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老人手绘爱情,年轻人看完都想结婚了

2023-05-30 15:09王小槑向北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老伴儿

王小槑 向北

一本画册,记录了一对金婚夫妻的幸福之道,更让年轻人看到了婚姻最美好的样子。

那年,同窗的她和他,即便是下雨天也要一起去上学。她撑着油纸伞,他顶着麻袋片,他们一同穿过风雨,说说笑笑间走进校园。(图1)

那年,同桌的她和他,倔强地在桌子上画下“三八线”,结果他不小心越了界,她抹起眼泪。一时间,他不知所措,只好憨憨地连连道歉,直到她破涕为笑。(图2)

那年,同龄的她和他,在田间地里撒下一把秕谷,用棍子将箩筐的一边支起,再将细绳拴在木棍上,而后蹲在一旁静静等待麻雀的光临。(图3)

那年,喜欢听故事的她和他,发现离家不远的医院住进了很多在抗美援朝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便常常去大树下央求康复的战士们讲故事。尽管各地方言织成的故事,他们有些听懂了,有些没听懂,但每一段坐在树下吹着风、全神贯注倾听的时光都成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图4)

后来,她和他各自考上心仪的院校,疲惫时的放空时间,脑海中总是不经意浮现一起扣麻雀的片段,始终那么清晰。(图5)

再后来,到了适婚年龄的她和他。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办了朴实又隆重的婚礼。她帮他正了正胸前的红花,他帮她理了理乌黑的辫子,他们手牵着手一直笑啊笑……(图6)

“这是我和老伴儿淑红的‘相册’,都是她画的,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长大,从玩伴到同桌再到成家,转眼已经70多年了……”家住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的梁万戎笑眯眯地向记者介绍着他和妻子王淑红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

他们的故事不仅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还在几十家新闻媒体上吸引了许多年轻粉丝,大家都说:“如果婚姻最终能像他们一样,那我愿意去试一试……”

青梅竹马的爱情:没房没车,有爱足矣

1945年,王淑红和梁万戎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市。因父母都是从河北省逃荒而来,家境和成长背景极为相似,比邻而居的两家知根知底,自小便玩在一处。

“王淑红,出来玩儿啦!”“来啦!”捉迷藏、打沙包、老鹰捉小鸡……他们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游戏间的欢声笑语。上学后,他们不仅同校、同班,还成了同桌,从冬到夏,每天一起上学、放学。虽然偶尔也会有小矛盾,但他们始终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1962年和1965年,王淑红和梁万戎分别考入榆树师范学校和吉林大学中文系,距离拉开了,联系也就断了。直到暑假二人从长春回家,王淑红的嫂子怎么看都觉得他们很般配,随即动了撮合的心思,“都是知识分子,都有文化……”

王淑红回忆,那时自己对梁万戎并没什么想法,考虑到他一贫如洗的家境还有些退缩。可梁万戎却对王淑红动了心。他回忆道:“怎么说呢,她长得也不俊,但她……”一听这话,王淑红不干了:“咋地,你俊啊?”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梁万戎憨憨一笑,赶紧放弃了先抑后扬的修辞手法,直奔主题:“善良、勤劳、有文化、知书达理……”

其实,王淑红的母亲也早注意到了梁万戎,同一个院里那么多孩子,属他聪明又能干、朴实又勤奋。“找对象不能只看物质条件,关键要看人,有志气有上进心,这样的好品质比家财万贯更珍贵。”母亲的话促成了王淑红和梁万戎的姻缘,也让她终身受益。

之后三年,王淑红和梁万戎多数时间只能鸿雁传情,纸短情长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与爱慕。梁万戎文笔好,写得一首好诗,让王淑红心动不已;王淑红活泼开朗,一件小事也能讲得特别有趣,逗得梁万戎哈哈大笑。1970年,两人大学毕业,王淑红在一所学校当老师,梁万戎在党校工作。同年10月,他们正式结为夫妻。

