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30 10:48范娟 张铁明
出版广角 2023年1期
关键词:办刊一流科技期刊

范娟 张铁明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总体上竞争力不强,办刊理念不新,在专家学者办刊、期刊专业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服务意识等方面仍有待完善。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发展应强化八个关键能力: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能力、学术聚集与引领能力、质量控制能力、数字出版传播能力、国际化能力、知识服务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文章结合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实践的优秀案例,阐释高校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与举措:组约重点专题,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创新;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实际效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和行业进步;突出期刊特色,探索专业化发展路径;强化传播能力,建设学术社区和媒体融合宣传矩阵。

【关  键  词】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实践

【作者单位】范娟,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期刊中心;张铁明,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期刊中心,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为在国际学术创新体系中占有话语权,更好地服务并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我国亟须建设好自己的一流科技期刊。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2019年《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和2021年《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3]的出台,进一步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国科技期刊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高校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办刊力量之一,高校科技期刊依托其强大的学术优势和人才资源,发表了大量的优秀学术成果,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4]。高质量发展的高校科技期刊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最佳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师资科研和教学素质 [5]。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总体上竞争力不强,办刊理念不新,在专家学者办刊、期刊专业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服务意识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本文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优秀期刊案例,提出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

1.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力量,每年科技产出占我国科技总产出的60%以上[4]。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一流高校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学科发展、培养科研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高校科技期刊近1500种,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1/3。其中,有国内统一刊号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约170种,超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3[4]。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委共同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中,共有67种高校科技期刊入选,占总入选期刊数量的23.9%。其中,入围领军期刊7种(占31.8%)、重点期刊7种(占24.1%)、梯队期刊40种(占20.1%);入选2019年高起点新刊13种(占43.3%)、2020年高起点新刊17种(占56.7%)、2021年高起点新刊15种(占50.0% )、2022年高起点新刊 28种(占56.0%)。这些数据不仅说明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水平科技期刊队伍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体现了高校在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工作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据相关统计,高校科技期刊历年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国内主要期刊检索数据库的数量,均稳定在这些数据库收录总数的1/3左右[4]。在入选EI、Scopus、Medline等国际重要数据库方面,高校科技期刊也一直占我国入选科技期刊总量的1/3左右[6]。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统计,在2022年6月公布的《期刊引用报告》(JCR)中,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共有106种。其中,位于学科Q1区的有55种,Q2区的有31种,Q3区的有13种,Q4区的有7种,有8种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世界第一。此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还有45种英文科技期刊被ESCI收录。不可否认,高校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融入世界学术出版,并产生重大学术影响的主要力量之一。

2.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顺应形势发展,更新出版理念,提高办刊能力,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顶层设计和实际支撑

一方面,高校对所属期刊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不仅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性指导文件,还缺乏专项基金支持计划等。而且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不同学校的层级、认知和政策大不相同,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在建设目标、定位、措施等方面千差万别,难以突出特色、协同发展,面临同质化不良竞争。

另一方面,评价环境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不利,多数高校歧视或不承认教师或学生在本校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导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量外流,使得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困难,高质量稿源得不到保障,学术影响力难以提高 [4]。

(2)传统的办刊模式难以留住优质稿源

高校科技期刊大多以“大学学报”为名,由学校提供办刊经费、人员和场所,长期以来办刊思想相对保守,活力不强,且多為综合化办刊,主题不明确、缺少特色,难以形成专业影响力,更缺乏市场经营意识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办刊思路,传播效率低。因此,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不大,一些高校科技期刊甚至变成本校教师和学生的“自留地”,形成了内向型发展的不良格局[7]。

(3)办刊队伍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期刊编委会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科技期刊的主编、编委会成员地域分布不均衡,年龄层次不合理,本校领导、专家占比高,存在荣誉化、挂名等现象[8],真正能为刊物尽力且起到积极作用的编者不多。多数情况是编辑办刊,编委主要参与期刊投稿和审稿工作,其在明确期刊定位、策划学科选题、引领期刊在学科领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参与度有待提高[9],编委会职能的缺失导致期刊不能精准确定学术方向。此外,编辑人员配置不合理、编辑的能力素养不足、分工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等,也制约了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4)集群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

据统计,高校主办期刊数量居前10位的均为“985工程”院校,除清华大学等个别高校集群化运营外,这些期刊多分散在不同院系,由不同院系办刊。其他大部分高校的科技期刊数量少且分散,存在小、散、弱和市场意识不强等问题[7],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些体制问题或管理问题均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不高、影响力不足。

