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三维探赜: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

2023-05-30 06:42张雯雯行国通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据

张雯雯 行国通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厚重的历史依据、坚实的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在历史依据上,中国式现代化围绕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两大主线,历经近代以来各个时期的接续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现实依据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上升,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整体下行,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景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1—0026—08

[作者简介]张雯雯,女,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行国通,男,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资本对传统社会的终结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征程迈上了新台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從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成果,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阐释,探析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本国国情,开辟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中汲取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并贯彻运用这一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反复提及:“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13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曾言:“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3]128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这一原理做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他在《矛盾论》中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4]31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用血的经验和教训验证了这一原理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遇过重大挫折。综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党带领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一旦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便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致使我党损失惨重,尤以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气焰最盛、危害最大、影响最深,几乎将中国革命推向毁灭的深渊。以陈独秀和王明为代表的两次右倾错误亦误判了国内的革命形势,对革命领导权的主动放弃致使党和人民蒙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曾因急于事功而忽略本国的发展状况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延滞了我国的发展历程。联系当前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各国面临不同的发展状况,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也各有差异,是故,跟在西方国家身后亦步亦趋无疑是可笑而荒唐的,各国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迄今为止,现代化主要有两种模式即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主要有新美国模式、莱茵模式以及北欧模式,他们之间略有不同但都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般指中国式现代化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后发国家在二战后寻求发展的新模式。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他们长期垄断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以傲慢的姿态对世界指手画脚,罔顾他国实情强制推行其发展模式,妄图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理念、制度的同质化。西方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肆意霸凌他国,其目的是阻断别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巩固自己的现代化霸权。曾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十多亿中国人都过上了和美国与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奥巴马总统的此番论述将西方现代化的虚伪展露无遗,也印证了西方发展模式的剥削本质。与西方国家“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仅用数十年的时间便达到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证明,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标准,现代化也并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特权,不同的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对现代化有不同的见解,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现代化究其本质而言在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马克思对现代化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但他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域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展开了剔肤见骨的批判。

从生产力的视域来看,马克思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的进步作用,他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40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它将供于高台上的神龛打落在地,让理性的光芒普照世间,将人们从“对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教会了人们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思考,赋予了人们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从各方面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将孤立的民族史彻底终结,用枪炮消灭了旧世界的残余,用先进的生产力将世界联结,世界不再存在文明的“孤岛”,全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了世界史。但资本驾驭的现代化并没有使人得到真正的解放,人在摆脱“对人的依赖”后却陷入“对物的依赖”的渊薮,在对“物”的追求中迷失自我。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历史的形成标志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再也不能偏安一隅,单个国家发生的危机如同蝴蝶扇动一次翅膀,迅速便可波及全球。在马克思看来,工具理性宰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比此前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会形态都要先进,都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现代化却导致了人的异化,造成了世界性的危机和灾难,其内部椟韫着自身末如之何的矛盾,将在“自我毁灭”中迈向更高级的阶段。

从生产关系的视域来看,马克思明确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在他看来,所谓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6]3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曾经起过革命作用的资本变成了阻碍生产发展的桎梏,它亲手埋葬了过往欺压自己的封建贵族,却在新一轮的剥削中为自己搭建了灵堂。资本在世间的代言人,资产阶级,将自己的制度看作人类社会的完美形态,发出“历史终结论”的可笑言论,企图为生产力铐上“枷锁”以适应自己所谓的“完美的”社会形态。然而,时间会告诉资本,任何企图阻碍人类进步的东西,不管其被粉饰的多么“堂皇冠冕”,也终会被扫进历史的尘埃。资本如同博物馆中的展品,终将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作为时代的见证供后人观阅。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范围内不可克服的痼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将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发,最终为自己奏响“毁灭”的挽歌。是故,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必将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所代替。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企及的优势。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爆發的一轮又一轮的危机正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优越性的最佳诠释。近年来,最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危机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西方国家造成的影响至今难以消除,为西方国家埋下了盛极而衰的种子。中国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没有陷入生产过剩的危机,反而充当了化解危机的“蓄水池”,帮助世界度过了这场由资本肇生的经济浩劫,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依据