当时,他们没房没车,就连时下盛行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也没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打拼,下班后一起搂树叶、烧炕,一起洗衣、晾衣。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婚后第三年,家里有了100只小鸡崽,也有了鸡蛋,王淑红向梁万戎提了一个要求:“我要过生日。”“你啥时候生日?”“10月10日。”“啊?我是10月11日。”要不是这突如其来的“仪式感”,夫妻俩还不知道,他们不仅同岁,出生时间还只相差半天。

婚后前10年,王淑红和梁万戎一直带着3个孩子挤在父母家。当时,单位也给职工提供住房,但梁万戎觉得应该把机会让给更困难的人。直到1980年,王淑红父亲申请到一块宅基地,夫妻俩决定盖房。钱不够,他们就亲自上阵,运土拉砖、和泥砌墙;白天上班,他们就披星戴月地早起晚睡,争分夺秒。就这样,夫妻俩不仅一天工作没耽误,还在亲友的帮助下于半年后拥有了自己的小家。

耳濡目染中,3个孩子深受父母影响。择偶时,不看家庭条件,只看对方的人品和彼此的感情;不要车也不要房,更不要彩礼和嫁妆,只要夫妻俩一起好好过日子的承诺和努力。“让他们在奋斗中一起寻找真正的幸福。”

永结同心的婚姻:换位思考,默契满分

细数王淑红和梁万戎爱情故事的种种,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么一句俗语:“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每天早晚,他们都要手拉着手一起去公园散步,顺便聊聊今天都做了什么,有没有新的收获。每晚泡脚,他们都会帮对方打水、递毛巾,贴心地为对方捶背揉肩。就连洗衣做饭,他们都要一起合作。他洗菜,她就负责切菜;她炒菜,他就负责放调味料;她洗衣服,他就负责晾晒……总之,从没有一个人忙,另一个人干看着的时候。“家是两个人的,我俩都得向对方负责不是?再说了,两个人一起干活儿不累,说着话就把活儿干完了,最后还全都是两个人的共同回忆,一举好几得,多美好啊!”

不得不說,这话说得在理,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不过,这么高的契合度也是经历过成长和磨合的,毕竟让一个人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并密切配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多沟通,多换位思考。

有段时间,王淑红被指派到一所学校任校长,工作纷繁复杂。她不得不加班加点处理,回家越来越晚,做饭、看娃的事全落在了梁万戎身上。那时,梁万戎在党校任校长,想当然地以为同为校长,为什么自己能兼顾工作与家庭,她就做不到呢?“你的工作效率是不是太低了?天天回来这么晚,还要不要家了?”

自己每天忙到脚打后脑勺,丈夫不仅不理解,还如此质疑,换作别人恐怕早就炸了。可王淑红心平气和地和他沟通交流:“你先别急,听我慢慢说。我知道你很忙也很辛苦,这段时间特别感谢你。我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刚到新学校需要慢慢适应,还请你多多体谅,陪我一起熬过这段过渡期……”

梁万戎这才意识到自己太过莽撞,没有换位思考。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出言责备过,而是认真做起了暖心小助手。每每王淑红加班回家迟了,他便主动把做好的饭菜重新热热,一道一道端上桌,陪着她边吃边聊。

其实,梁万戎的工作不比王淑红轻松,通宵写报告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此时,王淑红从不抱怨,也不会自己先去睡觉,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看书,适时地倒一杯茶,提醒丈夫休息一下。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儿,还关乎两个家庭,婆媳关系尤为困扰许多夫妻。在这方面,王淑红也一度遇到了难题。成家之初,梁万戎和王淑红约定,每月给母亲10元钱。“那时候,我们挣得少,我一个月32元,他46元。”经济紧张,花钱的地方多,王淑红就商量着想缓缓再给,但梁万戎不同意:“孝顺怎么还能分时候呢?”