3.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强调不“唯论文”、不“唯SCI”;2021年,中宣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针对高校期刊的发展提出了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等要求[3]。两个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从政策上引导高校科技期刊更加科学、理性地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也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于国家重点领域发展目标相衔接,进一步提高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能力。”[10]此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也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高校科技期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校科技期刊相辅相成、互融共生[9]。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为高校科技期刊带来一流的科研成果,助力高校科技期刊发展。高校需要一流学术平台作为支撑,传播科学文化,培育科研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一流期刊平台的重要性,优势学科办刊的需求迫切、积极性高。高校学科分布广、学科实力雄厚、科研产出多、人才梯队好、作者基数多,具有持续办刊的能力和资源优势。高校期刊与学科团队“近水楼台”,作者、编委、审稿人同行业、同领域,地缘亲近,为组稿和约稿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需求日益强烈,期刊的发展空间大、可利用的国际资源多,发挥好这些优势,同时提高媒体融合出版传播能力,可以助力高校科技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庞大,分类繁杂,各有其自身特点,层级差异较大。因此,高校科技期刊需要分级分类看待,不能以单一标准来简单衡量和评价。依托高水平高校和学科的期刊应定位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依托一般性高校和学科的期刊则主要定位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型、实用型人才,转化学术成果,推进行业技术更新等。无论是何种定位的期刊,在各自领域都有一流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强能力建设成为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高校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

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学术平台作为支撑,与高校科技期刊是天然的“盟友”关系。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一些高校认识到一流学术期刊平台的优势和重要性,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优势学科创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汇聚国际学术前沿,彰显学校学科实力。如清华大学将一流期刊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工作,要求每一个一流学科都要建设一流的期刊学术平台作为支撑,学校予以适当资助,并全力打造SciOpen平台。浙江大学通过实施多轮的“择优资助培育高水平学术期刊计划”,投入数千万元经费,支持优势学科、团队主办或创办国际化期刊,以彰显学校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山东大学2019年实施“强刊兴学”计划,计划2019—2029年投入1.1亿元,大力支持科技期刊发展,已成功培育《仿生智能与机器人(英文)》等一系列期刊。重庆大学启动“高水平学术期刊培育计划”,按照“国际一流、国内一流、行业领先”3个层次,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集群,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交流的高端服务平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北京科技大学2021年启动“鼎新强刊”跃升计划,每年投入450万元,建设一流学术期刊,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这些相关的政策和举措都将有助于推动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2.高校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应强化的关键能力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针对办刊能力建设提出了出版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3]。结合实际情况,高校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需要加强的能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高校科技期刊要围绕国家、学校的发展战略,围绕重大需求和核心问题发表有重量、创新和实用的成果,全面履行服务大局的职能,深度挖掘学科领域发展潜能,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第二,学术聚集与引领能力。高校科技期刊要结合学科特色以及对学科新生长点的敏锐判断,形成自主品牌,通过聚焦学术引领,进一步提升期刊汇聚全球创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能力[11],实现更高的科研发展目标,占领学术高地。第三,质量控制能力。内容为王是期刊发展的基本原则,高校科技期刊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主编、编委的资源优势,跟踪热点,通过高品质的服务争取优质稿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论文审查制度和完善的出版诚信伦理制度,严把质量关,维护科研诚信。编辑亦要提升编校能力,提高编校效率和质量。第四,数字出版传播能力。高校科技期刊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全面做好数字转型工作,使刊物充分利用新出版技术和新媒体优势,提高出版效率,缩短稿件处理周期,争取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强化传播手段,提升传播能力,提升刊物在国内外的出版竞争力。第五,国际化能力。高校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一定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办刊,要发挥海外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海外合作方,开展国际化运营,通过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第六,知识服务能力。知识服务能力包括全面提供信息、建构社会联系、为科学研究者服务以及提供专业协作服务等。高校科技期刊积累了多年的论文数据、专家和作者资源、用户和读者信息,在开展知识服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作为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应注重集成系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期刊服务质量,将科技成果、数据等通过新媒体以及其他传播渠道传递给更多人。第七,人才支撑能力。高校科技期刊要建立负责任、高效、高水平的编委团队和审稿人团队,汇聚学科领域一线专家学者支撑期刊发展,要培养专业化的编辑人才队伍,能够依靠编辑自身的学科素养从海量的学科信息中捕捉研究热点,紧跟学科前沿。这也是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必备的人力保障。第八,可持续经营能力。高校科技期刊需要通过市场竞争,不断完善、优化自身,实现从“外支援”到“自力更生”的转变,实现期刊可持续经营发展。

3.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围绕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切实加强能力建设,突出期刊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行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双一流”高校已经走在了科技期刊建设的前列,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1)组约重点专题,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

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3]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敏锐捕捉学科前沿,策划发表了“高速列车结构安全”“碳达峰与碳中和关键技术”“深部岩石力学”“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冶金科学与工程”等若干专辑或专栏,发表的多篇论文获评国家科技“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學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聚焦“大数据故障诊断”“重型燃气轮机”等热点和关键领域,前瞻性组约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磅成果,期刊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得到体现。四川大学创办的《工程科学与技术》开设《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前沿》等特色栏目,关注国家战略决策,陆续发表“二氧化碳节能减排” “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月球地下空间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上海体育学院创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围绕国家健康战略,组织发表专题研究成果,被众多主流权威媒体报道,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案例是高校科技期刊通过组织专题或重点文章展现期刊服务支撑重大战略的缩影,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稿,期刊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科技期刊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庆大学创办的《镁合金学报(英文)》通过追踪领域前沿研究、组织召开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设立全球镁合金创新奖等措施,构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研究,服务行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水平,2020年该校材料学科进入ESI前1%。中国矿业大学《矿业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追踪学科前沿热点,深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报道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矿业工程学科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北京林业大学创办的《森林生态系统(英文)》通过编委会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学校林学“双一流”学科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服务师生科研活动,深入学院举办讲座,从编辑角度为研究生和部分教师科研团队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服务,主动走访科研团队,为项目成果提供“一对一”发表服务。助力学科建设,服务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高校科技期刊互融共促,高校科技期刊须明确定位和服务方向,发挥平台支撑的职能,汇聚优秀学科人才和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3)注重实际效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和行业进步

