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发展战略研究

2023-05-30 08:20康佳稀郭超利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

康佳稀 郭超利

[摘要]旅游廊道作为“点—轴”型的旅游空间,对推动沿线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的顶层设计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从文旅交融的视角出发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构想;其次,阐释了国内外旅游廊道的研究现状,深度挖掘出阻碍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牵制性因素;最后,提出在建设丝路旅游廊道实践研究中应注重丝路旅游廊道主体地域功能区的划分、打造精品丝路旅游产品、加强精品丝路理论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跨境旅游产业链的模式探索,进而增强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廊道;文旅交融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1—0135—07

[作者简介]康佳稀,女,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发展、产业经济;郭超利,男,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一、文化旅游廊道建设述评研究

“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建设应是在悠久的历史维度和大环线格局中集国别化、综合化、差异化、当代化、精细化和品质化于一体的大型廊道建设。而旅游廊道主要是以先天旅游资源禀赋和人文物质流动变迁为主的可视化线性景观区域,规避了传统景区“隔离式”观游的缺点,对提高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置身于旅游空间的感官体验有着显著作用[1],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绿色旅游发展理念。目前,现有文献对我国旅游廊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廊道理论研究。国外廊道研究主要体现在绿道(greenway)—风景道(scenic by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2、3、4]等三个阶段的时空演化逻辑。而我国对廊道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景区规划(Scenic area planning)—城市绿道(Urban green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而“文化廊道”是将带有“中国化”的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与规划。邱海莲的研究(2015)勾勒出生態景观型、遗产保护型和旅游开发型三种旅游廊道模式,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总结出廊道旅游产业集群模式。[5]马勇(2014)借助增长极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得出廊道旅游的三个内涵和四个动力机制外溢效应。[6]二是跨地域旅游廊道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主要是以“点-轴”基准的文旅发展,其带有区域性。比如,邵秀英(2017)以河西走廊为例,提出以竞合模式打造廊道精品旅游产品,消除行政壁垒,统一规划,形成利益共享机制。[7]刘英提出“六个一体化”的我国西北文旅交融发展模式,进行跨省战略重组的同时打造文旅交融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极,构建以点到面的大西北旅游圈。但梁珮仪利用陕西省各市区新型城镇化与遗产旅游的耦合度发现,新旧文化发展失调严重,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遗产旅游联动性的扩散。三是跨境旅游廊道研究。把多勋(2019)以“丝绸之路”为依托研究我国跨境文化旅游廊道,打造跨境文旅交融共同体,拓展文旅产业集群纵深发展,提高跨境旅游的多元价值。[8]闫静(2016)提出我国至中亚五国联合发展沿途遗产廊道的构想,并从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沿途文化遗产、简化旅游签证手续及旅游规划等方面提出发展文化遗产廊道的旅游建设路径。[9]而张广宇(2015)运用区域合作相关理论阐释丝绸之路文旅交融发展现状,[10]将其划分为以中亚经济区为代表的核心区,以环中亚经济区为主关键部位的郊区和环欧亚经济区为丝绸之路文旅交融发展的拓展区,分析了以不同国家城市功能区为主体的多边跨境旅游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开发“大数据+旅游”的智慧平台,进行跨境开发管理,创造文旅投资风口。

目前,“丝绸之路”作为全球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将有助于聚集全球产业发展要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以“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为旅游汇集地,构建旅游廊道合作网,在新经济增长中发挥“增长极”作用,打破旅游业发展中的“地域壁垒”。而在全球化旅游产业体系中,区域性文化旅游廊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人居体系、产业体现及生态体系等方面,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建设是沿线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性转型的发展新趋势,可以解决传统景区的非连贯性和地域性,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大格局“旅游空间”,也间接性地形成由“点-轴”向“点-面”的全域廊道良性旅游圈。所以,从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探讨我国西北地区亟待构建国际文化旅游廊道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为丝绸之路文旅交融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路,为打造精品丝路旅游廊道提供参考。

