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峰 赵麑
[摘要]习近平人类文明观是在认识与把握人类文明进步规律基础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实际、针对人类文明现状进行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习近平文明观的内在逻辑考察发现,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其根本逻辑、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交互逻辑、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其实践逻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其超越逻辑、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是其价值逻辑。全面审视习近平人类文明观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把握习近平人类文明观的科学性,拓宽现代性文明发展路径多样化。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122;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1—0019—07
[作者简介]刘衍峰,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赵麑,女,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文明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为文明发展增添动力,推动人类文明向前演进。正是因为存在多样性,社会才会迸发活力和竞争,多元主体之间才会有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契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正确思想路线,尊重本国的历史和现实,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國家和地区和平共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和进步。
一 、根本逻辑: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1]。“人类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广义上的人类文明,是指人类在适应、改造和征服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从狭义上说,人类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与精神文明相接近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类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的进步状况。人类文明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多样性是其最鲜明的表现。文明的多样性,是指各种文明形态都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制度、思想和价值观念、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从时间上说,有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从物质生产方式说,有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从民族文化上说,有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有其必然性。其主要成因,一是各种文明所依赖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各种文明的各个方面。二是各个民族的特点和交往的状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在这些问题上各有差异,自然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文明形式。尤其是在语言、文化和心理层面,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常常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各民族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各种文明共同创造的。各种文明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是世界文明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文明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世界不同的文明各有优势、各有长短、各有特色,但是所有文明必须是平等的,必须受到平等的对待,享受平等的权利。”[4]如果各个国家和文明之间不能相互尊重,以对抗或冲突形式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就将酿成人类的灾难、文明的倒退。近现代以来各个国家、地区间的冲突、战争,尤其是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更加紧迫和重要。独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各国家、各民族和各种文明合作共处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权利,以和平、交流、合作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才能在比较共处中共同进步。因此,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坚持各种文明之间平等协商、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就是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人类健康发展。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的精辟论断。他强调,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人类文明的基本立场,包含着对人类文明、全球化、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对正确处理当今国际关系有重要指导意义。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说,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事实,尊重各种文明的存在,体现了世界上各国家和民族相互平等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尊重各民族和国家的人权、主权和自由。这是当今世界处理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世界和谐的需要。只有各种文明都受到尊重,平等相处,才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果不承认文明多样性的事实,人为地划分文明的等级,甚至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只能导致文明间的冲突和战乱。从我国国情和历史任务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求我们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坚持民主原则,对内实行民族平等、宗教平等原则,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对外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在世界上平等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绝不强加于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平等的关系,也不干涉别国内政。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集中力量发展自己,解决本国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因此必须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实际出发,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包含以下原则:从文明平等出发,国家和民族无论大小、强弱、历史长短,都是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应以平等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事务要由世界各国共同解决,不能由少数国家说了算,也不能将不平等的关系强加于他国,国家之间发展关系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谋求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合作;从文明合作出发,国家之间出现矛盾和分歧,应以和平协商形式解决,不能动辄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各国应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在安全上相互负责任,建立互利共赢的友好关系,各国应增强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意识,一并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 、交互逻辑: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6]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有差异就需要交流,交流能促进融合和发展,人类文明只有在交流合作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如果各文明之间能够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则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相反,如果各文明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互不合作,则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甚至有可能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由封闭、孤立发展到开放、合作发展的过程。在相当长时间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社会发展缓慢,文明处在较低阶段上。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新生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在本国和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建立和发展经济社会关系,将全世界各地在经济上联系了起来,打破了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结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原因和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他们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7]而世界性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就是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借鉴、促进的过程。只有在合作交流中,各民族才能够从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的物质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够增进了解,形成共识,减少矛盾和误解,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这是历史的大趋势,只能顺应,不能违背。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全球一体化、地区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明之间的合作更加重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都必须借助于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合作。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必须对话、交流、合作,而不能封闭、敌对甚至是对抗。这样,各种文明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世界才能和谐、稳定与发展。总之,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使优秀文化成果尽早在世界上传播,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有内涵的精神生活,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8]
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社会出现了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影响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严重问题,即全球性问题。这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难民、武器扩散、区域战争等。有些问题跨越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到处擴展,具有全球性,对很多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涉及人类当前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人类长远的利益。某些问题单靠某个、某些国家的努力很难解决,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应对。这就需要各种国家和文明加强合作,求同存异,共同应对。加强文明交流与合作,才能凝聚人类文明的所有智慧,形成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合力,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必要时还要成立某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各国就相关问题进行磋商,并采取一致行动。在2021年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经过广泛的沟通和磋商,197个国家就世界气候变化、碳排放等问题达成多项共识,就是很好的证明。从另一方面说,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世界性的矛盾更加突出,也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更加明显。这就更加要求建立有利于世界均衡合理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更加需要各国和各种文明之间的团结协作。部分国家主导全球化发展,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国利益,肆意干涉别国社会制度、发展方式和文明模式,是不明智的政策,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可能酿成战争和灾难。只有各种国家和民族平等相处,互利合作,一起应对难题,才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出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9]
三、 实践逻辑: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0]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就是要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守正创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1]
不忘本来,“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12]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继承和发扬者。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情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对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实行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平、兼济天下的理念,同时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合乎当今时代潮流;我国实行全方面开放政策,坚持和平、开放、互利、均衡的发展战略,也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另外,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奋斗目标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当代世界的发展要求等多方面的思想依据和来源。