高校科技期刊依托主办单位的优势学科研究成果助力成果转化,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科学与技术》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报道抗震减灾研究成果,先后组织了2009年 “5·12”汶川地震特刊、2010年灾后重建特刊、2018年防震减灾特刊等,展现了期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成果转化方面,许多创新成果在高校科技期刊发表后得到实际的转化应用。如2018年中南大学两项转化过亿元的项目的相关成果均发表在《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镁合金学报》为助力我国镁产业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定期整理最新发表的具有重要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的论文,并将相关推送汇编为论文摘要合集,免费赠阅至国内镁合金研发与生产单位。可见,高校科技期刊必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发表真正有用的原创成果,拓展转化服务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实质的支撑,以此真正赢得认可,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4)突出期刊特色,探索专业化发展路径

聚焦学科专业,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许多综合性高校学报学科门类庞杂,缺乏学术特色,影响力不高,一些高校学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尝试专业化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效果。比如,原《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根据学校以“大食品”为核心的特色学科定位,更名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期刊影响力快速上升,2021年被EI收录;《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为突出专业特色,深耕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在学科和行业内受到高度关注;扬州大学《实用临床医药杂志》聚焦“医工结合”交叉领域,很快形成了鲜明特色,期刊的学术影响显著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科技期刊在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上的有益实践,期刊的品牌、质量不断得到强化。

(5)强化传播能力,建设学术社区和媒体融合宣传矩阵

服务科研人员,快速发表传播优秀成果。数字出版时代,构建媒体融合矩阵助力科研成果快速发表、广泛且精准传播至关重要。南京农业大学创办的《园艺学研究(英文)》构建近距离学术社区,举办作者分享会,建立覆盖全国各大园艺实验室的作者交流群,同时布局各宣传渠道,提升自主化高效媒体融合能力,期刊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快速提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引入“元宇宙”技术赋能论文出版传播,通过音视频、三维仿真、文献关联等,形象展示和传播难以理解的学术内容,其传播效能大大提升。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的《协和医学杂志》建设生动丰富的综合传播矩阵,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今日头条、知乎、超星学习通等多渠道传播优秀成果,以视频、动漫等富媒体推介医学知识,期刊的学术和社会效应显著。随着XML结构化出版、精准推送工具、人工智能技术、科普化宣传等手段的应用,期刊学术内容与学术社区和社会大众的相结合,将有效助力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高校科技期刊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学科层次制订不同的一流发展目标和建设方案,避免低质量同业竞争。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挖掘高校的人才优势,打破校域界限,结合地域、学科等特色,整合资源建立期刊集群,这样既可以提升相关院校学科期刊的发展水平,又能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域的优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高校期刊形成一个紧密的网络,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同时,高校科技期刊要建立高水平、负责任的办刊团队:一方面,组建一流的编委会 、一流的审稿人队伍、一流的编辑队伍,汇聚一流专家办刊;另一方面,将主编、编委的工作量纳入教學、科研考核体系,鼓励科学家办刊。高校科技期刊要积极对接“四个面向”,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发表真正创新、引领、有用、可信的学术成果,主动对接学术社区,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开放科学引领的新出版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要建立严格的期刊质量控制体系,维护科研诚信;加快期刊的数字出版及传播速度,提升期刊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总之,高校科技期刊应不断更新办刊理念,主动与国家战略和学科建设方向结合,积极谋求学校政策、资金和人力支持,坚持服务我国科技发展和科研需求、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发挥关键作用,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2019-08-16)[2023-01-03]. https://www.cast.org. 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6-23)[2023-01-03].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4]张铁明,刘志强,陈春莲.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21(9): 6-11.

[5]丁佐奇,郝海平. 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254-1259.

[6]王婧,刘志强,郭伟,等. 高校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20)》[J]. 科技与出版,2021(10):21-29.

[7]王燕,张莉,谢暄,等.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文献梳理的SWOT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1):1383-1389.

[8]谭本龙,钟昭会. 高校学报主编在位缺失与应对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2):1239-1243.

[9]张彤,唐慧,丁佐奇,等.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全国191所高校科研人员问卷调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313-324.

[10]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编制“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和 2021—2030年国家古籍规划的通知[EB/OL]. (2020-12-04)[2023-01-03].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5336.shtml.

[11]亢列梅,赵大良,霍振响,等.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策略[J]. 编辑学报,2022(3):267-273.

猜你喜欢
办刊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