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UNWTO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国际跨境旅游主要呈现出以欧洲、亚太、美洲为主的三足鼎立的态势,美洲增长最为迅速。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亚太地区国家跨境旅游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作为跨境旅游的潜力市场,有望带动中亚、西亚,以及南亚等国家来华旅游,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资源。根据2019年国家旅游统计公报得知,近四年来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平均增长为9.71%、12.08%,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分别平均增长为2.16%、3.54%,而出境旅游人数除了2019年下降幅度较大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其增长率依次为4.21%、6.50%、12.83%、3.18%(见表1)。随着国人消费观的转变,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一直受到热捧,而入境虽每年呈增长趋势,但增幅较小,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吸引力不足,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也可能受到景点知名度、景区基础设施以及行政边界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旅游名片的宣传和构建完善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以及打造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景区是目前发展旅游业最为亟待破解的问题之一。

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之一,也是我国陆路旅游的主要基地,集人文、历史、生态旅游资源于一身。随着全球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增强,消费观的转变,西北地区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由于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太大,剔除掉2020年的数据,陕甘宁青新近年来接待的入境游客平均增长率依次为12.34%、29.47%、14.97%、2.79%、4.09%,其中甘肃省涨幅最大。2016—2019年期间陕西省接待的入境游客基数最大,国际外汇旅游收入中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97%、47.63%、26.1%、0.66%、1.08%。而国内旅游人数逐年增幅较大,且对各省旅游收入贡献率较高,其增幅最大的为甘肃,陕西省旅游收入基数最大,而其他省份旅游收入相对薄弱。因此,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旅游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下,如何将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打造成通向中亚的陆路黄金道,实现与国外旅游资源共享,至关重要。游客互游是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型我国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目前,从“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要点来看,沿线各国之间的全域双向跨境旅游尚未成熟,尤其是我国作为主要客源市场与旅游胜地之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双向跨境旅游投资几乎空白,只是各国单一的旅游发展模式。而我国最为亟待的问题是如何开拓旅游市场,构建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旅游廊道建设,填补我国旅游产业与其相关产业跨境发展的空白,促进区域间均衡性发展,将日韩、欧美、荷兰等旅游国家纳入客源市场,以此来实现旅游共享。其次,该廊道的建设有助于复兴“古丝绸之路”,并以“请进来、走出去”为主要旗帜的文旅交融产业提高全球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改善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低谷的局面,构建与我国旅游体量相适配的文化体量应是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的关键所在。

三、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廊道资源分布

旅游文化廊道指围绕某一旅游主题或线索建立的、能满足旅游体验需求的包括各种旅游产业要素的线性空间,融合生态、文化、遗产、风景等各种廊道理念,强调“旅游+”,侧重生态、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等功能。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廊道建设主要是地域与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结晶。同时,这些旅游廊道的建设基本上都遵从“资源集聚+文化效应+廊道初现+现代一体化”的演化逻辑,使历史韵味和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以跨文化、跨历史、跨国别的大格局旅游空间。

(一)典型文化旅游廊道

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旅游廊道包括长安-天山廊道、喜马拉雅山文化廊道和河西走廊等。这些旅游廊道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完整的文化空间,既是文化商贸、地域风俗、社会经济、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等的集合体,也是人类文明的融合空间,并非单一国家和地域所能比拟的文化景观。国外比较典型的文化旅游廊道包括日本新干线、美国西海岸等,这些旅游廊道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属地理区位环境和城市文化有着主要关联,也遵循着“资源集聚—景观形成—景观廊道”的演化逻辑,但随着日本、美国风景道建设政策的出台,形成国家风景道和洲际风景道的组合体,并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充当着特定的社会服务发展功能,使得各廊道有着明确的主体、完善的基础建设和多元的功能体系。因此,加快构建文化旅游廊道对促进文化交融、强化产业带动作用和盘活自然资源有着重要作用,也对发挥多重文化的交融作用和旅游廊道建设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二)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廊道资源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有着历史最悠久、资源最富集、结构最完整、交流最频繁的古“丝绸之路”特色文化遗存和景观体系,也是我国通往中亚等地区的陆上主要通道。沿线地区既有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又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促使中外文化交流和重拾古丝路文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期加强我国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廊道的顶层设计和实现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久远的历史文化下催生出精品丝路文化、长城边关文化、羲皇故里文化、民族异域文化、唐蕃古道文化、红色征程文化、黄河风情文化等极其富有地域差异性的文化积淀。在西北地区有5A级景区共29个,且都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业有着强大的资源依托,扩大城市功能区,将有助于提升游客的体验感,避免因交通等造成景区的偏僻,加大城市价值及城市文化的深度再挖掘,充分体现出人文旅游城市的精致气息。所以,西北构建“旅游+”的丝绸之路国家文化旅游廊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其主要代表景点如表4所示。