吸收外来,“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原因就在于善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开拓创新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1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提出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起初我们把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科技人才看作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在这个基础上,在思想理论上突破了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后,吸取了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还有,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通过加入国际组织,遵守相应的国际规则,在国际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新的形象积极融入了国际社会。在对待西方文明问题上,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解放思想,以维护我国利益和人类利益为准则,与西方发达国家谋求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大胆学习借鉴其经济、技术和管理领域的经验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干涉和渗透。
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制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走人类文明大道。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新的文明形态,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4]
四、超越逻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定文明发展的状态和成熟程度的标志。[1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把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支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遵循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其所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片面追求资本利益,造成了人的“异化”,奉行殖民掠夺主义,建立和维护世界霸权,是违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的。在资本主义的文明体系中,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工人逐渐成为生产的工具,资本无限度地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既感受不到作为人的力量,也感受不到作为人的尊严,在这种生产活动中找不到乐趣和意义,能够感受到的只有来自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比如在人类近代史上带有极度罪恶性质的黑人奴隶贸易,一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资本,二是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霸权主义行径、严重社会问题等都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严重危害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只为了满足资本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使生产资料可以满足生产活动的需要,资本主义文明影响下的资本所有者不顾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对自然界进行过度掠取,从而导致环境破坏、污染问题严重、自然系统平衡力与整体性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退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变差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高于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17]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秉持“以和为贵”“国泰民安”“求同存异”“有容乃大”“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这显然与资本主義生产方式所呈现出的掠夺性和侵略性不同。成长于中国大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人类本身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其主体地位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才能展现。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党和国家注重引导个体的人进入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在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沟通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提倡走“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这与西方资本主义为了资本增殖而牺牲自然环境的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来看,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倡世界各国和人民和谐发展,共同应对人类所面对的挑战,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大国担当,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
从全球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有其世界意义。在世界安全与和平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站在道义的、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人民绝不接受“国强必霸”的西式逻辑,不会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侵害他国核心利益之上,而是立足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世界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一道共同处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提出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和谐世界思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立起了与各国家或地区深化经济、战略合作的制度框架,其中既有金砖五国、上海合作组织,也包括中国欧盟论坛、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中非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充当着“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的双重身份,为各国分享“中国红利”创造更多机会;以“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胸怀搭建多边对话和合作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开创了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于现代化道路的“垄断”,创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同世界文明紧紧相连,向世界展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依赖殖民掠夺的、真正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路径,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参照。
五、价值逻辑: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并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愈益增强,全球合作不断加深和拓展。这有利于人类各种文明的发展和交流。但是,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因素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未绝迹,人类面临的一些难题更加突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不利因素。面临新的国际形势,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努力推动人类文明更好地发展。
首先,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局势,大力弘扬各种文明多样、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仍存在着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只有采取平等、开放、包容态度,充分尊重不同民族、宗教和文明的多样性,相互交流借鉴,求同存异,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进步。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8]这种开放包容精神和人类共同体意识,表达了中国追求文明多彩、世界和平发展,愿意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处、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其次,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的合作交流,尤其是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增进各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常态。任何国家都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为本國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通过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大力引进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且加强了与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了与世界各国间的了解和友谊。今天,我国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借鉴其他人类文明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19]加强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还需要让中国的文明成果走出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访外国,其重要目的是促进文明互鉴,突出文明交往的重要性。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使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借鉴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让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同造福人类,是我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目标。近些年,我国与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举办文化年活动,有力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经建立1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之一,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并喜爱上了汉语和中华文化。事实证明,推动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
最后,继续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从国际制度和体制上为各种文明平等发展创造条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是推动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充分暴露了不合理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争端和危害,使世界各国增强了全球合作意识和利害相关意识。而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对解决全球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都有利于国际秩序走向公平合理,也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共处。但是,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过程,各国家、各民族、各种文明之间真正做到平等相处、和谐发展,还需时日。冷战思维还没有绝迹,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新霸权主义甚嚣尘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而不懈努力。党的二十大再次向世界宣告,我们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更加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互利合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冷战思维和国际干涉主义;更加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更加强调中国坚定实行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在和平发展、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加突出强调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合作、共同发展,反对文明之间相互隔阂、歧视甚至敌对。这些思想主张,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难,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
[3]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4]曹绿.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论析[J].宁夏社会科学,2020(6):5-12.
[5][8][18][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259-260、261、259.
[6][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440-44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2.
[13]万欣荣,陈鹏.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意蕴及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1(6):13-17.
[14]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20(3):2.
[15]石云霞.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8):22-31.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17]颜晓峰.全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09-117.
责任编辑:杨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