。可见,通过丰富有趣的亲子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幼儿缓解焦虑情绪,还能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从而对老师放心,建立信任关系。
善于主动“出击”,实现真诚交流
在家长工作中,我也常常发现有这样两种家长需要教师主动“出击”:一种是特别忙的家长,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在园情况;另一种是特别放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家长,他们从不主动联系老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家长工作忙或对自己特别放心,就选择不和家长沟通,这样就更难在班级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针对这两种家长,我会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和他们聊聊孩子的在园情况及班级活动情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促进家长工作的进一步開展。
分享点滴进步,促进家园共育
经常和家长分享幼儿的优点与进步,能使家长与教师交流时保持轻松、自信、愉快的心情,愿意反映孩子的在家表现,也希望教师针对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不仅能够增进家园双方的信任,更有利于做好家长工作。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肯定与表扬,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在幼儿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衣服、吃饭、叠被子等。对此,我会和家长分享幼儿的点滴进行,通过对幼儿的肯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班级工作。
总之,良好家园共育体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家长作为幼儿园和教师重要的合作伙伴,需要坚持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交流;教师则需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同时不断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树立家园共育理念,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文/新华巍)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