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近五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高考试题情况分析,探讨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念指导下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和崇高人格的写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当代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应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把握好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因此,对文言文的正确阅读理解愈来愈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要求教师在研读课标、分析试卷的基础上,以语言学习为导向,不断更新文言文的教学观念及方式,以期使文言文教学在新的时代闪烁新的智慧,为其他文体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概述
“建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起源于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用以解释图式是通过不断的知识建构形成的。将其应用于语文教育领域可理解为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拆解文本用词及其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形成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系统,且此系统通过接触新的文字文化会不断发展完善,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运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语言运用即利用语言建构体系中的言语经验在语言情境中进行交流沟通。
新课标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着力点,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都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和前提。
文言文有其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的特殊之处,且目前学生语文学习的背景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对于语言的使用习惯有一定差异,因此学习文言文应首先重视语言系统的建构,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导向,充分了解其使用规律,进而灵活理解文言文。这不仅是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提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近五年全国乙卷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分析
(一)试题概况
1.试题选材
了解文言文试题的出处是文言文备考的第一步,分析文言文试题出处对寻找命题规律备战文言文试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2018—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文言文试题的选材进行梳理分析(见表1),可以发现近五年选材分别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史记·商君列传》《宋史·王安中传》《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说苑·贵德》,《后汉书·王涣传》《史记·商君列传》《宋史·王安中传》,这些文本都属于人物传记,分别讲述了传主王涣、商鞅、王安中的历史故事。《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属纪事本末体史书,体现了古代强调法治、君明臣直的优良传统,此次选材的特点是选取了不連续的文章段落,组合成篇;《说苑·贵德》属古代杂史小说集,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念。
2.题型设置
了解文言文类试题题型设置是备考文言文的基础,其分值直观体现了文言文试题在高考中的重要程度。通过对2018—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文言文试题的题型设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可知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题型设置基本处于不变状态,但2022年的第11题由往年的文化常识题改为了联系教材选文考查学生对高考选文某字含义和教材选文某字含义的理解能力,透露出未来文言文试题会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的倾向,其余均无大的变动。试题包含三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文言文阅读部分总分值19分,相对于整张语文试卷分数来说占比12.67%,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特征分析
1.史传文章为主,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对2018—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可知目前文言文试题的选材以史传类文章为主,旨在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选材篇幅短小、情节完整,无艰深晦涩的语言。2018—2020年连续三年考查的皆为人物传记,且都出自《二十四史》,以短小精悍的语言向读者表述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不同时代同样忠君爱民和仁义守信的优良品质。2021、2022年考查的内容有所变动,脱离《二十四史》的局限来考查其他题材的文章,其中2021年的《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选材是选取不同段落组合成篇,体现了新课标中群文阅读的理念,同时近两年文章的体裁类别仍属史传类文章,主要表达我国古代君主勤政爱民、贤明豁达,臣子直言敢谏、一心为民的优良品格。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内容选材虽仍以史传类文章为主,但已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要求学生有更广泛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分析语言文字,掌握多种叙事类文本。此外,文章在内容上表现了中国古代君明臣直的优良传统,符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于无声中深化学生的精神境界。
2.主客观题兼有,注重理解分析
从2018—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设置来看,当前文言文试题的题型主要包括主观翻译题和客观选择题两类,主观题占10分,客观题占9分,题型和分值及题目的设计编排基本沿袭往年的出题风格,规律性较强,2022年第11道客观选择题题型由文言常识题转变为文意理解题,这是高考改革大潮前更加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的体现。客观题题型主要从文言断句、文言常识和文章的理解分析三方面设题进行考查,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的能力,两种题型分值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优劣互补,从而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语言知识积累、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保障高考的全面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规律地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根据2018—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表述的主要内容来看,文言文试题的命题紧扣当前社会热点,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理念。2018年王涣的严于律己、清平公正,2019年商鞅的言而有信、赏罚有据,2020年王安中的不畏权贵、正直敢言,2021年李世民的依律办事、公正执法,2022年魏武侯的宽容待人、以民为本,都是我国社会建设中人民关心、政府重视的立德树人、法制完善、清廉从政等社会热点。高考语文试题密切联系社会热点,使语文教育面向社会,真正培养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建设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精选材,呼应学生语言基础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之一,要重视其育人价值的实现。