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主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于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的寻觅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久经贫弱的中国开始了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寻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论,是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

(一)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近代以来的不懈探索

现代化,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近代化”,二者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 “modernization”。在近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现代化的进程是与资本在全球的扩张相伴随的,“唯利是图”的资本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实现了“物”的繁荣,生产出大量商品,远远超出了本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资本家为倾销商品获得高额利润,必然会不择手段地开辟世界市场。15—16世纪,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将资本散播至世界的每个角落,昭示着世界真正连为一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能偏居一隅。正如马克思所言:“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7]405人类的文明在这个时代被割裂,西方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日新月异,东方在故步自封的守旧里死气沉沉。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东方文明仍将自己视作世界的中心,封闭视听追忆万邦来朝的昔日荣光,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浑噩度日。然而,资本无法容忍除自己外任何其他剥削者的存在,它将贪婪的目光移向未经开发的东方“伊甸园”,将东方的贵族驯化为自己的代言人,它向所有落后的制度开炮,尽管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因为不对旧世界进行彻底毁灭便不足以满足其膨胀的野心。帝王将相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最终将自己送上断头台的,竟是昔日任人欺压的“贩夫走卒”。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廉价的工业商品无法敲开东方大国的国门,便用鸦片与炮火打碎了清王朝的迷梦,昔日的文明古国开始沉沦,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自强之路。

鸦片战争的战败使沉睡的东方巨龙开始觉醒,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兴替、蛮族入侵,西方国家全方位碾压式的领先使中国终于意识到这是一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全面变革,这是传统社会的终结,新纪元的开启。面对这场危机,各界有识之士励精图治,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保守的封建贵族发起了洋务运动,打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号,意图用工业的文明成果来为腐朽的清王朝续命,甲午战争的战败以残酷的事实宣告了这一幻想的破灭;资产阶级保守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企图调和皇权与民权,用温和的方式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封建势力的疯狂反扑宣告了这一道路的彻底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不齿于保守派的温和,发动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让中国人民从皇恩浩荡的旧日靡声中觉醒,然而,在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革命的成果最终被反动势力窃取。一次又一次变革的失败不禁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沉思,到底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救中国?自秦王朝至清王朝,封建制度在两千年间几乎将自身演绎至完美,历任终结前朝的“屠龙者”无一例外化为新的“巨龙”,将人民驯化为自己的奴仆,成为了封建宗法的卫道士,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宿命循环。王朝的兴替似乎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百姓生来应为天子奴役。剪断了百姓头上的辫子,却难以根除他们心中的奴性。故此,不将“皇权”彻底打翻在地便无法祛除人民心中的畏惧,不对封建礼教进行彻底的摧毁便不能开启中国的新纪元。于是,五四运动开启了思想上的变革,这场运动是对封建糟粕的彻底绞杀。五四运动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将革命的火种播撒至华夏各地,剪掉了人们心中的“辫子”,即便是山野乡村中咿呀学语的垂髫稚子、青丝不再的白发老妪也知晓世上已再无皇帝,封建皇权自此彻底失去了统治根基,只能在史书的扉页里供人翻阅。在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指引下,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和指导思想,由此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崭新征程。

(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步步为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涤荡一清,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挺直脊梁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国的现代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面临着内忧外患。彼时的中国历经多年战争的摧残,工业基础近乎无,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8]329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但近代遭受的屈辱铭刻在东方雄狮的心头,因落后而被鞭笞的伤痕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故此,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无法阻挡中国现代化的决心,无论前途多么坎坷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崛起的势头。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的实际状况对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不懈探索,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9]299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党和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1952年,土地改革成功完成后,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启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成功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期望更加迫切。面对矛盾的变化,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雏形,标志着我国对于现代化有了基于本国国情的初步认识。

