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怡
一、课标要求分析
“炊具与餐具”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厨房交响曲”的第6课,本课程是“设计与应用”的学习领域,本课涉及的炊具与餐具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用具。本节课“炊具与餐具”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炊具与餐具的外形,尝试找出炊具与餐具的外形特点,学会用基础图形对物体外形进行概括。
第二,通过图片的对比,了解“透叠”“重叠”两种绘画技法之间的区别与特点,并学会“透叠”“重叠”的绘画方法。
第三,欣赏名画,分析名画构图方式,尝试运用名画的构图方式,用“透叠”“重叠”的方法进行炊具与餐具的创作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且能大胆的发挥想象。通过平常的积累,关注身边的事物,创作出的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运用线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炊具与餐具的知识定义与其在时代发展下的變化,领会“透叠画法”,能用透叠、重叠与组合的方法画一幅炊具、餐具的线条或色彩装饰画,加强美术技能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的对比感受传统和现代的炊具与餐具的造型、色彩、功能,通过对比感受到作品中物体主次、大小、聚散、方向等对于画面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感受到“重叠法”“透叠法”的不同与效果差异,在探究中学会设计、装饰、重叠画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身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美好,能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感受生活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透叠法”画出表现炊具与餐具的线条或色彩特点的装饰画。
难点:能发挥出透叠画法的效果,并能创作出主体物突出、画面节奏美观的炊具与餐具装饰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比较法、示范法、欣赏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小游戏猜一猜环节,学生在讲台电脑上玩小游戏——在物体剪影中选择出炊具与餐具的剪影。
提问:“通过观察物体的剪影,你能猜出是哪些炊具或餐具吗?”
2. 通过游戏总结炊具与餐具的定义以及分类。
揭示课题:炊具与餐具
3. 学生参与游戏,对炊具与餐具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课堂发展
1. 学一学:对比认识古代和现代的炊具与餐具。课件展示古代与现代的炊具与餐具,介绍材质、美术特点等,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对比感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试一试:引导学生观察流程(物品—基本形状—颜色—用途),将物品概括成基本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习,增强学生的物体造型概括能力。
3. 摆一摆:出示炊具与餐具的“剪影”的图像,让学生在电脑中自主拼摆,通过左右图案对比,提问“有什么不同?”感受聚散关系,强调物体之间的摆放注意:主次、大小、位置、聚散、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摆一摆,探究物品聚散关系和构图的知识。
4. 想一想:通过对比左右两边图画,提问:两组画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如何利用透叠的方法来画炊具和餐具呢?总结透叠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感受“透叠法”。
5. 作品欣赏:观看透叠作品。强调构图绘画方法。
6. 教师示范:出示步骤,再强调过程与方法。
步骤一:确定主要物品,把物象组织在一个画面,布局要合理,构图饱满。步骤二:找出物象重叠的部分。步骤三:使用色彩表现物象,注意重叠部分的色彩。
(三)课堂实践
提出作业三级要求:
一级:用“透叠法”创作一幅炊具与餐具线条画。
二级:用“透叠法”创作一幅炊具与餐具的装饰画,大胆运用色彩搭配进行装饰。
三级:用“透叠法”创作一幅炊具与餐具的装饰画,参照莫兰迪的作品,学习作品中的美术构图特点,大胆主观安排物体大小、位置、颜色等,使作品主题突出,构图饱满,画面具有美感。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作业难度进行绘画创作。实际操作,创意实践。
(四)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览会:向小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1. 作品中有哪些炊具、餐具,哪个物品是主体,物品之间的大小、聚散关系如何?是否做到主体突出?创作时的想法?
2. 你是否运用了透叠画法?或者运用了其他绘画方法?
3. 总结延伸:绘画同交响乐一样也有画面节奏,画面情感,画面中的物体大小、位置、颜色都需要作者去主观安排,传递出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学会分享美与发现美。
七、板书设计
炊具与餐具
炊具:做饭的器具
餐具:用餐的器具
构图:主次、大小、方向、聚散、位置
方法:透叠、重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以小游戏环节作为课堂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后面的课堂发展有着很好的铺垫作用。课堂中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但在授课环节中出现以下问题:
1. 缺乏了发现与总结炊具与餐具的美术造型特点——“对称”。
2. 在摆一摆环节,教师主导讲授过多,学生缺乏了自主的探索。
3. 在欣赏展示环节,学生缺乏了语言桥梁,对于评述话语存在陌生与不熟悉的问题,不敢大胆表达。
结合以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的相应对策:
问题一:授课中主要内容的缺乏是因为教师对教材不熟悉,应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多对教材进行研讨。
问题二: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对此问题,可以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通过不断磨炼,增进自身的教学技能。
问题三: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出欣赏的语言框架,搭建起学生的语言桥梁,循序渐进地对此环节进行训练,增加学生对欣赏评述的语言的运用,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