四、“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建设面临的现实瓶颈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变得多元化,因此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文化旅游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亮点在于“创意”二字。西北地区文旅资源种类齐全,诸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天水麦积山、张掖七彩丹霞、敦煌莫高窟、西宁青海湖、新疆天山大峡谷等。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文旅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缺乏文化创意、没有发挥出“文化+旅游”的独特之处,而且交通便利性和时间成本决定着游客的旅游行程,景点的分散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热情,从而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文化氛围感低。再者,个别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文化的发展潜力,缺乏挖掘文化资源的积极性,产业水平较低,旅游业管理制度与景区规划方案滞后于游客体验式需求,缺乏高素质的导游团,在许多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感觉就是“一锤子买卖”,忽视了将游客变成回头客和打造良好口碑的重要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景区投资资金的匮乏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西北地区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对旅游资源的连片开发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旅游产品种类只停留在日常杂耍,并没有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精品,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陕西到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狭长的地域分布是限制旅游资源连片开发的主要因素,缺乏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线的交通网,景区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距较远,使得游客将大部分旅游时间花费在交通工具上,消磨了游客在景点消费体验的积极性,尤其是国际航班的稀少成为制约拓展海外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目前缺乏大型旅游集团的承包式开发,旅游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民营资本的涉足,导致很多景点内部的基础设施承载力低,满足不了游客的享受型旅游。而景点当地的旅行社基本都是以“散、小、弱”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未形成西北精品旅游特色。

(三)脆弱性制约发展规模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奇特,气候多变,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西北境内天然景点的多样性,主要有中卫市沙坡头、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平凉崆峒山、张掖七彩丹霞、西宁青海湖、渭南市华山、新疆天山大峡谷等。但随着景区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和人类破坏的加剧,地处脆弱区的旅游资源破坏严重,导致天然景点大面积消失,而这种天然景点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修复难度大,其维修和保护费用逐年上升,旅游产业难以扩大,进而导致景区游客承载力严重不足,致使旅游业与自然旅游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

(四)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发展落后,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本土高层次人才资源大量流失。此外,没有将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造、景区规划等进行细致划分,以此来引进和培育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未形成优秀的人才队伍进行一站式服务,没有合理利用人才团队,未实现邻近区域的人才资源共享。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它的覆盖范围广、相关性高、辐射性强、带动性强,但一直按照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经营,没有蕴含人为因素的创造,产业链无法得到延伸,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和创意产业,以至于无法引进和培养长期为其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五)宣传力度不够

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心脏,游客亦是旅游业的血液。西北虽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但相比其他旅游业大省来说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严重不足。新型媒体宣传是游客获得各地景区信息的主要途径,其单一机械的传播方式和景区内容使游客无法产生旅游兴趣,缺乏创意。而景区运营方式老旧,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旅游集团承包式发展模式,致使许多优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或者过分夸大景点,给游客造成失落感,难以发挥市场效应。再者,缺乏旅游宣传资金,在主要交通干线对沿途旅游景区的宣传效果欠佳,社会各界对旅游经济的重视度不够高,支持力度较小,使得网红经济和旅游经济并未良好相结合,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五、“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为西北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西北地区独占发展的地域性和排他性。所以在建设西北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创意具有“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核心产品、打造西北特色的创意性旅游项目、围绕西北文化主线设计满足游客需求的文旅产品,使地域品牌更加具有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发展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体,关联其他产业。由于与其他产业具有强大的耦合性,应努力创造新颖多元化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空间,以此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形成综合性消费。构建精品丝路,酝酿潜在的国际合作机会和投资风口,对城市主功能区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挖掘潜在的人文气息文旅产品,以期提升游客深度参与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丝路文化及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互联互通

陕甘宁青新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丹霞地貌、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等。要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便捷高效的道路网络的衔接与转换,从而提高游客的出行效率。实现游客远距离一体化式快速进出景区,避免发生高峰期景区拥挤瘫痪的场面。其次,加快景点与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的公路建设,可以与毗邻景区之间联合开发旅游专线,如打造陕甘宁青新共享旅游圈、丝绸之路旅游干线。以此提高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化程度与覆盖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的一体化模式,联合打造旅游团,将旅游品牌化,着重整合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创意旅游产品和项目,如沙漠主题公园、寻访丝路名人足迹、探险、饮食特色等综合旅游,由单一的传统型旅游变为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求知享受型旅游,使游客在不同主题功能景区有着体验感上的触动。最后,要加快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全域内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