现代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发展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上来,自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关于现代化,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0]237“小康之家”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赋予了现代化以中国内涵。“四个现代化”向“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依据国际形势和本国国情做出的新判断,发展了中国的现代化思想。

中国式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现代化的独特理解。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具体目标和建设路径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在具体目标上,“小康之家”表现了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对于民生的关怀。“小康”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体现了古代中国素朴的民本思想,儒家对于大同世界田园诗歌般的美好幻想也与“小康”密切相关。中国式的现代化中的“小康”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憧憬理想社会的朴素愿景,映照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与“小康”同等重要的是“家”,如果说“小康”体现的是发展水平,那么“家”就展露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脉脉温情,赋予了现代化以人的温度,改变了大众对于现代化的冰冷认知。另一方面,在建设路径上,有别于西方通过残忍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迅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所实现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现代化的鹏程中始终坚持依靠自己的长期积累,从未掠夺过他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惠及他国。“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在立足新时期、判断新形势的基础上对于“四个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前身。

(三)中国现代化的当下:新时代以来的守正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考验和问题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转变,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在立足当下国情、汲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中国在新阶段的接续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行动规划。

中国式现代化,延展了现代化的内涵,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11]既有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的共性,又有立足本国国情的个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以下五个角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第一,从人口状况来看,中国是当前世界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土广袤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丰碑,对实现全人类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从社会分配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惠及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当前,西方的现代化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用事实证明对“物”的迷恋会不断激发人的自私本性,现代化的成果不会产生“涓滴效应”而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在西方,种族歧视、政治极化等种种乱象背后直指共同的问题—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由此带来了西方社会的不断撕裂。第三,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面对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如果风气坏下去,物質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2]45现今,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仍有待加强。资本驾驭的现代化带来了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引发社会动荡和危机。抵御不良思潮的冲击,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第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包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西方的现代化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其现代化的过程耗费了大量资源,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生态灾难,产生了全球性的问题。第五,从发展理念来看,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工具理性宰制的资本致使冲突不断,给世界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灾难。坚持“美美与共”的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下不合理国际秩序的调整和变革,对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大有裨益。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依据

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就本国实际状况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物质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中国人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高歌前行;另一方面,就国际社会而言,全球性的问题不断爆发,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难以为继,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下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世界经济注入了稳定的强心剂。

(一)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

正确的理论引领方向,指导实践不断深入发展。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党推动现代化理论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赢得一次又一次伟大斗争的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用中国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就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

新时代的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矛盾。面对长期积累的矛盾,党带领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经受住了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考验。在经济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模式,我国经济实现了又稳又快的平稳增长,人民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政治上,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推动发展全过程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拓宽了民主渠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在文化上,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生态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赢了“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用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安全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遏制了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以雷霆手段捍卫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在科技、民生、军事等领域同样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令人震撼,以不到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贫弱的农业国向强盛的工业国的蜕变,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位居世界前列,迎来了从追赶潮流向引领潮流的飞跃。中国在民生领域的进展令人感动,用百年的奋斗书写了不可思议的中国神话。新时代的十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中国于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打赢了全面脱贫的攻坚战,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实现了千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小康梦想。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令人心安,以九秩的磨炼换来了今日的荣光。从“小米加步枪”的峥嵘岁月到立体化作战的信息时代,中国的军事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党和人民浇铸了不倒的钢铁长城。

新时代的十年在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社会主义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时代的偉大成就为我国的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实践层面验证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提振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心系人民的初心,牢记民族复兴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新时代的十年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映照。

