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兵
小学数学故事课程,寓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于故事中,不仅能激趣、孕思,还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数学文化等育人元素融入其中,让儿童在故事的熏染中,获得价值观、态度、审美情趣等协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从故事空间的创建,到课堂教学中故事课程的融入,到创新数学故事活动样态,以故事为载体,将故事课程中隐性教育因素与数学学科全过程中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升相结合,育智与育德相辅相成,使数学教学回归人的整体发展。
一、故事空间:文化整体的精神滋养
数学发展的历程实质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挖掘数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与关键事件,让隐藏在数学学科中的情感、审美、价值观等,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弥补了教材在编排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全景生动呈现数学原貌的缺陷,彰显了数学文化整体的育人力量。
(一)数学名家主题空间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将数学故事主题化,做成校园文化景观,让儿童身心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以文化的力量去滋养童年,促进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榜样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数学家伟大贡献及其在数学上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真理、为民族前仆后继、孜孜以求。在校园文化中,可以融入“数学名家主题”,以数学家的主要贡献与高尚德行的故事,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传承精神,担当使命。在校园数学名家廊前,开展“我最敬佩的一位数学家”的演讲活动,让儿童走进数学家的道德高地,承载文化内涵,传播文化精神。
(二)经典故事主题场域
以含有数学思想的经典故事,打造故事体验区,让儿童参与到课程中来,适时地参与故事的建构,不仅使儿童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有真切体悟,而且能让儿童在真情境、真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比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是圆的学习主题,将古今中外数学家们对圆的研究,集中呈现在一个空间中,图文并茂,学生对圆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从文化层面对圆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理解了圆在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圆的美学价值等问题,让学生将圆的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情感等。“骰子的秘密”体会随机事件,将概率故事融入数学实践体验活动。还原故事“实境”,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参与、体验故事,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在“真情”中不断产生“真问题”,在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践行求真的科学精神,感受数学文化,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故事融入课程: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力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精神因素的价值,我们认为,将其融入故事,以如盐入水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一定比说教的效果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数学独特的理性表达方式,以计算、推理等手段,使得故事的教育意义更加强烈,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以感性故事激发理性探究需求,以数学理性促进育人情感的升华,从而使得数学课数学味不减且更富教育性,数学故事育人不再是数学与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
(一)育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这也指出了课程育人要特别注重价值引领。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合时代的要求,将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并以育人主题故事为主线,贯穿教学,利用数学学科的理性优势,进一步增强价值引领的说服力与震撼力。
如华应龙老师的“半条被子”一课,以革命文化故事为主题,从半条被子的故事自然过渡到数学中的[12],以问题“送走半条被子以后,每个红军女战士平均盖了多少被子”?进一步深化对整体与分数的理解。最后,用实物展示,真实呈现出每位红军盖的被子是多么小。整节课从讲故事到画图探究,再到理解与复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精准刻画的特点,情理相融,寓情于理,也就是用数学的理性精神滋养引导着价值判断。
(二)育理性精神
数学的理性精神是人特有的本质,因此,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就是数学育人的应然要求。所谓理性精神,就是要克服一味凭主观臆断进行自我认知,面对事物本身能追求客观、事实性的辩证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以“三会”为目标的核心素养,就是理性精神的具体表达。
在小学数学故事课程的教学中,从故事(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感性思维培养的过程。理性精神的萌芽乃至觉醒,始于对理性力量的惊讶。
如在《汉诺塔》的教学中,以故事激活思维,为了证明预言的真伪,一下子激起了儿童跃跃欲试的愿望,使儿童的思维处于一种主动欲求的状态。当经历了规律的探索,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得到最少要移动很多次才能完成操作时,故事开始时给学生的错觉(不需要多长时间)与最后发现计算的结果(需要很长时间),给学生很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对数学、对数学思考有了一分感悟。最后,经过主体性反思,在此过程中经历的从简单想起的数学思考方法,从活动中提取递归的模型并反思其合理性,促进素养的提升。
(三)育德行
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看故事,把数学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数学故事中,更易走进儿童的内心。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就是靠一些故事口耳相传,传承至今的。如果在这些故事中,加入数学的元素,或是注重以数学的眼光读故事,数学的思维想故事,数学的语言讲故事,就使得这些美德故事在焕发理性之光的同时,增强了教育意义,在育知、育智的同时育情、育德。