(三)创建产业体系,引导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间的集聚与融合

在以“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建设为依托的我国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中,主要包括現代化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和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微观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最迫切的是构建我国西北地区跨境旅游建设,廊道沿线地段各产业体系之间的经济发展要素的最优化发展机制建设,以及西北地区全域经济发展要素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体系建设。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借鉴国外旅游廊道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拓展旅游活动空间范围,打造“大旅游”空间,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复合其他相关联产业,形成多种新的具有发展潜质并适合我国西北地区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实现市场互换、客源互游,延伸产业链,综合利用资源与要素,优化旅游廊道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国际丝绸之路黄金段业态融合的典范,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将成为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提高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竞争力,西北地区旅游资源需要与国际知名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从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产业链。

(四)壮大人才队伍,坚持“引育”并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伴随着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大数据、新型媒介、互联网等的应用不断显现,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已是驱动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因此,西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应因地制宜,制定和健全引进人才机制和安置人才的保障措施,将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其提供可发挥才能智慧的管理平台,将旅游经济依托数字经济增加其附加值。其次是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使其了解自己岗位或相关岗位所需知识,熟悉多地具有特色性的语言、礼仪、习俗等,与游客之间拉近距离,增强文化交流能力,减少文化边际域中的文化摩擦,打造具有素质高、专业性强、多元化的导游团和服务人员,提高景点正面形象。因此,西北地区应不断推动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型旅游业的优化式发展,增加其人才吸引力度,使得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本土化、品牌化、特色化、经济化及绿色化。通过营造高质量文旅产业发展的范围,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及导游,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

(五)联合宣传促销,塑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随着网络宣传平台的多元化,游客发表旅游体验感以及获得景区信息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口碑营销”逐渐成为旅游宣传的高效率低成本手段。因此,塑造良好的丝路文化旅游品牌显得尤为重要。西北地区文旅产品不仅要满足旅游文化市场消费需求和时代潮流,还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促销和宣传地域文化旅游品牌整体形象。对于西北地区旅游城市来说,之所以能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不仅在地理区位上独占优势,而且也是城市迫切发展所需。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民风民俗、文化地域差异、奇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在线下举办丝路旅游文化节、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活动及国际友人交流会,开展国际化、高水准、专业化的国际大型博览会、沙漠主题公园、电影拍摄基地等;线上制作短视频、纪录片、游客在网络平台上的分享,形成中华文化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精神枢纽的战略平台,从而为旅游景点聚集人气。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让丝路旅游文化走向世界。同时要切合实际,不能过分夸大景点特色,在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渗透人为因素创造,如无法复制的历史文化,使其发挥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其次,丰富传播形式,营造消费热点,主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载体,搭建智慧旅游平台,让更多旅游信息被年轻游客所获知,与游客进行积极的互动,能够为游客出行前的旅游攻略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使旅游高效便捷。

参考文献:

[1]鄢方卫,杨效忠,吕陈玲.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廊道的发展特征及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7(11):95-104.

[2]Hamin E M. The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s partnership parks: Collaborative responses to middle landscapes[J]. Land Use Policy, 2001(2): 123-135.

[3]Cao Kang, Lin Yuzhuang, Jiao Zimei. Planning ideals of Olmsted-beyond park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5(8): 37-41.

[4]Yao Yaxin, Li Xiaoqing. 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route[J]. World of Antiquity, 2006(1): 9-11.

[5]邱海蓮,由亚男.旅游廊道概念界定[J].旅游论坛,2015(4):26-30.

[6]马勇,刘军.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51-158.

[7]邵秀英,张金瑞,邬超.河西走廊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模式与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17(7):65-70.

[8]把多勋,王瑞,陈芳婷.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构建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9(9):97-104+136.

[9]闫静.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4):23-27.

[10]张广宇,沈兴菊,刘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3-58.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
2016年《丝绸之路》文化版总目
新疆向西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古代丝绸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闻传播活动
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安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对策建议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中国“丝绸之路”迎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