(二)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魂

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仅关乎个人成材,而且关乎国家兴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13]60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期盼更加殷切。昂扬的精神状态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具有昂扬的精神状态,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时代新人昂扬的精神状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滋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精神状态在革命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前提是“争取工人阶级上升到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即消灭一切阶级统治的那种精神发展水平。”[14]596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精神状态的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15]347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星火燎原,离不开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历史用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是最猛烈的暴风骤雨,也无法摧毁盛开在人们心中的希望之花。其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精神状态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展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了中国人民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展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并没有汩没于历史的长河,反而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当代,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支教精神为山区的儿童带来了启迪的光芒,集智攻关、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牢固的根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工人精神为大国的前行提供了无尽的动力。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状态是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精神风貌上的新发展。

在长夜难明的近代,未经启蒙的中国人民在封建贵族、国民军阀、西方列强的腐朽统治下浑噩度日。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唤醒了嵌刻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斗争精神,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苏醒的东方雄狮发出不甘的怒吼,自此迈开了追赶世界的步伐。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自信,都更加迫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接近这个伟大目标。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精魂,中国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魄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诡谲的国际形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景遇

当今世界冲突斗争不断,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给世界造成了深重灾难。对“物”的疯狂追求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僭越了道德的底线,引发了世界的危机。全球变暖的趋势难以遏制,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极端思潮泛起,战争的阴影在21世纪重新笼罩在人类的上空。究其根本,资本驭治的现代化是国际社会动荡的根源。

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其追求利益至上,是工具理性宰制的现代化,是动荡之始、祸乱之源。人性在对“物”的膜拜中失色,伪善披着道德的外衣说教,资本在“自由、民主”的粉饰下褫夺他国发展的正当权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不啻一部饱含血泪的掠夺史。其一,西方国家在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商品,为倾销商品获得利润,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掠夺与扩张。他们用暴力划分自己的殖民地,用枪炮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国门,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奴役当地人民,积累巨额资本实现了“罪恶”发展。其二,掠夺的邪恶基因深嵌在资本内部,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利益的分配不均。因其内部分赃不均致使世界范围的冲突不断,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吞噬了整个人类文明。在当代,资本掠夺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国力披着“民主”的外衣肆意欺凌他国,为本国资本家一己私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挑起战火。于先发的西方国家而言,现代化不过是一场打压后发国家、垄断发展特权的政治游戏。但无论他们将自己打扮的如何丰容靓饰,都无法掩饰其罪恶的本性。西方国家在国际上的种种双标行径如同滑稽的小丑表演令人捧腹。在环保问题上,一向自诩绿色卫士的日本因自身管控失力造成了核泄漏却公然将核废水排向海洋,让世界人民为日本的舛误买单;在安全问题上,将自己视为地球卫士的美国为扩充军事范围引发俄乌战争,让俄乌人民流血却让本国资本家“流油”;在人权问题上,将自己标榜为“人权卫士”的英国为争夺中亚控制权多次入侵阿富汗,在发动战争的同时竟将枪口对向了平民。隐藏在西方虚伪面具下的,是在“民主、自由”包装下的资本逻辑和白人精英主义,他们对后发国家进行战略性阻断,将自己的“岁月静好”建立在奴役他国的基础上,竟然还要摆出一副“教师爷”的姿态打着“人权”“制度”等旗号对后发国家倒打一耙,在各种问题上进行傲慢的说教和无端的指责。

迥别于资本宰制的西方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反侵略、谋发展、促和平的现代化。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是中国现代化的两大主题,其在谋求和平发展的同时更胸怀天下,兼顾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终结当前世界纷争的破局之策。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两大显著特征在于其“又好又快”。首先,“快”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远超西方。身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用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即便当前在西方社会打压下中国崛起的势头也不可阻挡,中国速度让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其次,“好”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与“和”理念。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发展的历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同频共振,是可持续的、内生循环的新模式。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奉行“和”理念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它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奉行合作共赢的理念,从未侵犯他国合法权益,努力使自身的发展惠及周边各国、惠及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勢印证了靠“掠夺”为生的西方现代化的不可持续,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的弊端,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出西式现代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8.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8][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29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12]吴官正.正道直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596.

[1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347.

责任编辑:张彦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据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