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兰 易君霞 卢昊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蕴深厚。研究表明:要提升中学“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各科教师可以依据系统理论和教育目标分层理论,树立系统观念和目标分层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要树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融育能力;领会核心素养,凸显思政目标;认真研读教材,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育人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思政;中学学科教育
【作者介绍】1.陈美兰,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易君霞,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3.卢昊,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大思政’格局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YJA710004)的研究成果。
目前,中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思政”“形式化、显性化”问题突出;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未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课程思政”评价方式不合理,等等。鉴于此,需要重视中学各科“课程思政”价值与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新时代中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在于打破原有割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智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在五育融合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教学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不仅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实践路向。“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育人理念,它强调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思政元素,并发挥其育人价值,这与思政课程育人任务以及中学各学科聚焦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中学“课程思政”要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依据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以育人目标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也需要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分层理论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既尊重学科课程目标,又融合思政教育目标,以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一)运用系统理论优化学科教育诸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中加以考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课程思政”是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是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从内部来看,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也必须遵循系统科学原理,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就教学设计整体来说,它是由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多个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应协调好各个部分的关系,做到各环节的辩证统一。例如,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其他环节要素具有支配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设计都要参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的具体要素也是由若干方面组成并需协调统一。譬如,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学科特性,又要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彰显思政育人价值,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把握好学科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学科内容为主,思政元素适切融入。
(二)运用目标分类理论科学设置学科教育目标
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此后,他的学生安德鲁森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维度。其中,认知领域分为理解、记忆、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水平层次,主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七个层次,更加注重身体的协调发展;而情感领域则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價值观的组织、价值观的个性化五个方面,关注的是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个性化。该理论可以为我们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提供指导。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就是确立价值目标体系。各科教师可参考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来设计“课程思政”目标,改变传统学科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观培养的弊端,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兼顾思政育人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可遵循层次化、系列化原则,既关注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目标达成,又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从低层次价值接受逐步走向更高水平的价值判断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在学科目标与思政目标的统一中育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中学“课程思政”的路向展望
为提升中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各科教师要树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融育能力;领会核心素养、凸显思政目标;认真研读教材,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育人实效。
(一)树立思政理念,提升融育能力
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这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科教师思政素养和融育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内化为教育信念,将“课程思政”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价值追求,并在教学中贯穿始终。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融育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课程思政”所要求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思政话语体系,同时深入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能将其融入到学科教育之中,用学科知识的学理性讲清楚思政元素中的政治性,最终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领会核心素养,凸显思政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思政”要求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学科知识,还要渗透思政元素,实现整体育人。因此,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融合点”其实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兼具了知识、能力与育人目标,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中所体现的思政价值,在进行目标设计时,有机统一思政目标与学科目标。
以高中各科为例,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从中可以提炼出数学中的“思辨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英语学科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中又蕴含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等思政目标(见表1)。简言之,各科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凸显思政元素,使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认真研读教材,深挖思政元素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材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而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是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由于课程特点和学科优势不同,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有发现育人资源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挖掘和提炼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元素,从学科所涉及的专业、历史、文化、国际等视角延展其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
教材内容相对稳定,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深度挖掘和开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渗透。比如,物理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物理学家的照片,对他们背后的研究经历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正确价值观;数学教师可以在公式的推导与论证中培养学生的理性和思辨精神;音乐教师可以解读红歌背后的时代印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教师可以在讲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理科要强调课程所蕴含的思辨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人文学科则可以在政治文化的意蕴中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要把“课程思政”思想渗透到课堂教中。
(四)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思政教育
思政素材的选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采用合适的学科教育方法来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学科教育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内容,选择适切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体验式、情境式、探究式、辩论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采用“互联网+”“翻转课堂”等形式,在合适时机进行思政教育,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让“课程思政”灵动起来。
例如,在人物介绍、背景介绍等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赏析图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人物精神、时代背景等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在讲授蕴含丰富哲理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然后课上汇报。这样不仅将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其中的价值意蕴。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的方式营造“课程思政”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思政氛围中接受熏陶、启智润心。
(五)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虽然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和价值方向的引领,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其进行评价。“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需要合理的评价作为支撑,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体系是否完备,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使“课程思政”难以在其他学科中落地。因此,“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将思政教育纳入到学科教育评价体系之中,以期提升评价的思想性、政治性与客观性。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应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内容供给。这也给中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内容参考。在对中学“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進行评价时,也可以将五个方面作为评价维度,重点关注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完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摒弃以往仅仅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包括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法多样、评价标准素养化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这启示教师,首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从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评价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见表2)。最后,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思想发展档案袋等载体,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评价,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格局,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内涵,不断完善学科“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使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育中,以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学“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道阻且长,迫切需要广大中学教师凝神聚气齐心协力。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明,袁芳,梁志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普修课程的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56-165.
[3]陈东胜.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0):109.
[4]马娜,朱雪芳,任瑞洁,杨晓军.课程思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16):14-16.
[5]陈芳芳,李英奎,高亮.要旨、困局与纾解:中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系统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3):43-48+85.
[6]梁昌慧,郭昌勇,宋凡,刘鄂秦.关于中学物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