当前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高考试题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阅读选材也应努力突出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高考试题中的贤臣明帝所表现的宽容守信和公正严明等优良品质相符合。目前,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历史名人的传记作品,如《鸿门宴》《苏武传》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此类文章设置专题,整理形成阅读材料或试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练习,从而积累应对此类文章阅读的独特方法。同时针对选文出处占比较多的《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传类叙事文学作品进行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文作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律。而目前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仅仅是机械性的记忆词汇和语法知识,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未形成针对文言文阅读学习的语言体系。因而教学选材应基于学生语言基础,选取助力语言体系形成的材料。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学生能通过文言文阅读沟通古今词义发展关系,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学时应在学习课文所选篇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从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基础的词汇、句式、用法等开始,丰富学生的词语库,使学生能准确辨析不同词汇、句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建立初级的文言知识体系,形成对文言文特点和使用规律的初步认知。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前提是建立起适宜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境,学生只有选择恰当的文本进行语言分析学习,培养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才能化被动的文言文学习为主动研习,破除应试教育的桎梏,形成对祖国文化的强烈认同,从而自发地去深入理解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设目标,帮助语言建构运用
学习目标是获得知识的意义,在具体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在充分考虑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所需材料的基础上,精研教学目标,以语言学习为出发点,借助具体文本或活动,设置语言知识积累、语言分析、语言运用的层级目标,按照学生的能力层级设置不同学习水平应达到的目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着重培养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语言规律,获得对于文言文的语感及理解分析能力。针对高考文言文紧扣社会热点的特点,为学生设置每周新闻热点的学习要求,并设计文言文热点主题阅读分享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获得言语经验为起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关键,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为导向,感悟文言文情感、体会传统文化璀璨为终点,全面促进学生的文言文语言建构运用系统的发展。同时,教师每学期应设定学生学习文言文应掌握的一定数量的阶段性的常用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和语法常识,帮助学生建构起文言知识体系。
教師应灵活选取教学方法,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语言学习建构的积极性。文言文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均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距,学生学习很是费力,教师以大水漫灌式的授课方法进行授课,虽将课文知识都进行了讲解,但学生的学习质量却不如人意。因此,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例如,教师可以以古代文化常识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在山水游记类古文教学中拓展天文地理常识,在求官仕途类文章中加入教育、科举、典章和制度常识的拓展等,帮助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跨学科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灵活选取诵读法、情景再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等。
组织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同”“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因此,营造适合学习的情境是文言文有意义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可以设置经典诵读会、故事会、“我”与古人对话会等形式的活动,创设趣味情境,引起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协同会话的方式,调动学生语言感知系统,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文言文学习的有效输入。借助语言图式实现知识之间的串联,形成思维导图,使学生脑中的文言文字词和句式的图式得到拓展,帮助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提升,从而解决高考中语感和语言分析类的难题。在学习中学生调动言语经验建构语言图式,在面对陌生文本时借助语言图式解读文本含义,实现语言建构帮助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指导语言建构的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要结合文言文近两年的命题变动,丰富文言文的学习形式,引入群文阅读和系统教学方式,实现文言文教学由积累到建构再到运用的清晰链条,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重评价,指导语言能力提高
教学目标是评价目标的指引,评价目标是学生学习教学目标的反馈,二者在教学活动上是一体的。以评价引导学生文言文语言系统建构,能及时调整并实现建构系统的科学化。例如,教师在设置学生在某阶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语法知识的目标时,就某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制测评量表进行测试,可知此设置是否合理可行,进而修改完善目标,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测试结果也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设计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教育心理学知识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在教学进行的前中后期分别安排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收集教学反馈,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指导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文言文的学习评价中,应实行多元化评价,构建民主协作式课堂,教师可设置学习小组让同学互评,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避免教师一人评价时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同时鉴于文言文与常用语言之间的使用差异,教师在评价前应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评分指标或评价标准,以此指导学生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盲目性,从而导致评价结果无用。例如,就学生朗诵文言文的评分标准可从仪表,姿态,朗诵过程中的停顿、重音、语速、语气、情感和字音准确以及朗诵效果四方面来进行评价。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学生的纵向对比,关注学生本人在学习中的成长与收获,避免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盲目攀比。教学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身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订制私人成长方案,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