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论述,这对农广校体系未来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也为下一步农广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感新时代农广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对做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一)农民教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十年来,农广校累计培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层次农民近78.7万人,培育高素质农民422.3万人。我国农民群体数量庞大,但受教育情况普遍偏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事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成败,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二)农民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现在所说的农民教育是涵盖了面向农民短期培训、成人中专教育、全日制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育的集成,必须用大教育观来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好农民教育培训对于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加快农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三)办好农民教育培训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体现。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于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民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开展好农民教育必将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一)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和受益者,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生活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宣传、发动、组织更多的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农民队伍,让更多的农民走向农业创业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具体举措。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启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决定利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具有较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未来会有更多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组成强大的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
(三)农民教育培训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要举措。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期,人才培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才极度匮乏,不適应乡村振兴的需求。二是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尤其是为了确保农民增收,大力转移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匮乏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实现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使命。
三、以首善标准组织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以二十大精神指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北京市农广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一是将继续瞄准乡村振兴急需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基层需求,选准关键节点开展培训。二是统筹做好高素质农民短期培训、中职、高职和本科学历教育,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推进。三是做好“头雁”“耕耘者”“农村实用人才”“北京农匠”等培训项目推进工作。
(二)建设一批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一是与北京农科院、农学院、农职院等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科技特派员智能响应系统”, 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形式推送农业科学技术。二是建立农业专家库、农业成果库、农业问答库、农业科技情报库,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的改革,实现精准有效供给。三是组建一支由“土专家”“ 田秀才”“乡村工匠”构成农民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不断丰富完善“一引四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北京市农广校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校企互动、产业驱动、项目带动、三地联动”的“一引四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找准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的方位定位,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三农政策宣传重要窗口、农村农民服务有效渠道”职能作用,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