见小两口气氛不对,王淑红父母主动做起女儿的工作。梁万戎父亲去世早,一家人全靠母亲一个人辛苦拉扯,非常不容易。梁万戎这么做,说明他是个懂得感恩的孝顺孩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位父亲给孩子做的好榜样……王淑红本就不那么坚持,听了父母这番话,瞬间也没了脾气。

其实换位思考,处在丈夫那个位置,自己也会做出同样选择。王淑红当即给丈夫道歉,之后每月一发工资就先把钱给婆婆送去。这只是婆媳相处的一个小侧面。在和婆婆的相处中,王淑红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尤其懂得体谅她的不易,“没有婆婆,我哪有这么好的老伴儿呀?必须对老人家好”。

凡事有商有量,碰上难题,还有父母的保驾护航,王淑红和梁万戎的婚姻之路走得相当顺遂。至今,两人依旧甜甜蜜蜜,甚至比50多年前更有默契。吃饭时,若盘子最后剩下两片肉,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夹给对方,“我一个眼神,他就懂得我要干什么;他一个手势,我也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同频共振的晚年:志同道合,无话不说

朝夕相处50多年,王淑红和梁万戎说他们从不觉得腻烦,除了青梅竹马的默契、换位思考的理解外,还因为两个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人间烟火有的说,宇宙星辰有的聊。这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幸福秘诀—志同道合。

少年时代是同桌,工作后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本就不少。结婚后,他们从未自顾自,而是尽一切可能创造两个人的共同回忆。退休前,工作上两人都积极向上,是省市县的先进工作者,家庭中共同分担经营。即便退了休,他们也依旧努力保持着同频共振:平日里,一起骑车去上老年大学,“他学摄影和绘画,我学唱歌和弹琴”;平时,他们携手做公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为灾区和有困难的群众捐款捐物,组织小区居民开展各种活动;在建党100周年的大会上,他们双双被朝阳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戴着大红花出现在表彰会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并蒂花”。

对了,开头那一组画作也是老两口寻找共同爱好、创造共同记忆的美好见证。2013年,王淑红因为脚骨折而卧床养病。虽然有老伴儿悉心照料,但她依然觉得很无聊。见老伴儿闷闷不乐,梁万戎也跟着急。想到她有一些绘画基础,他突然灵光一闪:“咱俩风风雨雨走到现在,留下的照片却不多,多可惜!要不,你把咱俩的经历画一画?我负责提供素材……”

听老伴儿这么说,王淑红瞬间来了兴致。很快,她画出了几幅,虽然不太理想,但架不住梁万戎的热情鼓励。而且,知道此事后,儿子寄来了画笔,女儿买来了画纸。孩子们的大力支持,更增加了王淑红的信心。

每想到一个要画的场景,王淑红都会忍不住和老伴儿分享,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遇到想不起的细节,她就拉着老伴儿一起回忆,你一言我一语,记忆渐渐被唤醒,画面跃然脑海;画完后,她也会第一时间拿给老伴儿看,听听他的想法,然后认真调整,有时只是加上几笔,整幅画就变得更加灵动。

我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同班又同桌、夫妻同心创家业……《我和老伴儿的故事》随着画笔在纸端缓缓展开。如今,画册已有200余幅作品,还在持续更新中。在不断回忆和创作的过程中,老两口一起重温走过的每一段路,回味风雨同舟的岁月。“我们既是这些故事的创造者、亲历者,也是品味者。我们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们成长的经历也见证了祖国发展的辉煌。”

讓王淑红和梁万戎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还成了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每当全家人聚在一起时,孩子们总会缠着老两口讲画中的故事。他们非常开心,也乐得分享,有时讲讲两个人的婚恋故事,有时讲讲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有时讲讲几代人的时代故事。在讲述和互动中,这本小小的画册所承载的不再只是一对金婚夫妻的幸福之道,更完成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家风传承。

(感谢吉林省长春市妇联对此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老伴儿
逛超市,晚年乐
彼此欣赏激情复燃
我教老伴儿跳交谊舞
遛 妻
我向老伴儿献殷勤
小孙和小于
如此“老伴儿”
老伴儿学艺
一辈子的幸福在于找了个好老伴儿
怎样让老伴儿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