比如,可以用阿凡提巧斗拖欠长工工资的地主的故事引出数学课,以数学的眼光读故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画图、列表整理、从条件想起,从简单开始想起等。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阿凡提的正义、智慧与大地主古依木的贪婪给学生以良好德行的教育,与刁钻地主的斗争不仅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从而促使学生知道:维护正义,需要有理性思维这把利剑,而数学无疑可以给人智慧。数学的育人功能,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通过故事,將“德行”蕴藏在其中。这个“德行”包含两方面,一是数学道理、数学规律是为正义而生;二是做人的道理,与人为善。学生在听故事、智慧探索的过程中明理学做人。
三、故事+活动:走进精神成长的自我模式
故事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交流、活动方式。为此,让儿童从单一的听众、观众,成为故事的创造者,成为故事演绎者,培养儿童各种素养的同时,又将儿童由教育的客体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故事化的育人新样态,丰富了儿童的在校生活,培养了儿童的故事素养。下面,笔者以“故事hui”的学习活动为例,对“故事+活动”课程做一阐释。
(一)故事会
故事会是“故事+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是对故事的讲述、思辨,达到对故事中蕴含着育人知识的认知。通过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赏析故事,在交流中主要把握两个大问题:一是围绕数学问题,故事中讲的是什么数学问题,本质是什么;二是这个故事中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人生感悟等。形式上可以是讨论、辩论、演讲、汇报等。如在《曹冲称象》故事交流时,围绕问题1:要称大象的体重,需要哪些条件?从而引发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建立“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问题2:在古代,为什么大象的体重难称量?引发学生对古代计量单位、工具等的思考与探究。
(二)故事汇
故事汇是系列故事的合集,是“故事+活动”课程中的对育人元素情感的提升。当然,这些故事并不是故事的叠加,而是学生在品读了故事、品悟了故事之后有感而发的思考,可以是续写故事,如在《阿西里斯追不上乌龟吗》故事分享之后,学生理解了“无限”这个概念,续写出了与芝诺的再次辩论情境,继而引发学生对其他诡辩故事的揭秘与辩驳。也可是故事接龙,如围绕阿凡提智斗财主写出了系列真善美与假丑恶斗争的故事,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故事慧”
最后是“故事慧”,是“故事+活动”课程的综合运用,是认知与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与行为的活动,将故事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讲述《角的故事》之后,以角的大小比较为主题,教师让学生自制道具,创作剧本,自导自演。在制作角的过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感知角的大小的数学本质,而且在故事表演中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行动,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智慧是知识与德行的统一,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活动以故事为主题,每次活动又都是一段故事。“故事+活动”课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精神之旅、探究之旅、成长之旅。
四、故事+生活:微项目融合深耕精神世界
“故事+生活”课程,以故事内容为载体,把故事中的元素迁移至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具有普遍性、热点性、争议性的问题,通过微项目,把小故事做成大文章,展示故事的魅力,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比如,在阅读了《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故事之后,我们进行微项目研究,感受数学与艺术的深度关联。
(一)微研究
通过查找资料,规律再探,对斐波那契数列中存在的规律再发现、再验证,引发对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数、平方数相加等多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感悟数学内部的关联,形成了结构化的认知。
(二)微调查
这一阶段就是将学生的视野由数学放眼生活,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单一转向多元与学科综合。需要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论证。斐波那契数列又被称为“大自然的密码”,学生搜集资料,发现自然界中存在斐波那契数列,进而联系到其他领域是否也存在,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也让课程更具魅力。
(三)微创作
通过第二阶段的调查,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斐波那契螺旋线的图案。对斐波那契数列的深入研究,不仅是数学层面,还应深入到文化层面。通过创造,了解到更多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感受到数学的广泛运用,也能被数学美深深折服。
(四)微报告
针对整个活動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主要是综合前期的学习研究成果,整理成研究报告,感悟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总是关联的,这种关联的视角,无论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还是生命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生活”微项目,每个活动虽然很“微”,但着眼学生素养提升,以数学故事关联生活,将小故事引向大生活,让数学教学努力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话题涉及面广,与生活实现对接,为儿童生命成长开拓了新的通道。
总之,数学故事课程整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价值负载的课程形态,数学故事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把数学教学从重视学科的工具属性,走向引发儿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生活的意义,促进其精神人格的成长而成为更为完整的人,是解决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学科育人的重要课程样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